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全图》(局部)
迄今规模最大的敦煌艺术主题展览“文明的印记”正于北京举办,而上海则将迎来“遇见敦煌”沉浸展。近年来,敦煌艺术以多种方式在全国乃至全球巡展,掀起“敦煌热”。敦煌艺术最值得品味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我们特邀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撰文解读。莫高窟第285窟内景
敦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欧亚文明互动、中原民族和西部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元4至14世纪,随着佛教的发展,古代艺术家在敦煌一带陆续营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其中莫高窟规模最大,至今仍保存735个石窟,包括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敦煌石窟艺术灿烂辉煌、内容博大深邃,是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丝绸之路文化一千年间汇集和交融的结晶。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今编17号窟)发现了数万件文献及其他文物,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并因此而产生了一门影响深远的学科——敦煌学,使敦煌文化遗产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莫高窟第254窟内景,北魏
【外来的石窟中国化】莫高窟第249窟,西魏
【充满人间气息的佛教诸神】莫高窟第45窟彩塑,盛唐
【极乐世界的现实世相】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盛唐
对佛国世界的想像,终究离不开现实生活。经变中那些华美的宫殿楼阁,正反映了当时现实中的建筑景像。《历代名画记》曾记载隋代画家杨契丹长于画建筑,郑法士想要借他的画本(底稿),“杨引郑至朝堂,指宫阙、衣冠、车马曰:此是吾画本也。由是郑深叹服”。说明那时的画家是以现实的宫殿建筑为依据来画的。由于这些画家们的努力,使隋唐时代的建筑画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特别是唐代以后的建筑画在表现远近的空间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由此,我们从经变画中所观赏到的天宫建筑,实际上就是唐朝雄伟壮丽的宫殿,还有在经变画中的人物、服装、车马等等,正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面貌。莫高窟第220窟乐队,初唐
第220窟壁画中还画了两组舞伎,左侧一组舞步轻柔,好像在旋转,有人推测是唐代著名的“胡旋舞”,右侧的舞蹈则步伐刚健有力。在莫高窟第112窟的经变画中,还画出了当时舞蹈的绝技“反弹琵琶舞”,反映了唐朝精彩纷呈的舞蹈艺术。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段文杰复原临摹),盛唐
【唐朝名家的画风】莫高窟第220窟东壁,帝王及大臣,初唐
盛唐时代,吴道子在长安、洛阳的寺院中绘制了大量的壁画,他创造了兰叶描的技法,“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即所谓“吴带当风”。这种线描的特点在于“用笔磊落”而富于变化,能表现完整的气韵。由于吴道子的线描水平极高,他常常画完线描,让弟子们上色,而弟子们不敢覆盖了他的线描,常常用淡色,以突出他的线描。吴道子因他的杰出艺术而被称为“画圣”,可惜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长安、洛阳的唐代寺院都没有保存下来,吴道子的作品我们也就无从得见。莫高窟第103窟盛唐时期的维摩诘像,以充沛有力而又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出人物雄辩滔滔的精神风貌,这样的人物画风,与吴道子的画风非常吻合。此外,莫高窟第199窟的菩萨形象,第158窟南、北壁表现涅槃经变中的弟子及各国王子,人物神态生动,线描流畅而遒劲,色彩相对简淡,也反映了吴道子一派的人物画风格。虽然没有文献记载过吴道子到敦煌作画之事,但是吴派的画家,或者受吴派影响的画家到敦煌作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像,盛唐
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开创了青绿山水画。以青绿重色表现出富丽堂皇的山水风景,深受时人喜欢。李思训官至右武卫大将军,人称“大李将军”,而把他的儿子李昭道称为“小李将军”。唐代的评论家说李思训为“国朝山水第一”,可惜他的山水画真迹已经不存,台北故宫有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是后人临摹品。但在敦煌壁画中却有不少青绿山水画面,为我们了解李思训一派山水画的原貌提供了真实的依据。莫高窟盛唐第217窟、103窟、148窟、172窟等窟都有不少青绿山水画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思训画风的特色。莫高窟第217窟南壁,山水,盛唐
作为文化遗产,敦煌文化还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艺术价值作一些介绍。敦煌石窟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源库,我们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不断创造出那个时代新的艺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敦煌文化也为我们今天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源泉。艺术家们可以不断地从中汲取创造灵感、创作元素和文化智慧,创造和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更为丰富的新艺术。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