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47年8月,贺子珍在苏联遭遇一系列磨难后终于回到了祖国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2-7-11 20:30:50     标题: 1947年8月,贺子珍在苏联遭遇一系列磨难后终于回到了祖国

1947年8月,贺子珍在苏联遭遇一系列磨难后终于回到了祖国                                                         

2022-07-10 12:12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生当中,曾经先后有过四任妻子,分别是罗一秀、杨开慧、贺子珍和江青。她们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近距离见证了伟人的不同历史时期。

迎娶罗一秀,是父亲毛贻昌和母亲文七妹为毛泽东操办的封建婚姻,二人始终都未曾同房。1910年,罗氏因患细菌性痢疾而不幸去世,她与毛泽东从来都没有过真正的夫妻感情,只是名义上的原配妻子。
1920年底,毛泽东和杨开慧终于结成了志同道合的夫妻,从此开始携手革命,还诞下了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三个儿子。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湖南被国民党逮捕,因为拒绝退党并且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她选择了英勇就义。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残部登上井冈山并且开创了红色根据地,派人打听杨开慧的消息却误以为对方已经牺牲,故而大病一场。期间,一个名叫贺子珍的女战士悉心照料他并且渐生情愫,二人在1928年5月结成夫妻,先后诞下了毛金花、次子(未取名)、毛岸红、四女(未取名)、李敏和廖瓦。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重温历史,回顾毛泽东和第三任妻子贺子珍的坎坷婚姻。作为相爱十年的夫妻并且生下了六个子女,他们为何最终会遗憾收场?
为了抵制恶意抄袭和复制,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同时声明,本人的所有原创文章只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家号这两个平台,其余任何媒体或者账号刊登均属于剽窃行为。

1928年5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井冈山结婚,由于条件异常艰苦甚至都没有任何的仪式。但是,19岁的她却非常憧憬和向往未来的革命和婚姻,直到晚年时还这样深情地回忆:
我们终于在一起了,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是热心的袁文才同志做了几个菜,大家热闹了一下。

井冈山会师后,由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由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担任军长,毛泽东担任党代表,陈毅担任政治部主任。从此以后,红军终于开始了“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据粟裕大将在《激流归大海》中这样记载:
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的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大旗举得更高更牢了。
结婚之后,毛泽东和贺子珍一起投身革命事业,二人共同完成了土地调查报告暨“永新调查”。根据第一手的资料,苏区最终制定完成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贺子珍深知自己的丈夫酷爱阅读,经常帮忙收集一些书籍和报刊,甚至还会分门别类整理好,留待毛泽东闲暇之余阅读。因此,即便是在消息闭塞的井冈山,他也能实时了解到国内外的最新动态,甚至还这样由衷地感慨:
因为有了这些报纸,就像是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929年冬,因为革命形势的需要,毛泽东亲率红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主动出击赣南周边地区。在艰难的行军途中,已经怀有身孕的贺子珍却坚持随军行动,在福建龙岩诞下了长女毛金花,被迫寄养至一户杨姓人家。
1930年冬,随着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党积极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终于开始着手镇压革命,发动了第一次“围剿”。
面对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指挥红军采取了“诱敌深入”,主动退至苏区中心宁都的黄陂和小布地区。等到战机浮现,终于在龙冈全歼了张辉瓒整师,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之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又接连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贺子珍一直都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夫妻二人在革命战火中越发的亲密无间,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共产国际的盲目扶持下,王明、博古等人逐渐掌权,开始推行起了以“教条主义”和“媚苏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冒险路线,越来越排斥游击战术。于是,毛泽东被剥夺了政治权和军事权,只剩下了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这一个头衔。
到第四次反“围剿”时,虽然毛泽东已经失去了军事指挥权,但朱德和周恩来等同志依然贯彻执行了前几次的军事路线,再次击败了蒋介石。不过,由于“左”倾错误的蔓延,位于上海的中央总部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只得搬入了苏区。

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苏区的面积越来越小,已经失去了可以“诱敌深入”的可能性。于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了,被迫退出得来不易的苏区,开始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漫漫长征的道路。
长征初期,博古、李德又犯了严重的“逃跑主义”错误,在突破国民党封锁线时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尤其是,在通过湘江战役后,红军已经由八万多人锐减到了三万多人,处于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1935年1月,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临时会议,专门检讨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一系列错误。最终,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在事实上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革命事业转危为安。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行军和作战,终于抵达了位于陕北的吴起镇,标志着长征取得阶段性胜利。到了1936年10月9日,随着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终于落下了历史性的帷幕。

