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不是完全反对,与司马光态度不同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潇雨    时间: 2023-2-18 02:26:02     标题: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不是完全反对,与司马光态度不同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不是完全反对,与司马光态度不同                                                         2023-02-06 15:33                                       
北宋的政治,与文人的理想是分不开的。
文人们读孔孟之书,习孔孟之道,遵儒家之规,怀家国理想,大都以辅佐明君、匡正朝纲、推行仁政为己任。
在这个理想上而言,苏轼与王安石并无根本分歧、明显差别,但矛盾仍然是存在的,因而发生了一系列的不愉快。

为什么要推行新政?这是因为,北宋皇帝的接力棒传到宋神宗手里的时候,北宋已经有了五代皇帝,即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而从建国到他登基,已经108年。
这百年的发展,当然有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因为宋太祖立了个“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矩,扬文抑武,结果文化是繁荣了,但武备从此松弛,因而老被外族侵略,打不赢就得赔钱,造成民生凋敝,国库空虚。
同时,因为落后,便经常挨打。
这陷入了一个无奈而憋屈的循环。
国家穷了,就得想办法增收,而王安石这个人,在基层当了几十年地方官,当年宋仁宗要调他回京做官,他几次委婉地谢绝,为的是深入了解基层,后来他还进行过改革尝试。

宋神宗20岁不到就当上了皇帝,年轻气盛,一腔热血,一心要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就起用王安石为宰相,进行了改革。
王安石的改革是立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面面俱到,也是纵深的,无论朝官、地主、商户、平民等,涉及各个阶层,千家万户。
改革的措施是超前的。比如青苗法,针对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没钱买种,政府就成立一个类似于银行的机构,在农民没钱的时候,给农民贷款,待到收获的时候再还,政府收取一定的利息,这既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又给政府增加了收入,还发展了农业生产,本是三赢的,利国利民的事情。
又如市易法,便是利用国家杆杆 ,对物价进行宏观调控,物价上涨时,国家就利用市易机构,配给一定的物资,让老百姓能采买到平价物资,以平稳物价。

再如免役法,规定农民可以交一定的钱,实现免役,腾出时间专心于农业生产。同时,官绅、地主之家,也要服役,或以钱抵役。这样,既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也扩大了征役的范围,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还有很多,包括军事,也加强了军备,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尤其是增加了财政收入,据说,王安石改革所增收入,可用于20年的国家财政支出,其效果是明显的。
而且,改革的力度也是超前的。凡是支持改革、推动改革的官员,都得到了提拔重用;凡是反对改革的官员,都受到了影响,有的靠边,有的贬官。

苏轼是什么态度呢?
他在改革期间,大多数时间也在基层工作,他并不反对改革的初衷和大部分措施,但他对青苗法是有意见的,认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走了样,变成了盘剥百姓的工具,因为很多官吏为了争功,对老百姓进行摊派,无须借钱的也给强迫贷款,结果有的地方非但没帮助农民,反而伤害了农民,他因此向宋神宗上书,对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也不完全叫做反对变法,他属于支持改革初衷,但反对伤农的措施。
苏轼对变法的态度,与司马光有很多的不同。司马光是绝对的反对,不但反对变法的措施,而且反对王安石本人,所以后来宋神宗去世,宋哲宗上台,司马光出任宰相后,便无论有利无利,都全盘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全部推翻。

所以,苏轼因此也受到了排挤,被贬官多地,所以,他后来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便自嘲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