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他为红军长征创建落脚点,他的“婆姨”让初到陕北的毛泽东双脚穿上舒适的棉鞋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梦    时间: 2023-2-26 16:25:47     标题: 他为红军长征创建落脚点,他的“婆姨”让初到陕北的毛泽东双脚穿上舒适的棉鞋

本帖最后由 清梦 于 2023-2-26 16:27 编辑

他为红军长征创建落脚点,他的“婆姨”让初到陕北的毛泽东双脚穿上舒适的棉鞋                                                         2023-02-17 23:31                                       

             1935年9月9日,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在战胜了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的行径之后,经过两天的急行军,到达甘南迭部县俄界境内。
在俄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红军长征,到底到哪里落脚?
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经讨论,确定红军的行动方向是:继续北上,打到苏联边界去,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帮助,创建新的根据地。

俄界会议决定将红一、三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主席兼政治委员。
陕甘支队迅速北上,攻克了甘南天险腊子口,翻越了白雪千里的岷山,抵达甘肃省岷县哈达铺镇。
毛主席于9月21日抵达哈达铺后,首先做的不是找吃的喝的,而是找“精神食粮”——书刊报纸来读。没过多久,几张报纸送到毛主席的手中。
也正是这几张报纸,改变了中央红军的战略方向,成为长征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据《叶剑英年谱》记载:9月下旬,叶剑英在哈达铺看到一张国民党的报纸,载有刘志丹在陕北的消息。他随即与来自陕北根据地的贾拓夫研究陕北的情况,并报告彭德怀。彭德怀立即把报纸拿给毛主席看。
《聂荣臻回忆录》这样写:“9月19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信员把这张报纸给毛主席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杨尚昆回忆录》里这样写:“在哈达铺,我们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有一块根据地。……从当时收罗来的国民党区域的报纸上也证实国民党军队正在向陕北红军刘志丹部进攻。知道这些消息后,毛主席非常兴奋,说你总要找一个地方歇脚呀。他召开了一个小会,决定向陕北红军所在的那个地方走,就是向延安西北方的保安那里走。过了几天,部队进到通渭县的榜罗镇,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在接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确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时任中央红军作战参谋的孔石泉回忆:旧报纸上的这个消息给历尽磨难、几近绝境的中央红军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就像在茫茫夜空中找到了指路的北斗。
陕甘支队司令员的彭德怀兴奋地对叶剑英说:“这张报纸来得太及时了,中央已决定下一步到陕北去,去找刘志丹!”

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心心念念的刘志丹,何许人也?
刘志丹,1903年10月4日诞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丁镇,名景桂,字子丹(后改为志丹)。
刘志丹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于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入黄埔军校四期学习。1928年,他与唐澍等人组织领导了渭华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及参谋长。后来,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刘志丹历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1932年成立红26军,刘志丹仍负领导责任。
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红27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法,经两个多月的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灭大量敌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8月,刘志丹指挥红军主力,歼灭国民党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主力撤回黄河东岸。
刘志丹指挥陕北红军取得的这几次重大胜利后,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具备了作为中央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的条件。

刘志丹

正当毛主席率领陕甘支队,星夜北上陕北,寻找刘志丹之际,刘志丹却在经历一场“肃反”劫难。
1935年9月,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红27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红25军到达陕北永坪后,成立了由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三人组成的“中央代表团”,作为陕甘苏区的最高领导机关。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中共陕甘晋省委,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改组西北军委,由聂洪钧任主席。
然而,就在红15军团粉碎敌人对陕甘苏区第三次“围剿”的关键时刻,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中共陕甘晋省委以省委政治保卫局局长戴季英在后方、聂洪钧在前方主持发动了错误的“肃反”。
“肃反”的首要目标就是被他们看成右倾人物的刘志丹。
10月6日,刚刚指挥完崂山大捷的刘志丹,突然接到要他去瓦窑堡开会的通知,对战事进行了安排后。刘志丹飞身上马,奔向瓦窑堡。
走到半路时,一名传递命令的通讯员骑着马迎面而来。到了跟前,通讯员翻身下马,向刘志丹敬过礼,便拿出一封信递上去,说:“这是给军团部的急件。”
刘志丹接过信,拆开一看,原来是保卫局秘密命令要逮捕的人员名单,名单上第一个人就是他。
刘志丹先是一惊,之后陷入沉思。他想到的不是逃避和对抗逮捕,而是红军内部的团结。他很快冷静下来,将信塞进信封重新封好,递还给通讯员说:“你快把信送到军团部去,就说我去瓦窑堡了。”
原来,执行“左”倾路线的那些人,本来决定以让刘志丹去瓦窑堡开会为名,逮捕刘志丹。然而,送信的通讯员并不知情,就把信送给了当时担任副军团长兼总参谋长的刘志丹。
随后,刘志丹骑上战马,坦然来到瓦窑堡。他一到瓦窑堡,推行“左”倾路线的几人立即严密封锁了刘志丹到瓦窑堡的消息。刘志丹镇定自若,与“左”倾路线推行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结果被撤销了一切职务,被捕入狱。
这场疯狂的”肃反“,致使二百多名党政军干部被杀害,原红26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六十多名领导干部被关进了瓦窑堡监狱,随时面临着被活埋的危险。
陕甘苏区上空乌云滚滚,随时都可能酿成一场浩劫!

