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诗豪的这首诗,后两句是千古名言,奠定了牡丹“花王”的地位 [打印本页]

作者: 兰梅    时间: 2023-3-12 21:23:47     标题: 诗豪的这首诗,后两句是千古名言,奠定了牡丹“花王”的地位

诗豪的这首诗,后两句是千古名言,奠定了牡丹“花王”的地位                                                         2023-03-10 11:37                                       
                                       

我国目前没有确定国花,但在多次网络投票中,牡丹的得票率总是居高不下,显示出中国人心目中的牡丹情结。牡丹花原产于长江与黄河流域各省山间或丘陵中,因为被发现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之后,被大面积地家养,并且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品种,影响力越来越大。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培育牡丹,至少在南北朝就开始了,所谓“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讲述了它的风采。在清末的时候,牡丹就被视为当时的国花,然而,它作为鼎盛而耀眼的时代,还是在繁荣昌盛的唐朝。

我们不能亲眼看到,在牡丹花开时的洛阳,人们是如何竞相奔走,在盛世时欣赏着娇媚硕大的花朵。我们却能在唐朝人的诗歌中,领略那种“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轰动场面。李白在《清平调》中也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可是,最让牡丹成为花中之王的,还是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这一首七绝之中,一口气写下了三种花。不过,刘禹锡没有对牡丹花进行一个字的正面描述,而是先点出了其它两种花的不足:庭前的芍药虽然艳丽,但是格调不高;池塘边的荷花虽然明净,却缺少了热情。这两种花,也是无数文人曾经歌咏的对象,但在刘禹锡的心中,却喊出了唐朝人的内心冲动:只有牡丹花,才是国色天香,才是最美的花,盛开的时候,可以轰动全京城。
在此处,刘禹锡其实还使用了一个典故。在唐朝之前,芍药极具观赏价值,但在唐朝之后,特别是在武则天时候,不知道是因为变异,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原因,芍药的颜值大幅度下降,而牡丹花却日益娇艳。

这不是小珏的胡说,北宋时的文人王禹偁在《芍药诗序》中,就表示“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因此在牡丹确定花王地位的时候,人们将芍药比作“近侍”。
芙蕖就是莲花,也就是荷花。提起它我们就会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它确实给人以高洁的形象。但是,荷花生在池塘中间,只能远看而不能近玩,纯洁之余也给人寡情的感觉。这不是热情洋溢、胸怀广阔的唐人所喜爱的花卉。

在前两句之后,轮到牡丹出场时,可谓是话锋一转,诗人将全部的聚光灯都投射在牡丹的身上。它是全场的焦点,立即将前面登台的芍药和芙蕖比了下去。一个“唯有”,一个“真”字,将刘禹锡对于牡丹的热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出来。
这种偏爱,虽然带有感情色彩,虽然贬低了其它两种花卉,但是作者将艺术化的美感融入自然美之中,显得那么自然。最后一句更是让这种热情达到了顶点,只要牡丹花一开,全京城的男女老少,不分贵贱,都要驻足观赏,欣赏这全天下最美的景致。一个“动”字,将原本静态的诗全篇盘活,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人头攒动,万人空巷的场景。在诗中能让人产生画面感,想象力,这就是一篇伟大的不朽之作。

唐朝人重视牡丹花,看到它的富贵荣华,就像看到了国家的兴盛强大一般。他们说“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赋予了牡丹最为强大的传承力,而刘禹锡的这首诗,更是奠定了牡丹“真国色”的地位,奠定了牡丹“花王”的地位。从此之后,但凡看到牡丹,没有人不会在心中默默念着这首千古名作。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