郭味蕖 红竹
郭味蕖
(1908-1971)
山东潍坊人
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型花鸟画大家
中央美院国画系花鸟画科的创建人
我很喜欢花鸟画,别的画也喜爱,但主要精力是放在花鸟画上。我很小就喜欢画画,我家山东潍县,是很重视和提倡文化的,所以环境氛围很好。这种风气和影响,一直可以推溯到郑板桥在潍县做县长的时候。他的书画很有名,当时人们竞相效仿,以后代代相传,风气日盛。郭味蕖 归兴 1962年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我自幼喜欢画画。读中学的时候,便参加了上海美专函授班学习,三期毕业。开始学擦炭画,继而西洋水彩,往返地函寄画本、范本,这使我以后很顺利地考取了上海艺专。郭味蕖 银锄 1963年
毕业以后,在山东师范教学,那是一种中西合璧的画。后来感到很无聊,对艺术提高不大,便考取了故宫博物院研究班,开始了踏实地专心地临古、学习传统的时期。研究班设在当时西华门内武英殿宝蕴楼,开设三个房间,分为山水、人物、花鸟。郭味蕖 秋熟 1964年
当时的临摹,分为几个阶段进行。从张子祥人手,继之是赵之谦。张是没骨法,勾线很少;赵之谦用色浓艳富丽。尔后是任阜长,他主要是勾线。再后便学习明代的东西,周之冕、陈白阳、沈石田、文徵明。我临古的学习,一直延续了五六年。多不用颜色,只用墨画各种花卉。并结合学习“扬州八家”,在内容上兰竹占了很大比重。郭味蕖 秋熟
再谈从临摹到写生到创作。临摹是基础课,很重要。古人已创造了很好的笔墨技巧,我们要继承。我们要有自己的创造,要推陈出新,便必须通过临摹,向古人学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发扬创造。这是规律,永远是这样的。将来也必然有人继承我们,又有创造。郭味蕖 午梦1963年
总之,凡临摹,总要眼看、心想、手临,全面运用。因为我们要通过临摹,不只是掌握一些表面的技法,还有其他金石书法的多方面修养。黄宾虹的画,整体看来,自是黄宾虹的风貌,而仔细分析,又有黄王倪吴的笔法。赵之谦以北碑人画,吴昌硕更熔以猎褐。所以他们的画中,有丰富、深厚的内在东西。若没有这些复杂的材料,仿佛清水煮白菜,其味必然淡薄。郭味蕖 馌彼南亩1960年
写生跟速写不同。写生主要是记录形象,整体、局部都要细画。一枝松枝,画的精微,等于全树都已知道,已足以用。速写则取其整体造型,大的动势。没有目的的画来的东西没有用处,而有用之处,又往往没画。速写要求短时间内完成,如鸟的动态,必须用快速的笔触,捕捉住它优美的一刹那。而无论如何迅速,也终须低下头来画,这便包括了默写的成分。郭味蕖 父扫柿叶儿砍柴 1963年
写生要注意深人观察,我们看花和鸟,要超过一般人的深度。花萼的反正、蕉叶的翻转,此是常人所看不到处,却正是我们的用心处,要从中发现和表现出美来。因此,体验生活、观察现实的时间,是远比绘画要长得多的。花和鸟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生活规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郭味蕖 麦忙时节归来晚 1963年
在创作中,一幅画须有宾主,即一花一鸟本身,也须有主从详略。一只鸟全身工细精到,必成标本。任伯年的鸟,只头、眼精致,而尾、翅则从简,甚至为枝叶掩盖,略去不画。面面俱到,倒是不好的。郭味蕖 霜色
下面谈谈我在花鸟画创作中的追求和表现方法。近年来,在花鸟画创作中,我正在进行“三结合”的探索。郭味蕖 花鸟
在具体的表现方面用色:我喜欢用单纯的原色,粉、石黄、石青、朱砂,很少用间色和绿色。又喜欢用平涂,求其整体感强,要求远的和大的效果,不追求一花一叶的颜色变化。一笔下去,分出几种颜色,很容易,但整体看起来就会感到破碎,这种本事,是下乘的。如画一朵牡丹,要在一种颜色中求层次。我还避免用饱和色,即不用那种比例正合适的合成色。有人问我为什么用石青色画竹子,这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可以用墨画竹子呢?郭味蕖 花鸟
表现: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方法,大致不外勾花点叶、点花点叶、点花勒叶,勒花点叶、白描、淡彩晕染和泼墨七种。勾勒须有顿挫浓淡变化,不能如工笔画法的细腻。勾(选用墨勾,后点染颜色)勒(先点染颜色,然后再用墨勾)法南宋始有之,北宋时还只有勾填。郭味蕖 花鸟
构图:强调密中又密、稀中又稀的绝对化。重点放在偏处,避免所谓“三段分”,很少用开合法,强调整体大块的虚实,突出一部分,布白不使琐碎。也不一定避免整齐,如两个花头并立,一反常人的所谓“差参错落” 的定则,这也是有法中无法,而又无法中有法,有规律又打破规律。郭味蕖 花鸟
笔力不是指拿笔的结实。执笔高低,握管松紧,全要看需要。运笔时笔要在手中转动,以全用其墨,不使笔锋劈散。必要时,用画油画的执笔办法亦未尝不可。用笔妙处在于气韵,非水韵的下乘工夫所能及。用笔好了,体积、质量、重量感觉全能表现出来,如所谓的金刚柞、折钗股、屋漏痕、高山坠石、惊蛇人草等。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