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东野扩军的标准编制是什么?纵队40000人起步,步兵师12000人达标 [打印本页]

作者: 志和    时间: 2022-6-29 20:21:08     标题: 东野扩军的标准编制是什么?纵队40000人起步,步兵师12000人达标

东野扩军的标准编制是什么?纵队40000人起步,步兵师12000人达标                                                         2022-06-29 09:52                                       

              1947年的夏季攻势,是我军在东北战场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此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到了38万余人,首度对敌构成数量质量双重优势。尽管我军在四平战役中伤亡不小,但由于大量歼敌,以及冀察热辽军区8万多部队整体纳入序列,到8月间兵力再次刷新记录,林罗首长为此联名致电军委,报告了部队的最新发展情况。

这封绝密电报是1947年8月18日发出的,林罗首长电文中汇报说:“现已编成9个纵队,内热河、冀东各1个纵队(缺一个师),外有6个独立师,共32个师约计22万人,军区地方武装及后勤约计22万人”。
解释一下,之前东北民主联军共编有5个野战纵队(第1、第2、第3、第4和第6纵队),其后又组建了第7(西满军区)和第10(东满军区)纵队,再以冀察热辽军区部队编组为第8和第9纵队,此时共计九个野战纵队。
理论上说,每个纵队应辖三个步兵师,那么再加上6个独立师,东野应有33个作战师,但是第10纵队暂缺一个师,所以电文汇报是32个师。到这个时间点,东北我军实有兵力46万余人(含东总直属队),其中野战部队22万余人,平均每师其实只在6000人左右。
所以林罗首长在电文中,同时特别说明:最大的师11000人、小的5000人、半数的师为“六、七千人”。

一、提出40万野战军的建军目标
这其实是个大问题,也就是各步兵师的兵力和实力太不均衡,如前文所介绍,兵员数字从5000到11000不等,多数在6000、7000人左右,由此也造成各野战纵队的战斗力互相差距较大,不利于“东总”的统一指挥和兵力调度。
因此,补充和调整各纵、各师兵员,使其达到基本统一标准的编制,才是当务之急。一般来说,东北我军战史上,将冀热察辽军区整体合并过来、以及9个野战纵队的组建,界定为东北民主联军的“第一步整编建军”工作。
而1947年夏季攻势结束以后,到秋季攻势发起之前,对整个东北部队进行的兵员补充和建制调整,则视为“第二步整编建军”工作。

为此“东总”下达命令,要求东北各二级军区所组建的二线兵团(主要是大批独立团),一方面要补充各纵队在夏季攻势中的伤亡,另一方面就是要把兵员补充工作重点,向几个不满编的纵队,以及若干不足额的步兵师倾斜。
比如攻坚失利的四平战役中,我军伤亡30000余人,其中尤以主攻部队第1纵队、第6纵队损失最大,几乎占整体伤亡的半数以上,这是必须首先考虑进行补充的,毕竟补充主力为第一位。
林罗在电文中特地说明:“8月10日前新兵可以全部补齐,经过一个半月的整训后,一、六纵队战斗力还不可能完全恢复,下一次出动作战最早在9月底”。

此间东北各军区最新完成组建的独立团总数为38个,以每个团2500人计算,可以补入野战部队的兵员数量为95000人左右,林罗首长预计:加上未来秋冬作战的伤亡补充,共需46000人左右,而所余近50000人须全部补入不足额的步兵师。
根据“东总”的第二步整编计划,在全面完成缺额补充后,每个野战纵队的兵力应不低于35000人。到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的野战部队应从现有的22万人,增加到11个纵队约40万兵力的规模,
换句话说,还要新建两个野战纵队,同时每个纵队的兵力都要达到标准:至少35000人。

二、东北局提出新的建军方针
首先回顾一下,在此之前东北我军之前的兵力变化过程:
1945年8月起,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约为11万人,另附2万干部。
1945年年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余人,其中半数以上为新增。
1946年10月底,东北民主联军所属野战部队、地方部队的总兵力为32万余人。
1947年3月底,东北民主联军所属的野战部队、地方部队的总兵力为38万余人。
1947年8月底,东北民主联军所属的野战部队、地方部队的总兵力为46万余人。

在接下来1947年9月开始的秋季攻势中,东北我军大获全胜,几乎扫荡了除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地区之外的所有敌军据点,占领的新区越来越多,战争规模越打越大,原定40万野战军的建军规模,已经明显不够用了。
为此东北局于12月中旬召开了专门会议,确定了1948年要组建60万野战军的建军方针。从40万到60万,充分说明了东北战争形势的可喜变化,以及东北局对扩军工作的充满自信。
东北局随后于12月18日,将该方针全文通报东北各部队、各军区和地方党委,详细说明了第三步整编建军的计划,要旨如下:

