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是民国留辫子的大师,一个为真诚缅怀,一个只为特立独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3 05:58: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同是民国留辫子的大师,一个为真诚缅怀,一个只为特立独行                               

2022-07-02 10:19                                       

    民国时期,剪辫易服是新思想新文化的体现,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才子,几乎都是代表人物。不过,在一众文人大师中,亦有两位是特例,他们不愿剪辫,始终留着长辫子。
这两人便是辜鸿铭与王国维。
一、留辫子,特立独行
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橡胶园里,自小接受西洋教育,英语、马来语都说的极好。十岁那年,辜鸿铭就已经前往国外学习。
按照常理而言,在这样的培养之下,辜鸿铭从里到外,都该是一副西式做派,何以会留着辫子头?从教育来看,辜鸿铭的确是个“西洋人”,但父亲一直教育他:
“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亲的影响下,辜鸿铭身在国外,也不曾忘记祖国,长辫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到后来,清朝灭亡,学者纷纷剪辫易服,学了西方的“文明”生活。从西洋留学归来的辜鸿铭,反倒成了另类,因为他始终不愿放弃长辫子。
如果说,清朝还在时,辜鸿铭留着辫子是怀念祖国,而如今已是民国,他再也没有理由留着辫子。一来,辜鸿铭并非满族人,二来,他也不曾受过清朝恩惠,不曾在清朝为观,谈不上感情深厚。
但不论朋友如何劝说,他人如何讽刺,辜鸿铭都觉得这一头辫子特立独行,不愿剪去。
为了彰显特色,他不仅自己留辫子,还要求自家车夫也必须留长辫。他坐上车,车夫在前面跑,长长的辫子向后头甩,辜鸿铭看在眼里,觉得画面甚是和谐。

二、溥仪夹菜,大师感动
除了辜鸿铭,还有一位国学大师,亦终生不愿剪辫。辜鸿铭是为了特立独行,而他却是因为情怀。此人便是,三境界大师王国维。祖上世代书香,王国维自小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新式教育引进后,他亦是早期学习者中的一个。
王国维虽未在清朝为官,却曾经是溥仪的老师。
清朝灭亡,溥仪退位后,袁世凯依旧允许他住在故宫,衣食住行大致比照从前。而王国维,便是在这个时候成了溥仪的老师。

溥仪虽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但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王国维的教导下,溥仪进步很快。古人都提倡,尊师重道,溥仪对这老师亦是如此。
当时的王国维已经深度近视,吃饭只能看见眼前的菜,稍远一些的基本卡看不清。年幼的溥仪见老师夹菜不方便,便亲自给王国维夹菜。若是放在如今,学生给老师夹菜,再正常不过。
但偏偏,在王国维看来,溥仪即便已经退位,但依旧是“皇帝”身份。“皇帝”徒儿给自己夹菜,王国维自然受宠若惊。本就对清朝有感情的王国维,在溥仪的感动下,更是对清朝死心塌地。

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民国几年之后,他始终不愿意剪辫,就连每天为他梳头的妻子都唠叨:“别人的辫子全剪了,你还留着多不方便。”
可这时候,王国维没有太多解释,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留着便是留着了。”
留着辫子,是对清朝的怀念,更是王国维的一种执着。
1927年,北伐军高歌猛进,王国维却在这时候身死颐和园。对于他的自杀,外界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他是为大清朝殉葬,也有人认为他担心革命波及自己,尽早自我了断。
但其实,这些说法亦是漏洞百出。若是殉葬,为何他不再清朝灭亡时自杀,而要在北伐时自杀。若是担心革命波及自己,则更无道理,毕竟王国维从未在清朝担任官职,何以革命会与他有关?
不过,从王国维的留下的遗书来看,不管流言是否真实,他的死亡总与清朝脱不了干系。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前半句是王国维对自己的评价,而后半句大约是他对清朝的评价。曾经,溥仪退位是受辱,溥仪被赶出故宫,即便手段和平,亦是受辱。

而这一次,北伐战争,军队高歌往上,谁又知道最后的结局会如何?
和平手段下,王国维尚且觉得清朝受辱,军队之下,恐怕难以安好。
王国维自杀此举,颇有些屈原当年的意味,只不过屈原是殉国,而他是殉了情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04:30 , Processed in 0.0091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