保安县位于陕北,是一个又小又穷的县城,或者只能称其为大一点儿的村落而已,毛泽东和妻子就住在这里的一处破旧窑洞内。当年冬天,贺子珍就在这里生下了第五个孩子,邓颖超和康克清等人纷纷前来探望,亲切称呼“小娇娇”好可爱。
听到“娇娇”的称呼,毛泽东瞬间就想起了《西京杂记》中的“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于是,他当即为女儿取名“毛姣姣”,小名“娇娇”,也就是日后的李敏。
“吴光伟案”后,贺子珍于1937年10月突然以治病为由离开延安,抵达了位于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期间,毛泽东的警卫员带来了一封亲笔信挽留和规劝,还是遭到了她的拒绝,而且态度非常的决绝。
不久,毛泽东又委托毛泽民的妻子钱希均带来一些生活用品,仍然无法说服贺子珍回心转意。最终,她还是要执意离开中国,前往苏联去治病和学习,造成了一生之憾!
从此以后,年仅一岁的“娇娇”离开了母亲,只得跟随父亲毛泽东生活。可是,他实在是太忙了,通常都是整日整夜无休无眠,更别提照顾襁褓中的女儿了,只得委托给当地的老乡。
由于事发突然,而且意气用事,贺子珍在抵达莫斯科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怀有身孕,之后顺利诞下了一个男婴取名“廖瓦”。不过,由于缺医少药和无人照应,孩子在两岁时就不幸夭折了,她的精神状态一度陷入崩溃的边缘,甚至还被送入精神病院进行强制治疗。
听闻此事,毛泽东立即请求斯大林给予照顾,还同意将“娇娇”送往苏联去陪伴贺子珍。随着女儿的出现,她的丧子之痛才有所好转,精神状态也趋于正常,母女二人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执意继续进行专制统治,虽然经过“重庆谈判”,但还是于1946年6月悍然挑起了内战。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迫转为了“重点进攻”,解放区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1947年8月,“娇娇”跟随母亲贺子珍一起回国,暂时被安排在东北的哈尔滨居住。不过,除了母亲和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外,她对国内的一切都有些陌生,毕竟已经离开八年了。据《我的父亲毛泽东》记载:
儿童院里挂着很多伟人像,哥哥指着其中一幅告诉我这就是爸爸。我却不相信,认为他在骗我。
组织上考虑到贺子珍的身体情况,暂时安排她担任东北财政部门的机关书记。不久,又征求了她本人的意愿,先后调入哈尔滨总工会干部处和沈阳总工会工作。
随着“娇娇”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毛主席准备为她取一个正式的学名,为了不引人注目,决定使用自己曾经的化名”李德胜”。于是,伟人选自《论语》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为自己女儿取名为“李敏”。
到了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毛主席越发的思念女儿,特意安排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前往沈阳去探望。李敏非常激动,但还是有些担心,毕竟脑海中完全没有过父亲的印象,于是致信一封。不过,由于汉字还认得不是很全,她只得使用俄文: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父亲,我是您的女儿。到底是不是?请赶快来信告诉,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贺怡让李敏给毛主席写信的同时,也鼓励贺子珍也写一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终于写出了第一封信,大致的内容如下:
我已经回到中国,身体不大好,目前还在休养中,期间也参加了一些工作。在苏德战争时,我们生活得非常辛苦,不过已经过去了。我现在要好好工作,正在学习工会的工作。
首先读完贺子珍的来信,毛主席久久沉默不语。但是,当听到工作人员翻译李敏的来信时,他的眼眶却湿润了,立即就开始提笔回信:
你就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十多年未见,一定长大了,也长高了。爸爸非常想念你,希望快快回到我的身边。
在贺怡的带领下,李敏从沈阳来到了北平,也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毛泽东。从此开始,父女二人经常都会到香山公园散步,始终都以“娇娇”称呼。

除了感情上的异常亲近,毛主席对于李敏的教育却非常严格,多次告诫她要勤俭节约,更不能搞任何的特权。据《我的父亲毛泽东》中回忆,她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你是我毛泽东的女儿,处处、事事、时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敏始终都秉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就连身边的同学和老师都不知道她就是领袖的女儿。这段读书的时光,准确说是跟在父亲身边读书的时光,成为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1950年初,毛主席在忙完开国大典和中苏建交等国家大事后,终于给贺子珍回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鼓励对方成为一名社会主义建设者,大致内容如下:
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多看看社会主义建设。
由于毛主席实在是国事繁忙,贺子珍一直没能前来北京与他见面。在征求本人意见后,她被安排到上海生活,起初住在哥哥贺敏学的家中休养。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主席亲致开幕辞。那天,贺子珍无意中打开了收音机,当听到熟悉的声音时整个人都不好了,甚至开始彻夜难眠和神志不清。
贺敏学立即将妹妹送往医院治疗,还电告了北京。毛主席非常关心贺子珍的病情,立即安排李敏前往上海探望母亲,还带来了一封亲笔信转交,信中规劝她要调整心态、配合治疗和按时吃药。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在李敏的照顾下,贺子珍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从此以后,女儿就成为了两人的“传话筒”,随时了解对方的状况。
随着身体状况改观,贺子珍萌生了前往北京的强烈愿望。事实上,她特别希望能够面见毛主席,直到1959年时才得以实现,也成为了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1959年7月9日,贺子珍被接到庐山美庐别墅的二楼会客厅,终于见到了那个让自己魂牵梦绕的人。曾经的无数日日夜夜,她都想象过重逢时的场景,如今真的见面了却相对无言。
毛主席先让贺子珍坐下,然后隔着茶几相对而坐。当看到她不停地哭泣时,伟人叹了一口气,轻声安抚着对方情绪,还关切地询问:
现在生活怎么样?身体有没有好一些?
贺子珍终于止住了哭泣声,平复了自己的心情。之后,她才对毛主席说到:
我现在都好多了,反而你的身体不像以前了,要注意休息。
这次见面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两人相互关切对方的近况。在临近结束时,毛主席还轻轻叹息:
当年,你为何一定要走呢?怎么劝你都不回头。