刘志丹

“满天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到了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毛主席听了陕甘边区干部与群众反映的“肃反”严重情况,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
随即,毛主席派王首道、刘向三、贾拓夫代表中央去瓦窑堡接管了保卫局,先将事态控制下来,避免进一步恶化。
10月30日,毛主席、彭德怀率陕甘支队离开吴起镇,赴甘泉县象鼻子湾村与徐海东率领的红15军团胜利会师。随后部署指挥了直罗镇战役。
而中共中央负责人张闻天则率中央机关,于11月7日到达瓦窑堡后,成立了“五人委员会”,专门负责审理陕北的肃反问题。“五人委员会”于当日首批释放了刘志丹、高岗、杨秀山等18人。
11月30日,张闻天在瓦窑堡主持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为刘志丹等人平反,并分别给在“肃反”中犯有严重错误的戴季英和聂洪钧以最后警告和严重警告处分。同时宣布根据“五人委员会”的报告形成的《西北中央局审查肃反工作的决定》。
但是,张闻天主持解决陕北“肃反”问题是有局限性的。《西北中央局审查肃反工作的决定》没有彻底否认这次错误“肃反”,反而说“过去陕甘晋省委领导反右倾取消主义斗争与坚决肃清反革命右派的斗争,一般的是必要的,正确的”。对“肃反”中存在的问题仅仅认为“是个别领导同志在肃反斗争中犯了小资产阶级的‘极左主义’和‘疯狂病’的严重错误”,没有追究主持领导陕北“肃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因而这个决定对刘志丹等人的平反是不彻底的,导致他们此后几年仍受到不公正对待。刘志丹牺牲后,他的档案上甚至还写着“此人犯有严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判词。

毛主席在指挥直罗镇战役取得胜利后,于1935年12月13日来到瓦窑堡。在江西中央苏区,毛主席也深受“左”倾路线推行者的打击,他才不信刘志丹犯有什么“右倾错误”。
为了表示对蒙冤入狱的刘志丹的慰问和支持,第二天,毛主席不顾鞍马劳顿,立即接见了刘志丹。
12月14日,周恩来和刘志丹来到毛主席的住所,毛主席早已站在门口迎接了。周恩来指着刘志丹向毛主席介绍:“这就是刘志丹,他是我们这个新家的主人啊……”
于是,历史定格在这一瞬间:南方革命的代表者毛主席,与北方革命的代表者刘志丹,他们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走进会客室,毛主席端详着面庞英俊的刘志丹说:“我是来投奔你的呀!”
贺子珍闻声也从中间过洞走过来端茶倒水,她上下打量着刘志丹,她怎么也不会想到,陕北人民的领袖竟然如此衣着朴素,面容清瘦。与她在四川两河口见到的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相比,刘志丹的身体显得有点单薄,但充满英气的目光里袒露着真诚。
周恩来指着贺子珍向刘志丹说:“她是我们红军中的女英雄,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很大方地伸手握住刘志丹的手说:“你们创造并保存下来这块根据地真不容易呀!”
毛主席接过话头:“你和陕北的同志受委屈了。你们创造和保存了这块根据地,才使党中央有了落脚地。你和陕北的同志为创造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功劳不小嘛!”
听着毛主席情真意切的话语,刘志丹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之情,说:“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救了我们。中央来了,今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刘志丹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根据地的斗争情况。他们还一起共进午餐。临别时,毛主席握着刘志丹的手说:
“我们委托周恩来同志这两天召集一个陕北同志代表座谈会,让大家说说心里话,出出气,你也要出面做做他们的工作。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要团结起来向前看嘛。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坐牢就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休息。陕北这个地方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个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嘛!这里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好,搞革命是个好地方呀!”
刘志丹有一个过人之处,那就是处处留心,过目不忘。他走遍陕甘大地,对于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条道路,甚至一个小村庄的地形,都牢记于心,所以有“活地图”之誉。
他在和毛主席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会面中,就观察到一个细节:在寒风凛冽的陕北,毛主席的双脚居然穿着一双破旧的单布鞋!
于是,他决定,给自己的“婆姨”同桂荣布置一项光荣的任务——尽快给毛主席做一双棉鞋!

