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97年特级战斗英雄无钱治病,女儿找47军首长求助:救救俺爹吧!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志    时间: 2023-3-10 05:20:37     标题: 1997年特级战斗英雄无钱治病,女儿找47军首长求助:救救俺爹吧!

1997年特级战斗英雄无钱治病,女儿找47军首长求助:救救俺爹吧!                                                 2023-03-08 14:03                                       

      为了给父亲治病,几个儿女们到处借钱,甚至把家里的小房子都买了,可依旧凑不齐医疗费用。
无奈下,小女儿只好带上父亲的复员证、立功证、军功章等材料,从黑龙江鹤岗跑到了兰州47军驻地。
原47军独立三师的老团长,时任47军军长的黎原接见了她,两人一碰面,小女儿递上一枚勋章,开口就说到:求求首长救救俺爹吧!他是特级战斗英雄!
原来,这名女子的父亲,就是当年78位是“特级战斗英雄”中的一位,毛主席亲自接见,朝鲜战场上345.6高地防御战的唯一幸存者,张国富。
英雄流血又流泪,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战功赫赫的英雄晚年还因为没有钱治病?
可真的了解来龙去脉以后,无一人对战斗英雄不敬仰。
1950年9月25日,19岁的张国富来到北京,他非常开心,因为他很快就能看到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彭德怀元帅了。
这一天,首届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400万军人里有307位战斗英雄将会得到表彰,其中78位是“特级战斗英雄”。
而这位19岁的张国富,年轻小伙子,正是这78人中的一员。
张国富个子不高,在合影的时候被安排在了前面,毛主席看他虽然年纪小但精神头很足,就将他单拎出来站在周总理旁边,还让他俩比比个子。

图|全国英模代表大会上的4位英雄(张国富,左二)

然后开着玩笑的说到:高矮差不多嘛。
此时的张国富因为紧张显得有点呆,主席见状亲切的问道:“小同志,你叫什么?今年多大了?”
在张国富紧张又结结巴巴的回答中,毛主席得知眼前的这位小伙子竟然是,活捉国军中将赵伯昭、孤身一身端掉廖耀湘指挥部的“小英雄”,主席高兴的拍了拍张国富的肩膀,对他赞叹道:“我听说了你的英雄事迹,真是好样的!”
当天下午,毛主席邀请包括张国富在内的多名英雄到家里吃晚饭。
1931年,张国富出生在吉林省榆树县的一个贫苦农家中,当时的东三省接连经受了,土匪,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的劫难,日子非常不好过。
张国富家庭贫苦且有外债,张父想要国家和自己都能过上好日子,就给儿子起了“国富”这个名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张国富也是从小就给村里的富户打工,村里都喊他放牛娃。如果没有那一场变故,张国富可能就在这个小山村里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
1946年,榆树当地的一名国民党伪警察恶霸,想要强娶张国富的姐姐,不甘受辱的姐姐逃跑了,张父被恶霸迁怒而逮捕,关了将近两年才放出。
这件事对于张国富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同时也是他第一次有了参军的想法。当时东北民联(解放军前身)在东北的名望很高,也是能为穷苦人民讨公道的地方。
可是当时的张国富才15岁,还没到征兵年龄。
张国富只好找人把年龄给改了,征兵的连长看他虽然个子不高,但力气大,人也勤奋,就让他入伍了。

报仇心切的张国富,心里也是恨极了国民党,对于各项军事技战术和体能训练很是努力,一年时间就在一群新兵蛋子里脱颖而出,拿到多项训练的体能第一,被战友们戏称”张第一”。
也正是那些年的拼命训练,才让这位小伙子能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不久后张国富被编入47军,没过半年他便立下战功,孤身一人活捉了国民党中将。
1947年5月,张国富所在的47军接到攻打吉林北部的江密峰的命令,因为这里有小丰满水电站,是国军在吉林的重要根据地,而驻扎在此处国民党指挥官,正是中将赵伯昭。
战斗发起后,双方打了一昼夜,伤亡惨重,但战局依旧胶着。参加战斗的张国富此时已经杀红了眼,他的身边倒下了无数战友,曾经嘻嘻闹闹的指导员,连长都牺牲了。
如果拿不下这块高地,还会有更多的人牺牲,气急的张国富,孤身一人爬出掩体,利用我军的炮火掩护,迅速的向敌军指挥所匍匐前进。
他一手拿着手榴弹,一手攥着引线,闯进了敌军指挥所,大声吼道:“投降不杀,否则同归于尽!”
指挥所里的国民党军官,被突然冲进来的张国富给吓傻了,他们以为我军已经打到了指挥部,眼见着大势已去就举起了自己的双手投降。其中就有中将赵伯昭。