1959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的李敏与北京航空学院的孔令华结婚了。毛主席非常高兴,拿出400元钱在颐年堂摆了3桌酒席,极少饮酒的他还频频举杯,最后一起合影留念。贺子珍虽然没能亲自参加女儿的婚礼,但还是由衷的高兴。

一年后,李敏生下了与孔令华的第一个孩子,毛主席为这个长外孙取名为“继宁”,即“继承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意志”。看得出来,伟人对于自己的第三代寄予了无限厚望。
只要有闲暇时间,毛主席经常会抱着自己的小外孙四处走走,还前往周恩来和朱德等人家中串门。不过,江青却始终都不待见李敏,还要求他们夫妻三人尽快搬走。

随着那场大运动的开始,李敏见父亲一面简直是难上加难,屡屡都被挡在了中南海的门外。甚至于,由于她长期留苏的经历,竟然被列入了“五一六分子”的名单,还被勒令交代自己的问题。
直到1972年,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李敏终于见到了突然前来参加追悼会的父亲。据张玉凤等人回忆,毛主席一见到自己的女儿就紧拉着手不松开,还不住地询问:
娇娇,为什么不来看我了?你要经常来啊。
为了父亲的身体,李敏却不能进行任何的解释,只是含泪不住点头。之后,她每次提交申请虽然还会受到江青的阻挠,但比以前起码好了一些,每年都能在生日时见上一面。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溘然长辞,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和人民。9月18日,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数百万各界群众都自发参加。现场,由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亲致悼词:
毛主席的逝世,对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以及国际无产阶级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将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事业进行到底!
李敏担心母亲接受不了这个噩耗,便决定自己留在北京料理后事,而让丈夫孔令华立即赶到上海以防突发情况。贺子珍无法去北京参加追悼会,但还是在上海的家中自设了灵堂,朝着熟悉的遗像深深三鞠躬。
经过反复的讨论,政治局决定长期保存毛主席的遗体,以此来缅怀他对于国家的丰功伟绩。为此,还特地成立了“保护毛主席遗体工作组”,由最权威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也就是俗称的“一号工程”。
当贺子珍得知毛主席的遗体将会永久保存后,希望能去北京去瞻仰遗容。不过,由于那场“大运动”结束前后的复杂局面,她的这一等待就是三年的时间。
1979年6月,在组织的关怀下,贺子珍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当得知这一消息后,她显得非常高兴,激动地表示:
我想去北京天安门看看,想去毛主席纪念堂去瞻仰主席遗容。
上海市委立即将此事向北京报告,中央不仅批示同意,而且还派出一架专机将贺子珍接到北京,先住进301医院进行检查。1979年9月8日,在毛主席逝世三周年的前一天,她在女儿和女婿的陪同下来到毛主席纪念堂。

贺子珍怀着沉痛的心情向伟人遗体三鞠躬,心情非常的复杂。在敬献的花圈缎带上,她这样写着:
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1981年5月,贺子珍从北京回到了上海,选择这里成为自己的终老之地。此时,她已经患上了许多的疾病,除了原先的中风偏瘫外,还伴随着肝功能衰退和糖尿病等疾病。
1984年4月15日,孔令华在家中辅导孩子写作业,突然接到办公厅的电话:“贺子珍同志病重,已经备好了去上海的机票,请你们全家从速”。夫妻二人立即收拾行李,心急如焚地赶往了上海,见了母亲最后一面。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因病过世,享年75岁。由于特殊的身份,关于她的葬礼规格引起了争议,上海市只得请示组织定夺。

邓小平同志考虑到贺子珍的革命生涯,考虑到她的特殊身份,最终还是做出了批示:
我们中央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一室。
所谓的“一室”,就是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骨灰堂一室,通常是存放中央领导同志骨灰的地方。小平同志的批示,无疑为贺子珍的葬礼确定了规格,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她革命功绩的肯定。
1984年4月25日,贺子珍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大厅举行。在大厅的两侧,摆放着邓小平、陈云、邓颖超和聂荣臻等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
在贺子珍同志的遗体被火化后,还取出了残留在体内数十年的弹片,记录了她的战火年代。不久,国家再次派出专机将骨灰运到北京,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内。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