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访友不遇的唐诗:贾岛写得最晚,但他为何能后来居上? [打印本页]

作者: 兰梅    时间: 2023-1-15 11:39:36     标题: 访友不遇的唐诗:贾岛写得最晚,但他为何能后来居上?

访友不遇的唐诗:贾岛写得最晚,但他为何能后来居上?                                                       

2022-12-19 16:24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很多朋友再熟悉不过了。虽然贾岛属于中晚唐诗人,但这首诗不论知名度还是影响力,较之于盛唐诗人的作品也毫不逊色。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统计一下,单是从这首诗衍生出来的的书画作品有多少?侧面就足以证明该诗的“群众基础”有多么深厚了。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王维、孟浩然都有访友不遇的诗作,李白青年时期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时,也曾写过此类作品。其中不乏佳句,“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一联,极为世人所称道。再来看另三位诗人的作品:
岑参《草堂村寻罗生不遇》:数株谿柳色依依,深巷斜阳暮鸟飞。门前雪满无人迹,应是先生出未归。
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
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如果说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名气大,是因为有幸被后世的唐诗普及读本《唐诗三百首》收录才广为人知,那么同样收录于该书的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的知名度却远逊于贾岛,又该如何解释呢?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黽俛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以上所举的这些例子,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创作年代都比贾岛早。面对这么多前辈高手的访友不遇诗,贾岛可谓“压力山大”。我们都知道后来者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当年李白在黄鹤楼上看见崔颢的题诗,竟无从下笔,撂下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是最好的例证。
贾岛能从这么多前辈高手中脱颖而出,必有其过人之处,笔者试分析一二。
首先,贾岛的诗,胜在简练。除了孟浩然的诗也很短外,其他诗人的作品都较长。诗写得越长,越有层次感,画面越丰富。但与此同时,冗长拖沓、主次不明的弱点便显现出来了。简练的好处就是,能一下子抓住读者,没有过多的废话,只把焦点定格在一幅画面上,令人记忆深刻。
其次,在结尾给人留下一种绵远隽永的回味,而这种余味,恰好又弥补了诗短的不足。再加上贾岛比较谦虚,没有李白那种跟人争长短、较高下的功利心,他根本无心超越前辈,也就不存在心理包袱了。也许这就是贾岛《寻隐者不遇》写得最晚,却后来居上的真正原因吧!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