16岁的张国富,凭借着自己的孤勇,拿下敌军指挥所,缴获了电台,切断了敌人的内部联系。
失去指挥后的赵伯昭部顿时阵脚大乱,我军趁机猛攻占领高地全歼敌军。而张国富也因此被记在大功,成了部队的小英雄,还在战后被《猛进报》报道了他的传奇战绩。
1948年,张国富入党,从班长做到了副连长。
在9月中旬的辽沈战役中,他又立下奇功。
当时的东北兵力充足,中共中央在9月初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中,决定要利用自己的优势,与蒋介石进行战略决战。
毛主席在会后向林彪罗荣桓发出指示:此战绝不能让蒋军出东北 !
蒋介石得知此事后,连忙调了廖耀湘的10万兵力赶到东北支援,我军自然也会派出部队进行阻截,这也是经典的围点打援的战术。
而张国富的部队,正好游走在廖耀湘司令部的周围,他们在行进时发现附近有一个叫胡家窝棚的地方,有敌军出没,且装备异常精良,布防也很精妙,这恰恰证明了此处的不简单。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撞上的就是廖耀湘的指挥部。
张国富立即向上级汇报这一情况,经过上级的慎重考虑后对张国富所在连队发出指令:停止前进,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胡家窝棚!
双方一交火,张国富更加觉得这伙敌人不简单,我军发起数十次冲锋都没有冲破敌人防线,伤亡很大。
久攻不下的我军只能暂时退回阵地,此时的张国富悲痛的看着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成片的倒下,顿时心生一计,他假装自己中弹倒地,然后埋伏在尸堆中悄悄移动。
很快就摸到了敌人附近。
而国民党看到我军有一次冲锋未果退回据守后就放松了警惕,张国富趁着敌军休整之际,火速的扔了两颗手榴弹,接着爆炸的混乱潜入敌军指挥部,对着敌军长官亮出了手里的最后一个手榴弹。
一脸凶相的张国富狠狠的威胁到:“赶紧命令你的士兵放下武器,不然我们就一起死在这!”
国军长官很快便下达了缴械的命令,我军很快就捣毁了廖耀湘的指挥部。’
这一战,大大推进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而张国富拿着手榴弹冲进敌军司令部的一幕,恰好被我军师长通过望远镜看到。
他对这名年轻的战士赞不绝口,战后评功时,19岁的张国富被评为特等功臣。
年纪轻轻,屡立奇功,张国富获得全国特级战斗英雄的头衔,当之无愧。
但更珍贵的是,他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反而在接下更严峻的考验中,继续立下战功。
我们常听到的桥段,往往是少年得志,猖狂一时,一时间被荣誉和喝彩冲昏了头脑,然后犯下大错。可张国富并没有。

1951年,张国富所在的47军,雄赳赳气昂昂的度过了鸭绿江,入朝支援。
张国富所在连队接到上级指令:务必守住345.6高地。
而他们将要面对的,是美军的三个精锐师、英联邦师、泰国团、希腊营等在内的数倍于我军的精锐兵力,还有300多门火炮和上百辆的坦克。
兵力、军备有着致命的悬殊,这场战斗的惨烈可想而知。
张国富所在的连队,弹药不足,后勤补给也不足,粮食吃完后只能硬嚼树叶勉强果腹。
这样的惨烈条件,他们守了七天八夜。
这七天八夜,他们打退了数次敌人的进攻,在敌人重火力的轮番轰炸中,几近于全军覆没。
到最后,全连只剩下三个人。
面对敌人的继续进攻,剩下的张国富在内的3名战士默默将炸药放好,等着敌人重逢后引爆。
“联合国军”没想到这些天过去了,这个高地上还会有解放军守在这里,轻敌之下他们伤亡不少。

