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旭
“彭总,第六次战役不打了!”
1951年8月下旬,志愿军参谋长解方拿着一份电报,匆匆走进志愿军司令部,向彭德怀报告。
“谁不让打了?”彭德怀感到难以置信。
解方加重语气说:“是主席。”
彭德怀听后,面向作战地图,沉默无言。
59万志愿军将士已经动员,250架战机也停在了跑道上。
他想不通,万事俱备的第六次战役为何被叫停?
直到朝鲜停战8年后,他还为此耿耿于怀。
【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中)与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右)、副司令员陈赓】
在《自述》中,彭总写道:“我在签字时心想,我方战场组织刚就绪,未充分利用它给敌人以更大打击,似有一些可惜。”
彭德怀不知道,叫停第六次战役,并不是主席的初衷,而是有身边有人打了“小报告”。
那么,彭德怀为何要组织第六次战役,主席为何叫停这次战役?“打小报告”的人是谁?
第五次战役之后的1951年6月30日,一个重大新闻登上世界各大媒体头条:
“联军”总司令李奇微发表声明,表示愿意通过谈判结束朝鲜战争。
对此,全世界都感到吃惊。
美国是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二战时表现出强大的战争能力。按照美国的国力,是能够将朝鲜战争打下去的。
既然如此,美国人为何要“认怂”?
首先,是美方原以为不堪一击的志愿军,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明白,要战胜志愿军已经不可能。
其次,美军通过战争已经基本让朝鲜回到了战争前的状态,目的已经达到,能给国内和盟友交差,有了台阶下。
还有,日渐增多的伤亡,让美国国内出现了反战浪潮,继续进行战争,难以得到国会的拨款。
盟友也对这场旷日长久的战争感到疲惫,联军减少8.5万就是明证。
最关键的一点是,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朝鲜继续战争,中了苏联人的计:消耗美国,让苏联几乎毫发无损地发展经济,壮大军队。
要知道,二战结束后,美国人的战略重心始终是在欧洲而不是亚太。
因此,美国审时度势,被迫做出了结束朝鲜战争的决定。
而此时,我方也不愿意打下去了。
首先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军事能力和战争资源,都跟美国相差几十倍,战争一再延长的话,国力难以承受。
其次,志愿军出兵朝鲜的目的,是让朝鲜回到战争前的状态,而不是消灭南朝鲜,现在战争目标也已经完成。
总之,双方都明白,短时间内谁也无法战胜对方。
因此,停止这场残酷而漫长的战争,符合双方的最大利益。
可是,停战是一回事,如何停战是另一回事。
在7月初的谈判中,双方没有谈拢。
原因是美方非常嚣张,认为自己实力强大,所以想在停战时获得利益最大化。
美国代表乔伊一上来就口出狂言:停战条件未获双方同意之前,敌对行动还会继续。
其实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在谈判时说这样的话,就显得太没有诚意,让人无法容忍。
这也将美国人的底牌暴露出来,那就是美国人将以军事行动配合停战谈判。
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同样不行。
谈判的最终结果,其实还是要以双方的军事实力为基础。
在停战谈判开始前,美国巨头艾奇逊、马歇尔、布雷德莱等美国政府都公开表示:要在三八线停火。
这也是我方的态度,双方没有矛盾。
但是当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时,我方代表提出了以三八线为界的方案时,美方不答应。
我方退了一步,提出以现有接触线为界(跟战前比,朝鲜吃亏),但美方还不答应。
美国代表乔伊无耻之极,竟然提出了霸道的“海空优势补偿论”。
意思就是他们海空军厉害,现有战线不能真实反映美军的实力,所以朝鲜和中方要在陆地面积给以补偿。
随后美方又提出“防御阵地和部队安全论”,即三八线上他们无险可守;所以为了防止金首相再挑起战争,要把分界线往北来,划在可以保证他们防御阵地和部队安全的地方。
如果答应美方要求,就将白白给他们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可是无数志愿军战士鲜血换来的,我方岂能答应?
因此,7月10日的谈判无果而终。
彭总一怒之下,决定筹备发动第6次战役,狠狠教训美军,逼迫其在谈判桌上让步。
很快,战役计划出台了:
(一)第19兵团,加上42军和47军,共5个军;消灭驻扎在涟川、铁原的美国第1骑兵师;
(二)第9兵团两个军牵制金化的美韩联军,尽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三)第20兵团两个军突破韩国第6师的防线,迂回到山阳里、华川一带;
(四)第3兵团三个军、38军、40军,作为第二梯队,39军、20军留作东西两海岸的防卫预备队;
(五)空军出动出22个飞行团,进行掩护。
得知这一消息,金将军也精神振奋,希望中朝联军尽早组织反攻,把李承晚军队赶入大海,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金将军提出具体建议,“总攻击日期可预定为6月末或7月中旬”。
他们的想法得到主席的首肯,第六次战役箭在弦上。
为此,金将军专程来到北京,与主席讨论发动第6次战役的细节。
经过协商,他们把发动第6次战役的时间定在当年9月。
接到命令,志愿军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战前准备。
武器装备上,我方向苏联紧急购买60个师的武器装备。
后勤保障上,在重要补给点附近紧急修建了3座前线机场。
兵力方面,我军动员了13个军,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多达8个军成,第二梯队也有5个军;朝军也动员了4个军团;至此,这场战役动员的军队达到百万人!