“婆姨”,是陕北方言,就是妻子。
刘志丹的结发之妻同桂荣,是吴起县楼坊坪乡九嘴坡同氏之女。同桂荣的爷爷同锡瑞与刘志丹的爷爷刘士杰是好朋友。一次,刘士杰到九嘴坡看望老朋友,见有几个七八岁的女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便对同锡瑞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有这么多孙女,就不能让一个给我作孙儿媳妇。
同锡瑞于是叫来三个孙女让刘士杰挑选。刘士杰逐个问了年龄和属相,指着其中一个最小的说:“这个长得身体壮实,人也机灵,而且又属蛇,我孙子景桂属兔,俗话说:‘若要富,蛇盘兔。’两个八字相合,我就选这个了。”
当下,两个老人就敲定了这门婚事,这就是陕北常见的“娃娃婚”。
1921年,18岁的刘志丹与16岁的同桂荣举行了婚礼。婚后,小两口相亲相爱。
同桂荣婚后没有大名,人们只好叫他的乳名“秀女”,因为排行第三,也叫“三秀子”。刘志丹对她说:“都成大人了,还让别人叫你乳名,这不好,我给你起一个大名。”又想了想说:“你姓‘同’,我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桂’,结合在一起,后边再加一个‘荣’字,就叫‘同桂荣’吧!取我们夫妻俩同生活、同奋斗、同光荣之意。
刘志丹走上革命道路后,同桂荣作为他的伴侣和战友,义不容辞地为党组织传送信件,站岗放哨;还在家里掩护谢子长、阎红彦等红军指挥员和战士治病疗伤;在红军被服厂当工人,为部队做军装和军旗;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动员妇女姐妹们送子送郎参军入伍……大家都夸她“真是老刘闹红(干革命)的大帮手”,陕甘根据地上上下下都亲切地称呼她“刘嫂子”。

同桂荣和女儿刘力贞(1936年斯诺摄)