345.6高地防御战,最后只有张国富一个幸存者,但哪怕只剩了一个人,这片高地还是守住了。
我方援军赶到后,将奄奄一息的张国富送去医院,后因为伤势太重,转回国内治疗。
在长春的医院,张国富足足躺了半年才痊愈,他的英勇事迹也在全国范围内宣扬。
可康复后的张国富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血战和全连战友的牺牲,成为他心里抹不去的伤痛。
有时候,他在医院食堂吃饺子,还会边吃边流泪。
因为碗里的饺子会让他想起,当年打赢了以后,战友们一起包饺子庆祝的场景。
牺牲的人永远牺牲了,可留下的人却要背负着无穷止的伤痛和怀念。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军人马革裹尸还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康复后的张国富,深得部队看中,被送往衡阳军校进行深造。
1953年朝鲜战争胜利,张国富却中断了未完成的学习,主动向上级申请复员。
当时的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以张国富的战功,再深造几年镀层金,未来前途无量青云路上,可他去放弃了这个机会,只想做个普通人。
张国富的想法很简单,身为军人就要去打仗,战争结束了,他作为战士的任务也就随之结束了。
复员后的张国富,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吉林省榆树县。英雄荣归故里,让整个县城很是轰动,当地政府得知他的身份后,想安排他到县机关做领导,安排他师级干部的待遇,还时常邀请他作报告演讲。

这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回忆战场上的经历。
在他心里,觉得自己能死里逃生已经很幸运了,那么多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永远留在了战场上。国家需要时,战士应当舍生忘死,和平年代,他们有手有脚,不需要国家特意照顾。
张国富不喜欢那种生活,于是他请求上级帮他改名字,以后的他不再是特级战斗英雄,不再是战功赫赫的张国富,而是一个普通人,张国福。
他切断了和自己上半生所有的联系,重新做回了一个农民,一边务农一边讨了个善良的媳妇,小两口过起了平淡的日子。
可是他很小就入伍打仗了,如今卸甲归田的他,根本不熟悉农活,因此日子过的些许拮据。
为了改善生活,他跑到黑龙江鹤岗,成为矿务局的一名消防员。
几年后,他转岗到矿务局当了一名火药押送员,这个危险且繁重的工作,他一干就是数十年。
他和妻子一共有5个孩子,一家七口挤在一个用炉灰渣垒起来的不足20平米的小房子里,日子过的不富裕。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里负担确实有些重,妻子想要催他向厂里的领导申请一个大点的房子,他依旧没有表明自己战斗英雄的身份,也没有接受国家的优厚待遇。
为了解决住的问题,他亲自动手在这个小房子后面又搭了一间偏厦子(简陋小屋),缓解了一下全家人的居住问题。
可这样的偏厦子仅仅勉强能够遮风挡雨,居住起来冬天冷夏天热。为了搭这个偏厦子,张国福不得不借了60元的外债,起早贪黑打了数份工才还清。
在他的家人和同事看起来,“张国福”这个人和别人不太一样,每年春节阖家欢乐的时候,他总是很不开心,出门买酒借酒消愁。每当看到《上甘岭》这类抗美援朝的题材的影视剧时,他总是控制不住的泪流满面,边哭边唠叨:若是他们能活到现在该多好!

每次吃饺子,张国福会盛出一碗放在供桌上,点上三支香,家人问他这是在祭拜谁,张国福总是沉默以对。
家人朋友都知道他是个有故事的老兵,但他们都不知道张国福具体身份。
直到儿女长大成人,小女儿都参加工作了以后,他的真正身份才被发现。
当时小女儿去西安出差,途径47军驻地对外公开的展览区,小女儿好奇就看了一眼。
结果在功勋展览室的光荣墙上,他看到了自己父亲的照片!
她当时都不敢相信,擦了擦眼睛看了好几次,才发现那个在黑龙江鹤岗干了大半辈子火药工的老父亲,竟然有这么大的来历。
自己的父亲,是和“黄继光”一样的战斗英雄,甚至自己小学语文教材里还学过的那篇《孤胆英雄张国富》。
出差回来后,小女儿和家人说了这件事,张国福沉默良久,终于拿出自己的勋章和证件,袒露自己的过往。并再三叮嘱家人,不要对外界谈及他的身份,也不要凭借自己的功劳麻烦政府和部队。

