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民们
8月中,我来到铁牛村,与新村民们同吃同住3天,采访了社区的创始人、铁牛村总规划师施国平,以及4位80后90后新村民。真实、不躺平的田园生活什么样?如何向老村民、向大自然学习?如果我也想返乡生活,第一步该怎么做?▲上:铁牛村俯瞰
下:新村民们在茶庐晨练
盛夏,橘树刚刚挂果。▲茶庐室内外
2间茶庐,仿佛是9亩果园里的“2室2厅”。内部,还各有一个小隔间,两三人坐在里面,冥想、喝茶,都很适宜。▲分别为茶庐1.0、2.0、3.0
建筑构件都是工厂预制的竹制品,直接运到现场就可以开始组装,三五个新老村民,只要人手一把螺丝刀,在现场搭5天就完工了。这套快速建造的生态建筑,施国平和团队花了近3年研发,还在不断迭代,现在的是3.5版本。▲范范(左)和腾腾(右)准备清晨茶席
晨间锻炼带队的是范范,33岁,社区园长,曾经在香港、上海生活。▲茶席
最近酷暑,村子里刚收了荷花,范范和社区的伙伴办了一场荷花茶会。在茶庐里,茶会从清晨开始,伴着日出,大家放松地品完茶香,再开启一天的生活。▲田野里俯瞰
离开果园,来到社区伙伴们共同买下的128亩田野里,最显眼的是一长排“小屋”,集装箱改造而来。▲田野小屋及细节
七八位社区小伙伴就住在这里,一人一间,既是卧室,也有工作间,不到10平米,都挂满了自然为素材的手工装饰。串联起一个个房间的,是一整排连廊区,也是大家做饭吃饭,“头脑风暴”的地方。几张素纸,往竹框架上一挂,就是一面田野里升起的墙。▲田野里建造过程
▲方文在木屋外的连廊清扫
5年前,施国平的好友方文,第一次住进初代版的集装箱,“那时只有不到6平米,还没有通水电,只有一盏节能的太阳能灯……但竟然在田野里意外地睡了个好觉。”▲施国平接受采访
2017年,刚刚参与完蒲江县明月村乡建工作的施国平,收到来自20公里外蒲江县西来镇政府的邀请:能否对西来镇铁牛村做一个整体发展规划?▲铁牛村俯瞰(典型的川西林盘)
从成都开车1小时15分钟,就进到了蒲江县下辖的西来镇铁牛村。这个普普通通的川西乡村,面积9.6平方公里,正好是中国国土面积的百万分之一。9900亩柑橘果园,被1000多亩鱼塘划分开。▲施国平与团队在村里讨论规划设计
施国平带着团队,驻扎进了村子,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把村里因为村镇合并空置的一些房子,改造成青年公寓、食堂、工作站、社区中心,开始为整村规划做调研。▲明月村
10年前,施国平开始接触乡村。他的老家在湖南平江的一个小县城,一路考取到省城,到了深圳,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建筑学硕士,回上海创业,每隔10年,都换一座城市生活。▲施国平在果园
到了铁牛村,施国平想做的事变得不一样,“之前在乡村就是做项目,甲方乙方的关系;到了铁牛村,家人朋友和我自己,都投入到这个村子里来,一起实验如何真正在乡村生活下来。”▲新老村民一起收获
曾经在新疆做有机种植的80后农场主来哥,当地种了几十年果树的老村民周叔担当顾问,与社区伙伴们一起从零开始,施生物肥料,用酵素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橘林下的白鹅
▲生态多样性计划
橘树林下,腾出了空间,种一些固氮类的作物,让土壤变得更肥,引进乔木,生物多样性变得丰富。水塘因为不再接收化学肥料的污染,逐渐恢复了清澈。▲村民融合中心室内
落在村里黄金地段的,原本是村民活动中心,一栋2层楼的毛坯房子,空置许久。3位90后年轻建筑师,担纲了建筑改造的任务,最小的是1998年的李许。▲新老村民共同建造
设计图出来之后,他们花了90天,喊上10个新村民,包括建筑师、设计师、花艺师,加上当地20个有经验的老工人,包括多年泥瓦匠、水电工,一起动手改造成了现在的社区融合中心。室内的软装部分,灯具、家具,都拿废弃木材直接加工组装。▲乡村研究院大楼室内
社区另一座改造的城乡文化研究院办公院落,是村委会的旧址。在这里,大量废弃物得以再利用,就连老化的家用电器,冰箱、干燥机,都有了新的用武之地。闲置的木材,老旧的门窗,都重新变成建筑材料来使用。▲施国平与年轻建筑师在现场
最令施国平感到意外的是,几个年轻建筑师,原本只是从上海过来驻场,三个月工期结束就计划返回,但最后都选择了留下。▲铁牛妈妈的餐厅
老村民们的美食手艺,也被社区伙伴们挖掘了出来。▲厨房与菜品
80后的粘颢,带着当地4个“铁牛妈妈”,到各地餐厅参观品尝美食,一起研发菜品。▲铁牛夜话第三回,在村民融合中心举办
社区里还有人专门做社区融合的工作,开办乡村的周末课堂,举办铁牛夜话,把新老村民拉拢到一起来聊天,生活节、节庆活动也会在一起举办。▲集体农耕
社区小伙伴们年龄跨度从60后到00后不等,而且已经有“村2代”出生。每个人背景、专业、年龄、阅历,都不一样。大家聚在一起,在大自然中开发出了很多生活方式。▲田野里的树屋音乐会
田野里的树屋最近刚刚落成,大家就即兴地发起了一场田野音乐会。▲田野餐桌分享
▲田野婚礼
还有田野餐桌,田野婚礼,社区有好几对伙伴,都是来这里参加婚礼,然后留下来的。▲学习搭建木头房子
▲科科(右二)带领大家向老村民学习种菜
大家会把自己擅长的技能分享出来。比如施国平的太太,特别擅长做手工,做美食;农耕组的科科,会很耐心地带着很多城市里来的“农业小白”,一起从种出一棵干净的菜开始;还有的人特别擅长扫洒,这在乡村也是一项重要技能,因为没人“请阿姨”……▲学习用柴火灶烧饭
▲在田野里,也要精致摆盘
村里生活的开销也不大,包吃包住:大家动手改造成了青年公寓,每天吃自己种的菜、社区小伙伴轮值做饭。▲新村民宁宁(左)在柑橘完全成熟前测试甜度
33岁的宁宁,曾在杭州阿里巴巴工作了5年,后来去上海创业5年,做了一个环保时尚品牌,但总觉得城市里的环保事业不够彻底。那时,她就常常下乡拜访村子里的好友范范。▲村子里的自然环境
乡村生活,也有不方便之处。▲施国平一家四口在乡村
社区的伙伴给施国平儿子准备的生日礼物:各项技能体验券,包括当一天代理村长▲社区的新村民们
最近有一句话流行的话,“在大的时代奔腾里,小地方给我们安慰。”也有人预言,中国未来10年的发展,就在乡村。(本文源自一条,如有问题请联系)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