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遇见“恶食者”
——汪曾祺怎样写“吃”
文 | 郜元宝
1.“人就是他所吃的什么”
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什么”。中国古人早就说“民以食为天”。谚云:“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人之为人,与他的食物、获取食物的渠道、享用食物的方式,关系匪浅。《西游记》中王母的宴会
“五四”以后白话小说,志在启蒙,“为人生,也要改造这人生”,故多注目于重大社会问题,但也并未忘记饮食一事。老子咬不动的腊鹅肉
鲁迅小说一向以思想深刻著称,却也有如此丰富的饮食细节的描写。新疆传统食物——馕
张炜《古船》写地方一霸赵丙,为笼络上面派来核查洼狸镇粉丝大厂账目的官员,特地请张王氏操办一桌奇异的宴席。作品发表的当时,就有许多读者惊叹,年轻的作家张炜从哪里知道那么多罕见的食材与烹饪方法!赵丙平日在饮食上的讲究,规模不比张王氏那一桌奢豪的酒宴,但精神上相通:都包含着洼狸镇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赵丙这个其实是在家修行的“火居道士”从民间道教传统汲取的养生秘诀。赵多多“困难时期”寻找一般群众不敢下口的各种“恶食”,也令人触目惊心。2.金冬心与“反季食品”
汪曾祺散文和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经得起一读再读。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无可争辩,而且与日俱增。汪曾祺照片
汪老另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人称“美食家”。因为他爱吃,夸口“什么都吃”。他主张“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他自豪地说,“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称世界之冠”。汪曾祺在家做饭
“恶食者”不是汪曾祺的原话,而是我的一个概括。我发现汪曾祺散文多谈“美食”,小说却常常写到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的饕餮之徒,他们用不义之财追求过度消费,自以为是美食家,瞧不起普通人的粗茶淡饭,其实这些人哪里是什么美食家,顶多只能算是“恶食者”。3.八千岁的菜谱、饭陪、草炉饼
小说《八千岁》的主角就叫八千岁,他靠着一股子心劲,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居然成为家资饶富的米店老板。发家之后,他“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依然保持勤俭持家的本色。但八千岁的勤俭有点过分,“无论冬夏,总是一身老蓝布”,对任何超出基本需要的“美食”都不感兴趣。那些游手好闲之辈和富贵之家所夸耀的“美食”,根本不入他的法眼。他总是说,“这有什么吃头!”“靠肩膀吃饭”的挑夫们
这些挑夫“无隔宿之粮,都是当天买,当天吃”,八千岁却是米店老板,但挑夫们的小菜竟然胜过八千岁。八千岁只有“青菜豆腐”,挑夫们吃饭,还“一边堆着青菜小鱼、臭豆腐、腌辣椒”呢。4.“八舅太爷”的“满汉全席”
小说写到一半,突然蹦出个“八舅太爷”,几乎动摇了八千岁的生活原则与饮食习惯。草炉饼
在八千岁看来,吃饭就是吃饭,讲究那么多干嘛!“美食”只是“八舅太爷”之流弄出来的花样。他们的“美食”,在八千岁看来就是“恶食”,而“八舅太爷”或他人眼里的“恶食”,才是八千岁的“美食”。5.“神圣的快乐”
汪曾祺小说,跟他所激赏的当代另一位优秀作家阿城的短篇《棋王》一样,都注意描写“吃”这个“人生第一需要”。他们笔下的“八千岁”,挑夫,棋王“王一生”的“吃”,既满足生理需求,更显出“一种神圣的快乐”。要说“美食家”,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美食家”。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