1、野战军要组成40个步兵师共48万人,包括12或13个纵队司令部、12个炮兵团、5个工兵团、2个骑兵师,各军区所建的地方独立师、基干团不计在内。
2、北满现有的40个独立团,以其中的25个团补足现有的五个纵队(即第1、第2、第6、第7和第10纵队)18个师满编之数。
另以15个团组成五个步兵师,再成立一个或二个纵队,使北满主力在明年5月间充实到七个纵队2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的兵力。

3、南满应于明年2月前,将组成的独立团补入第3、第4纵队,使之6个师达到足额,并将现有的3个独立师补充足额,或者以这三个独立师合编成为一个新的纵队、或者每纵下辖四个师,再以1个师作为地方使用。
4、冀察热辽应于明年2月前,以完成组建的独立团,将现有的第8纵队、第9纵队六个师补充足额,并以现有的四个独立师为基础组建第三个纵队。
东总在命令中特别指出:每个步兵师必须补足12000人,也就是说,东野各纵队主力步兵师的标准员额,以12000人起步。
如此算来在满编状态下,一个野战纵队在下辖三个师的标准建制下,已经不止35000人,而是接近40000之数了(还要计入纵队司令部的直属部队)。

三、罗帅的工作居功至伟
于是东野各部根据命令,在1947年底至1948年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扩军和整军工作。怎么样补充各步兵师的员额,使其从原来5000人、6000人、7000人的不同规模,统一达到12000人的标准呢?
又是如何将各纵队从之前20000余人、30000上下的规模,扩编到40000人的满编状态?除了一定的“解放战士”数量外,主要的是依靠东北我军二线兵团的组建。
所谓“二线兵团”,就是各军区以市县区为单位,以少量骨干官兵为基础,迅速招募新兵组建起来的“独立团”,而这项工作主要是在罗荣桓的主持下进行的。
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各军区先后组建了189个独立团,为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补充了超过40万兵员,从而使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得以在这一时期呈井喷式增长。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并区分为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两大部分,首次组建了野战军司令部。
在冬季攻势结束后,“东野”的首长们根据既定的建军计划,全力投入到补充主力和新的建军工作当中。
1948年2月间,东野以9个独立师新编第5、第11和第12纵队,使东北野战军的野战纵队数量增至十二个(比之前的计划多了一个)。
其中5纵以南满军区的三个独立师编成、11纵以冀察热辽军区三个独立师编成、12纵以北满的三个独立师编成。
上述9个独立师升格编组为野战纵队后,东北野战军又以二线兵团和地方部队为基干,另组了11个独立师和1个骑兵师,分属北满、东满和西满各军区。
期间冀察热辽军区也新组建了3个独立师和2个骑兵师,使独立师和骑兵师的总数增至17个。

说明一下,各独立师、骑兵师虽然也隶属于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但是兵员数量并未达到12000人的标准,并不在东总的特别要求之内。
比如辽沈战役期间创造奇迹的独立2师,也就是挡住廖耀湘逃跑路线的那支部队,全师兵力只有7000余人。
而骑兵师的兵力还要更少一些,多在5000人左右,这一点要加以区分。比如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由程子华统一指挥的两个纵队加两个独立师,全部兵力只有80000余人。
这其中两个野战纵队至少有70000人以上(有一定战损),由此可见独立师的实际兵员数量。
至于“二线兵团”189个独立团的组建,也是分批分期进行的,那就是组建和整训一批后,即行补充主力一批,然后再组建第二批,以此类推,而非所有的独立团同时存在。

四、扩军工作的三大要素
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猛烈扩军之中,东北局和“东总“也敏锐地发现了之前存在的若干问题,对扩军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示。
最重要的三条是:1、前线必须协助后方解决所需武器问题;2、必须解决部队在组织上“头重脚轻" 的问题;3、下大力气加强炮兵部队的建设。
先说第一条,在东北我军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武器装备的紧缺问题始终是比较突出的,绝非一些读者想像那样“遍地都是,伸手拿来“。

尤其是轻武器的缺乏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新部队组建的最大困难,必须前后方协力加以解决。除了组织后方军工企业抓紧生产之外,东总在通令中强调指出:
“必须消灭各野战兵团不注意收集缴获的武器、不严密打扫战场、不爱惜缴获武器到处乱丢、私自埋藏武器任其腐蚀等严重现象”!
还特别要求:必须做到一切缴获武器除补充自己外,不论好坏,分类清查,统交东总后勤部保存或运往后方处理,这一点各纵队党委应召集会议专门讨论,打通思想和执行纪律!