8月,志愿军摩拳擦掌、整装待发,第6次战役随时打响。
万事俱备,只等彭总一声令下。
可就在此时,北京来电,第6次战役取消。
别说是彭总,换了谁都会想不通。
彭总不知道,导致战役取消的人,就在他身边。
这个人不是别人,是彭德怀的副手,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
中美第一次谈判,彭总让邓华代表志愿军出席谈判会议。
邓华在去谈判的途中,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就是敌人已经做了防御的充分准备,构筑了坚固的工事,而且还在不断增兵。
邓华一看心急如焚,给彭总发去了几封电报,叙述了美军的状态。
但是邓华作为下级,他知道说服不了彭总;而且战役计划已经得到了北京的批准。
因此邓华就越级向主席发电,希望叫停这次战役。
电文中,邓华首先用8个概括了美军的动向:“深沟高堡,严阵以待。”
然后邓华开始分析开战的利弊:
“当前敌人已设下固防,又是现代化的立体防御,不可小视。”
“如果以现在的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其结果有三:一,攻破了敌阵,部分歼灭敌人;二,攻破了敌阵,赶走了敌人;三,未攻破敌阵,而被迫撤离战斗。”
“不管哪一结果,伤亡和消耗均会很大,尤其后者,对我军是很不利的。”
除了美军严阵以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空军不能到位。
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几乎没有空中力量,没有制空权,处在被动挨打状态。
苏联介入后,这种局面有所改观。
但斯大林给苏联64航空军划定了一条红线,那就是不能超过平壤到元山一线。
斯大林说,“在前线,中国人只能靠自己的空军”。
为了避免遭到敌人空中打击,五次战役期间,中朝军队的反攻只能在夜间进行。
1951年3月,志愿军空军组建并发展壮大,到8月份为止,志愿军达到了10个师。
其中2个歼击机师,装备米格–15战斗机100架。
2个轰炸机师,装备图–2飞机60架。
2个强击机师和4个歼击机师。
如此一来,我军是不是就可以出现在前线,为陆军撑腰了?其实不然。
因为我军在朝鲜境内没有安全的机场,安东机场距离战场太远,受续航能力影响,不能到达前线随心所欲地作战。
为此,1951年4到8月,中朝双方在平壤以北地区投入10个师的兵力和大量民工,夜以继日奋战,共修建了9个机场,另整修8个简易机场。
但是美军也不是傻子,知道这些飞机场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于是,美军出动B-29重型轰炸机,对这些机场进行持续轰炸,导致这些机场根本无法使用。
为配合即将展开的6次战役,志司决定在距离我安东机场较近,距离敌空军基地较远的安州附近新建3个机场,保证能在上述机场投入7个空军师。
彭德怀计划,参战的空军10个团,能在9月8日进入修好的飞机场,9月10日发起第6次战役。
但是由于连日暴雨,山洪泛滥,桥梁被冲垮,部队无法到达施工地点,机场不能按时建成。
空军司令部电告彭德怀:修建机场最早在9月10日才能动工。
事实上,直到9月20日,机场才动工。
但是美军不会给我们这个便利,继续出动飞机进行轰炸,刚修好的跑道被敌机炸得稀巴烂,几百名指战员被掩埋。
我军的机场就这样炸了修,修了炸,始终这样循环着。
到10月下旬,在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的情况下,23兵团的2个军耗时3个月,终于在泰川修建了一个有3条跑道、8个停机坪、190多个飞机掩体的飞机场。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空军司令部却不敢投入使用,他们认为贸然进驻的话,美军肯定会进行疯狂打击,这里的飞机会遭遇灭顶之灾。
到1951年12月,北京不得不下令停止在朝鲜境内修建飞机场。
所以说,直到朝鲜战争结束,我方战机只能从国内机场起飞参战。
在没有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将会在敌机面前暴露无遗,而且军事物资只能通过陆路运输。
志愿军的伤员也无法及时运到后方去救治。
很多战士被冻掉了手指、脚趾,也有很多战士中弹负伤,很多只能就地用简陋的手段医治,而不能转移到后方,很多战士就这样牺牲了。
邓华(左)板门店谈判中
在此情况下,发动第6次战役胜算不大,即使胜利了,也会出现重大伤亡。
因此,收到邓华的电报后,主席非常重视,考虑再三之后,做出了取消第6次战役决定。
主席的决定是非常英明的。
前面说过,我军入朝是为了保家卫国,让朝鲜恢复战争前的状态,这个战略目标已经实现。
而且在全世界面前,新中国已经展示了自己的力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在此情况下,再发动第6次战役,付出巨大代价,即使胜利了,意义何在?
主席的决策,避免了数以万计可能的伤亡,能不英明吗?
作为第6次战役的“终结者”邓华,同样值得敬佩,他的战略眼光独到。
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邓华就判断,美军一定会在朝鲜军队后方登陆,而且很可能是在仁川实施登陆,但金将军不相信,事实果然如此。
因此,邓华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彭德怀、白善烨被国外军事权威列为“韩战四杰”,不是没有道理的。
给主席的电报中,邓华还建议,可以诱使敌人主动对我们的防线进行进攻,改变攻防态势,让他们打攻坚战,我们做防御战。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劣势装备的情况下,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消耗敌人的锐气,逼得他们最后坐到谈判桌前。
邓华的想法,跟主席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此之前,主席就提出了著名的“零敲牛皮糖”战术,二者完全相似。
后来的事实证明,主席是正确的,敌人最终被志愿军整得没有脾气,终于签下了停战协议。
1953年7月28日上午9时30分,开城松岳堂,彭总在《停战协定》及临时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
签字之后,彭德怀兴奋地发表了谈话:“朝鲜战争证明,一个觉醒了的爱好自由的民族,当它为祖国的光荣和独立而奋起战斗的时候,是不可战胜的!”
与之相反,美军将领却非常沮丧。
3个半小时后,联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于汶山帐篷里,在朝鲜《停战协定》及临时补充协议上签字。他签字后阴沉着脸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
“我感到万分沮丧,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