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读高中的时候,曾有一部在当时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深深地激发了我和周围同学的学习热情。剧名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主要讲述的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学习的故事。剧里,少年毛泽东的出场方式有些特别:他在房内一边倒立,一边读书,对窗外正在发生的一场喧闹的斗殴事件置若罔闻。情节固然经过了戏剧设计,但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这却是共识。
关于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也有很多故事流传开来:青年时期为了锻炼专注力,在街头闹市读书;战争时期,在最紧张、最危险的环境中,依然没有放弃读书,在马背上读完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卧床一半的位置都留给了书,为的是能够更便利地取书、读书……
毛泽东读书都有哪些特点?他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他的读书习惯对我们当下又有什么启发?通过阅读这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相信读者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首次出版于1986年,由邓小平题写书名。作者之一逄先知自1950至1966年为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另一位作者龚育之曾多次和毛泽东探讨哲学问题;第三位作者石仲泉所做的研究工作也都和毛泽东相关。他们把对毛泽东读书生活的观察真实地、客观地记录了下来,十四篇文章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至今仍是我们了解毛泽东读书点滴的好途径。
博览而勤思
兴趣宽广,广泛涉猎是毛泽东读书的重要特点之一。除第一篇逄先知的文章全面、概括地记叙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外,其他各篇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逻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英语、对鲁迅著作的研究,对《红楼梦》的研究,对中国文史书的研究,对无字之书——实践的学习等角度阐述了毛泽东的阅读兴趣。毛泽东对读书的酷爱,求知欲的旺盛,也并非是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目标,为了将知识运用到救国、治国的实践中。书中有个细节提到,1958年有一天在行进的列车上,毛泽东在聚精会神地读一本冶金工业的书,他并非要钻研冶金技术,而是为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在他1959年某次外出随行带的书中,除马列著作、哲学书以外,也特别包含了技术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如讲透平、锅炉的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务求理解,联系实际,边读边思是毛泽东读书的另一特点。现在保存下来的,毛泽东在延安读过并且留有文字批注的哲学性书籍中,比较重要的有五本,分别是《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第三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社会学大纲》、《哲学选辑》和《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第四版)》,在这些书篇页的“天头地脚、边白中缝和段末行间”,他总共写下了约两万字的批语。而批语中较多的,是他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写下的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根据《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提出的“矛盾的主导方面”概念,他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在批注中指出:“在中日对抗的局面中,中国的因素正在由次要地位向主要地位转变中,因为民族统一战线如果广大地坚固地建立起来,加上国际的因素(苏联、日本民众、其他和平国家),就有造成优于日本方面之势。”后来,他在其重要的著作《论持久战》中,进一步阐述延伸了批注中的思想,做出了抗战是持久的,并必将获得最后胜利的结论,对全民族坚持抗战并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书上的这些批注圈点细密、杠划不断、字句连绵、字上叠字,可见他是在战争艰苦的条件下,多么认真且逐字逐句地阅读了它们。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资料照片)TAKEFOTO供图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忙碌的工作中,毛泽东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借鉴。据逄先知描述,毛泽东的习惯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另外一个就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1958年3月,毛泽东首次到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一到这个蜀汉古都,他立即要来了《四川省志》、《蜀本纪》、《华阳国志》阅读,随后又要来了《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等地方志书籍,“还在书上批、划、圈、点”。会议期间,他又亲自挑选了有关四川的诗词,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学习。这说明,毛泽东的阅读习惯已经渗透到了他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他将“读书”和“行路”相结合,使读书在适当的场合发挥出更优的效果。
毛泽东曾号召领导干部,要养成看书的习惯,让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他自己在看书这件事上做到了不知疲倦,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一个阅读效率很高的读者,能迅速而准确地抓住书籍的要点。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要看拿破仑传,选了几种翻译过来的本子,和他一起读的人一本都还没看完,他却三本都看完了。如今,假若没有比较高的阅读效率,想在繁忙的工作中有计划有质量地去阅读是很难实现的。移动设备的普及让干扰阅读的因素变多了,这就更要求我们不但要善用零碎时间,并要注意在阅读的时候保持专注。
尤爱读鲁迅和《红楼梦》
通过阅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我们会发现,毛泽东读书是有所侧重的,他最重视、最喜欢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学,而对外国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经济管理方面的书比较少读。作者客观地承认,毛泽东在阅读上的局限,对他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毛泽东十分爱读鲁迅的著作,这成为了他终生的爱好。1938年8月,二十卷本的《鲁迅全集》第一次出版,通过党的地下组织,一套编号是58的《鲁迅全集》“纪念本”(非卖品)辗转运到了延安。毛泽东收到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办公桌旁,经常在低矮的窑洞里秉烛夜读。他读得十分认真,甚至原书中文字排印颠倒、错字漏字的地方,都要一一改正过来。毛泽东之所以爱读鲁迅的作品,是因为其中的思想性、战斗性和人民性与他的思想十分契合。另外,毛泽东也十分喜欢鲁迅作品的语言,他曾提倡写文件也要像《阿Q正传》那样通俗化、口语化。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最高,他把《红楼梦》“当历史”读,通过《红楼梦》里四大家族的衰败,来了解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衰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但是,对于《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只用历史或政治的视角去进行解读显然不够。面对文学作品,我们要注意多角度的全面研究,给文本留有丰富的解读空间。
毛泽东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日,是他去世前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共读了七分钟。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这一朴素的中国俗语,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作者 薛方宜)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