东北人民解放军和东北野战军,真正实现“轻武器自由”,其实是在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以后,因为消灭了敌人50多万美械、半美械部队,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队的枪支需求。
而在此之前,由于军工能力的有限(很大一部分力量要生产炮弹等等)和部队猛烈扩军,枪支还是不那么宽裕的,关于这一点,必须客观地看待历史。
然后说第二条,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各野战纵队、各步兵师留驻后方机关的过于庞大,几乎每纵每师都在北满、南满根据地设有“留守处”,同时直属部队数量亦较多,造成一线战斗部队的兵力反被削弱。

比如第2纵队司令部的直属部队、留守人员多达5000余人,尚不计入改造俘虏的“解放团“”,这样就使整个纵队的人员分配,呈现“头重脚轻、前小后大“”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前线作战,而第3纵队的后方机构更为庞大,都是必须加以整顿的。
为此东总在通令中要求:必须彻底精简各纵、各师的后方机关,消灭到处“摆摊子“浪费人力的情形,规定了纵队的前后方编制表并严格执行,而各师的后方机构一律取消,统一并入纵队后方。
同时要求前方部队也要大大精简警卫员、事务人员的数量,大大增加步枪兵的数量,以加强部队的突击力。

至于炮兵的建设,东总更是特别关心,因为无论未来的大型野战和攻坚作战,都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炮兵力量。早在1946年5月四平保卫战失利后,东总便痛感我军炮火的不足。
当时在战役期间,面对新一军、新六军的美式火炮群,东野曾经吃了不少的亏,那么加强东北我军的炮兵部队实力,确是当务之急。
撤到哈尔滨以后,东总认真听取了朱瑞同志(时任炮兵司令员)的情况介绍和建议意见,并委托朱瑞起草了《炮字第一号命令》,然后以东北局五位首长的名义签发下达,从而在组织程序上,为炮兵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百万雄师横空出世
在完成东北局第三步扩军任务的过程中,各二级军区、各野战纵队、各地方党委,都认真贯彻了指示精神,在步兵、炮兵、工兵、铁道兵等兵种建设上,以及在地方部队和二线兵团的组建上,全部超额完成了任务。
其中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实现了36个步兵师的满员,根据每师补足12000人的命令,每个野战纵队的兵力都达到了40000人以上,个别超过了45000人。
再加上17个独立师和骑兵师,东北野战军实力接近了70万人,已经超出了原定的60万建军目标。
截止到1948年4月,东北野战军拥有12个野战纵队、1个炮兵纵队共计72万余人,比原定扩军目标超出了12万人。

东野还正式在炮兵司令部之下成立了炮兵纵队,统一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部队,组建了四个由炮纵直属的重炮团,再加上纵队炮团、师属炮营等等,整个野战军拥有战防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00余门,另有高射炮116门。
与此同时,东北军区、各二级军区和军分区的机关和直属人员,以及最新组建的86个独立团,也拥有了26万余人的武装力量。
因此整个东北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在1948年4月底,准确统计为988000余人,接近了百万之数。
当然,也不能仅仅关注部队的兵力数字,在1947年冬季攻势结束以后的部队休整期间,东总还提出了“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作战和建军方针。
各部队根据东总的命令,开始了政治整军和军事训练的落实工作,这也是东北野战军走向强大的重要环节。

因此到了1948年春季攻势结束以后,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力量进一步得到增强,其中野战军又增加了一个铁道纵队17000余人,加之各野战纵队兵员的不断充实,使野战军兵力在辽沈战役打响前,达到了75万余人。
而东北军区所属的地方武装和二线兵团,也上升到了28万余人,因此两者的总和为103万人(准确数字是1039737人)。所以东北我军成为名符其实的百万大军,准确时间是在1948年8月。
东北野战军的武器装备情况是:全军配有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六零炮2890门、迫击炮986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

再说明一下,东北野战军包括野战纵队、特种兵纵队和全部独立师和骑兵师,担负大型战役中的主要作战任务,后来大举入关的也是这部分。
而东北军区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解放区、补充野战部队、看押俘虏和维持交通线等次要作战任务,属于地方部队。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101麾下的百万雄师解放全东北的脚步了。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