1986年,55岁的张国福退休养老,可当年战场上遗留的伤病,再加上这些年火药押送经历,使他的肺部吸入大量粉尘并逐渐病变。随着年龄的增加,愈发严重。
他开始频繁且剧烈的咳嗽,还经常的喘不上气,儿女们不放心想让他去医院看看,可他一直推脱,说自己这是小毛病,用不着上医院。
1996年,张国福的身体更加不好,甚至开始咳血,可他依旧不想去医院,儿女们特意和朋友借了一辆车,送他去就诊。看着儿女们的一番心意,又不好驳了外人面子,张国福只好跟着儿女一起去医院。
在医院做完检查结果一出,才发现他的胸肺已经积水癌变了,这对于本不富裕的张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儿女都是普通工人,根本承担不起那么高昂的医疗费用。
为了给父亲治病,儿女们四处借钱,家里的小房子都买了,可依旧凑不齐。
1997年年底,张国福病重昏迷,不得不长期入院治疗,儿女们在病房外商讨救父亲的办法。
四闺女一声哀叹后说道:能借的都借了,该卖的也都卖了,接下来还有很多窟窿,父亲的病该怎么办?
大家一筹莫展相顾无言,小女儿站出来咬着牙说道:都到这个节骨眼上了,不能再听父亲的了,我去之前去过的那个军区,看能不能联系上首长,帮忙想想办法,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父亲走吧。

小女儿带着父亲的复员证、立功证、军功章等材料,到兰州找到了47军的驻地,求见军区首长。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如今已经是47军首长,少将军衔的黎原听到小女儿讲述这些年的经历,又看着手里的这枚“特级战斗英雄勋章“以后,整个人激动得手抖在颤抖。
他没想到,部队苦苦找寻46年的战斗英雄,还在人世,隐姓埋名这些年,吃了这么多的苦,过了那么多的苦日子。
他立即向总政和上级部门汇报了这一情况,总政立马联系了北京解放军301医院,特批张国富入院治疗,并为他成立了专门的肺科专家组。黎原将军派出了6辆军车连夜开道,红灯未停的将张国富送到北京,治疗期间的一切资源调度和费用,均由国家承担。
张国富住院期间,多个部队首长亲自探望,他们既高兴战斗英雄还在人间,又心酸他这些年的辛苦和奔波,吃了那么多苦,都不来部队“找麻烦”。
得到妥善照顾的张国富病情有些好转,但状态也是时好时坏,首长问他有没有什么要求时,张国富一律只用一句话缓慢的回答:“希,望,党,和,国,家,好!”
很多来探望他的人,听到这话以后,都转过头后默默流泪。
1998年7月10日,张国富陷入病危,被病痛折磨的他此时枯瘦虚弱的躺在解放军301医院的重症病床上,虽然已经昏迷了多日,但他的口中仍在无意识的念叨着什么。
女儿弯下腰仔细听了好几遍,这才明白他反复说的是:“师长,全连战友都牺牲了,可是阵地守住了!请求派兵增援!”
病房外,站着47军首长黎原、原47军政委穆建华以及解放军总政部的多位同志,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奇迹。
可惜张国富的病情实在严重,整个医院最顶级的专家集结在这里,都没能把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病重的老人,在留下那句“请求派兵增援”之后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那个年代,有很多向张国富这样的英雄,他们浴血奋战保卫国家,和平时做回普通人。他们不想拿着昔日的功勋度过余生,再苦再累也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有的人隐姓埋名,有的人病重却不舍得吃药,有的人自己过的再苦,也不去找政府。
或许他们的选择,在今天这个日益功利的年代里,显得有些傻。可就是这一批又一批看起来很“傻”的人,铸就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战火远去,老兵凋零,可老兵精神永远不死。
正如当年在首届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会议上毛主席所称赞的那样:“你们是中国的骄傲,是民族,是脊梁!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