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3位穷秀才各写了首趣诗哭穷,都无一穷字却句句写穷,高手在民间
[打印本页]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2-8-31 18:32:48
标题:
3位穷秀才各写了首趣诗哭穷,都无一穷字却句句写穷,高手在民间
3位穷秀才各写了首趣诗哭穷,都无一穷字却句句写穷,高手在民间
2022-08-17 11:27
“穷”这个字,其实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和小篆里,它上面是一个洞穴的“穴”,下面是一个“身”加一个“弓”,说的是:人生活在洞穴里,因条件不够好,不得不曲着背。后来引申为生活困顿,不得志。从词源上看,它与卑躬屈膝的“躬”相通。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这个字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想表达一点:穷就得低着头过日子。不过,这是它最原始的意思。到了后来,以至现代,穷只是表达物质上的匮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才是我们真正该颂扬的品性,与物质上的穷相比,真正的有志之士更在意的是自己是否行得端,坐得正。做到了这一点,平时他们便毫不避讳谈穷,于是文坛便留下了许多“哭穷之作”。
在爱哭穷的文人里,最牛的是杜甫和陶渊明。杜甫47岁写的《空囊》,无一穷字却写出了穷的至高境界,“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令人捧腹。陶渊明饿得去讨食,写了首《乞食》,“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到邻居家却不知怎么开口讨食,却没人因为他穷而不喜欢他。
与这二位大诗人相比,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这首哭穷诗,就更有意思了。此事被记载在南宋文人洪迈写的《夷坚志》里。
绍兴末年,平江有位穷秀才名叫泗师鲁。其人年少有才,又很精明,所以一直被聘为衙门采办。平时就是帮衙门买买菜,添置点东西。这年,新上任了一位姓林的知县。此人心胸狭隘,疑心重,对于泗师鲁的这个采办职位,他一直担心对方是否会借机敛财,所以每次泗师鲁买了什么东西,他都要一一核算。一日,林知县问泗师鲁:“听说您是北方人,那您平时肯定很爱吃羊肉”。泗师鲁听完用一首诗回答:
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泗师鲁很清楚,知县这其实是想试一试自己到底是富是穷,有没有钱。因为平江人都知道,当地最贵的就是羊肉,已经卖到了900钱一斤。于是他正好用这样一首趣诗,当着知县的面哭穷,没想到这首诗竟流传了800多年。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己买不起羊肉的事实,看上去是很平常的诗句,无出彩处。但后两句,就很有水平了。买不起羊肉的他,平时日只能吃点儿鱼虾,这样肚子也就成了小池塘了。最后7个字,用一个很幽默的调侃,既写出了自己的穷,又写出了无可奈何。知县一听,自然明白对方没有克扣采办的钱。
泗师鲁之所以会想到写这样一首诗,其实是受三鸦镇另一位秀才的启发。在北方的三鸦镇,有一位秀才,同样是在县衙任个小官,也一样穷困潦倒。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哭穷:
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
每日两餐唯是藕.看看口里出莲花。
这首诗的妙笔也在最后两句。当地盛产莲藕,穷秀才只能每天两餐都吃藕,所以他才说口里出莲花。一样不用穷字,从吃食上写出了自己的潦倒。
这类诗在民间还有不少,比如有位秀才去了个盛产竹子的地方任职,他的哭穷诗是这样的:
东瓯倦客又西征,路入芝田已绝腥。
每日三厨都是笋,看看满腹万竿青。
从诗的内容来看,他所在的是一个叫芝田的地方,他每天三餐吃的都是竹笋,于是便感叹到自己到此地已经与荤腥绝缘了,现在肚子里有万竿青竹。此诗短短几句,一样令人捧腹。
这三首诗,从口里出莲花到肚皮作小池塘,再到满腹万竿青,每一首令人捧腹。这3位秀才也确实都是高手,其诗都无一穷字却句句写穷,让人感叹:高手在民间。这类诗看起来只是游戏之作,但却写出了古代文人对“穷”的一种态度。他们都有职位在身,也会哭穷,但却很有底线,不愿同流合污。对他们来说,只要行得端、坐得正,穷一点并不丢人,他们甚至可以写诗自嘲。这份豁达和节操,是值得我们点赞的,不是吗?欢迎讨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