刘志丹和毛主席会面之后,当天夜里冒着严寒回到家里,对婆姨同桂荣说:“我想请求你做一件事。”同桂荣笑道:“看你,夫妻之间还有什么求不求的。”
刘志丹说:“我想请你做一双棉鞋。”同桂荣说:“我当是什么事呢,做棉鞋,对我来说,这不是手到擒来的事。而且这两天我正思忖着给你做一双棉鞋呢,可就是没东西,没有布也没有棉花。”刘志丹说:“没有东西不要紧,明天我设法买块鞋面,再称几两棉花。不过这鞋不是给我做的。”
同桂荣不解地问道:“这鞋不是给你做的,那是给谁做的?”刘志丹说:“是给毛主席做的。”
同桂荣一下子惊喜而又紧张起来:“给毛主席做,那可就真怕做不好,再说主席不会嫌弃吧。”刘志丹笑着说:“怎么会呢,由我给你当参谋。”同桂荣兴奋地连夜开始动手了,她把全部家当都翻了个遍,也只找到几块能做鞋里子的白布。她发愁了,“这鞋面和棉花又该到哪里去找呢?”
第二天,院子里的老乡听说刘志丹要给毛主席做一双棉鞋,都非常激动。得知老刘家没有棉花和鞋面时,大家就你送这他送那,不一会儿,凑齐了一双鞋的鞋面和棉花。甚至有的还送来了羊毛毯,说给毛主席的棉鞋里垫上暖暖和和的鞋垫。
老乡们都这样说:“毛主席是南方人,咱北方又冷又寒,要把棉鞋做厚实点,不要让他冻着啊!
一切原材料都有了,可同桂荣犯起了难:这鞋该做多大好呢,又没有见过主席,更不知道主席穿多大尺码的鞋。
刘志丹是个有心的人,与主席会面时,他早把毛主席脚的大小记在脑中。于是,心灵手巧的他马上在纸上画出了鞋样。
同桂荣像一个战士接受战斗任务似的问道:“完成这个任务有什么要求吗?”刘志丹认真地说:“第一式样要好看;第二里子要轻,鞋底要厚,帮子要深,鞋梁要高;第三要结实耐穿。”
他还意味深长地对婆姨说:“你要知道,毛主席穿它要走过千山万水,在冰天雪地里指挥千军万马,创建一个伟大的新中国啊!
同桂荣连续熬了两个夜晚,终于按照刘志丹提出的三个要求做好了这双意义非凡的棉鞋。刘志丹从军委回来,高兴地拿起鞋仔细察看,又把手伸到鞋里触摸,感到又好看又暖和,点头道:“好!这双棉鞋做得非常好,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毛主席这下穿上肯定不冻脚了。”
第二天,刘志丹把这双棉鞋托他的黄埔老师周恩来转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穿上这双暖和而又饱含关切的棉鞋后,感动地说:“志丹夫妇太费心了,这双棉鞋穿上人心暖和啊!

同桂荣

几天后,同桂荣带着她和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去看望毛主席和贺子珍,毛主席当面向她表示感谢,夸赞道:“陕北地方好,人更好。你的手工巧得很,这双棉鞋穿上好暖和。你要关心志丹的身体,养好伤再工作。”他对站在同桂荣身旁的刘力贞笑着说:“和志丹像极了,真漂亮,也是一表人才。来来来,让伯伯抱抱!”
临别时,毛主席还牵挂着刘志丹,又对同桂荣说:“你回去给志丹说一下,我跟德怀、林老、罗迈、首道好几位同志说了,他们会去看他的。”
刘志丹和他的战友经过千辛万苦、出生入死地奋斗,为长途跋涉一年多、已成疲惫之师的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而刘志丹的婆姨同桂荣,让初到陕北的毛主席的双脚上在寒冬里穿上了温暖舒适棉鞋。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这一对革命夫妻,对毛主席忠心耿耿,对中国革命胜利功莫大焉!
1936年2月,刘志丹率领红28军东征。4月1日,他指挥部队由神木沙峁头渡过黄河,向兴县进军,沿途连获胜利。4月14日,在围攻三交镇战斗中,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士向敌人冲锋时,不幸左胸中弹,壮烈牺牲。
毛主席获悉刘志丹牺牲的噩耗后,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他沉痛地说:
  “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1937年,毛主席在抗大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说:
“我们前一段时间,用两只脚走了两万五千里。孙悟空会腾云驾雾,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我们不会腾云驾雾,也走了两万五千里。要是会腾云驾雾,就不晓得会走到哪里去了。现在,我们红军从过去几十万人减为两万多人,要不是刘志丹帮我们安排好这个落脚点,我们不知要到哪里去呢!
1943年5月,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志丹县为刘志丹举行隆重的公葬典礼,毛主席挥毫题词,用八个高度评价刘志丹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
对于同桂荣做的那双棉鞋,毛主席一直念念不忘。1956年,同桂荣到北京参加会议,期间毛主席请她在中南海怀仁堂看戏。毛主席对身旁的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说:
“刘嫂子在瓦窑堡给我做的那双棉鞋,又绵软又暖和,穿到脚上舒服极了! ”
1999年5月4日,同桂荣在西安逝世,享年94岁。她的骨灰被安葬在陕北刘志丹烈士陵园纪念堂中刘志丹的遗骨旁,这位顽强而伟大的陕北女性,在经过63年的生离死别之后,终于回到了自己深爱的丈夫的身旁。

刘志丹墓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