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时隔8年,李敏终于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却始终不肯喊江青妈妈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3-6-13 05:25:15
标题:
时隔8年,李敏终于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却始终不肯喊江青妈妈
时隔8年,李敏终于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却始终不肯喊江青妈妈
2023-06-10 09:20
革命年代战火无情,纵是毛主席这等雄才迫于局势也得忍受骨肉离别之苦。
离开父亲怀抱时,李敏还不到4岁。
那一年,她从延安远赴莫斯科,仅直线便有2791公里的路途让她与父亲天各一方。
那一年,她还未冠上寓意深刻的姓名,父亲还总是欢喜着叫她小名“娇娇”。
9年后,她与主席再度相见,可期间她已忘记父亲是谁了。
流亡莫斯科
李敏是毛主席与贺子珍最小的女儿,也是兄妹6人中唯一活过了战争年代的孩子。
随着1936年寒冬陕北保定茅屋里的一声孩啼,李敏呱呱坠地。
过来贺喜的邓颖超见着李敏就喜欢,一边逗弄孩子,一边夸赞:“真是个小娇娇呀!”
毛主席在一旁听到这话立马说这个名字好啊,随即给李敏取了小名“娇娇”。
主席一家温馨的日子没过太久,仅仅数月,贺子珍便因病要去往苏联治疗。
考虑到李敏年纪太小,受不了路上颠沛,母女二人只好含泪分别。
1940年,因局势变化,毛主席决定将不满4岁的李敏送去与贺子珍团圆,一是安全,二来也可解贺子珍思女之苦。
当火车顶着冻土与风雪开到莫斯科,李敏时隔4年再次见到了自己的母亲。
与母亲一块生活的还有她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毛岸英与毛岸青。
母子四人就此相依为命,在距离祖国数千公里外的异国他乡拥抱取暖,度过莫斯科无数寒冷冬夜。
回忆那段时光,李敏很是幸福,她说在莫斯科有过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那里不仅有她的妈妈,还有她的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
她说母亲有时候会“太厉害,甚至有些狠心”,可她知道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李敏刚到莫斯科,曾因无法适应寒冷的天气得了肺炎。
当医生做完诊治,便摇着头告诉贺子珍,她的孩子没救了,可以做好后事准备了。
贺子珍不相信,也不敢相信。
这是她唯一一个还在世的孩子,是她与毛主席爱情最后的见证。
她没有听医生的话将李敏送往停尸房,而是带着孩子回了家。
为了救活孩子,贺子珍每天奔波,到处拿种植的土豆去换牛奶。
她每天悉心将煮热的牛奶灌入孩子的口中,细心擦拭孩子的额头,找遍无数方法来治疗肺炎。
可能母爱感动了上苍,李敏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可与母亲在一起不久,母女便再度分开,贺子珍因病住院,李敏则留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与两个哥哥相依为命。
4岁不到便离开主席的李敏那时不知道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毛泽东。
她在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中写道:“国际儿童院里面挂着好多国家的伟人像,哥哥指着其中一幅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的爸爸。我不相信,认为他在骗我。”
在过去没人在她面前提过这件事,包括贺子珍,所以她一向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直到毛主席的使者来到了莫斯科。
1947年,李敏接到了父亲邀请她回国的口信,可长期孤儿式的生活让她半信半疑。
她用俄文给毛主席写了信:“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当毛主席看到这封写得歪歪扭扭的信时,哈哈大笑,随后回信到:“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爸爸欢迎你回来。”
随后,出院的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到了中国。
在哈尔滨生活两年后,1949年的初夏,父女终于相见。
因为长期的异国生活,见面时李敏的中文还是很生疏。
毛主席却不以为意,一边让人教导,一边逢人就夸女儿“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
李敏在苏联时跟妈妈姓,名字则是用的小名。
回到国内,毛主席决定给女儿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毛主席一代文豪,取名之事自然很有讲究。
他并未让李敏跟自己姓,而是拿一桩往事来为孩子定姓。
转战陕北时,毛主席与周总理曾为保密各自取了个代号。
周总理取“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之意化名胡必成,毛主席则说“我们一定得胜,我就叫李德胜。离得胜的谐音。”
李姓蕴含着主席对革命胜利的期许。
敏字也有讲究,取的是《论语》中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
毛主席对女儿的喜爱与期待不言而喻。
中南海回忆
李敏在日后接受采访时说:“和爸爸在一起的那段快乐时光,太短暂了。”
从出生算起,李敏前后在父亲身边待了14年,其中10年是在中南海度过,可只有父女的那段时光却只有区区数月。
江青1949年从苏联出差考察归来,父女的独处时光再也没有了。
“娇气”“倔脾气”是江青对李敏的评价。
李敏也始终不肯叫江青妈妈。
1959年,23岁李敏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在毛主席的首肯下,北师大就读的她与北航学生孔令华结了婚。
两人从中学就相识,多年来早已情投意合,主席对此也很开明,给予了女儿最大的祝福:亲自主持婚礼,以父亲身份为各位来宾敬酒。
李敏结婚后,与丈夫在中南海又住了一年,生下了孩子。
李敏向毛主席提出自己要搬出去住,毛主席在送行时拍了拍女儿的手说道:“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孔继宁回忆说:“母亲从未主动和外公谈起出走的原因。外公有一次问起,她也仅是简单回答:中南海门槛太高了。”
离开中南海后,李敏与丈夫出入中南海的证件便被收回了,想再见毛主席变得极为麻烦。
从毛主席生病到逝世,父女俩也仅仅只相见过三次。
头一次是在1972年1月,借着陈毅元帅的追悼会,父女俩才见上了一面。
再度见到女儿,毛主席又高兴又心酸,他拉住女儿的手说道:“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
李敏望着父亲热烈又疲惫的双眼,只是忍着热泪点头。
父女第二次见面时已在生死离别之间摇摆了一步。
当堂弟毛远新打来电话时,李敏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那边告诉她,主席病重,要她赶快过去。
可当李敏赶到中南海时,却仅见到了父亲一眼。
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已是毛主席即将离世之际。
这一次没人通知李敏,可一直关心父亲的她从中央文件里窥出了病情。
李敏发疯似地冲到中南海门口,不顾一切地要求与父亲见面。
当她拖着声嘶力竭的身体踏入病房时,毛主席气息微弱地躺在床上。
那时毛主席神志清醒,见到女儿来了,他颤抖地抓住李敏的手,已不大能出声的嗓子用尽了一切力气:“娇你来…看我了…娇娇你怎么不常来看爸爸呀?”
委屈、难过一股脑地要从心口吐出嗓子,涌出眼睛,可李敏忍住了,她想主席能安安稳稳地度过这最后的时光,这么多年不也这样熬过来了吗?
“爸爸”一切千言万语最后只化作了一声最熟悉的称谓。
主席扯起他不大灵活的肌肉笑着诶了一声。
“你今年多大了? ”主席看向李敏的眼里满是柔情。
“39岁了。”
“不,你今年38。”主席用父亲的身份说道,在父亲眼里,女儿永远要往小了去算,没过完一整年那就不能算大了一岁。
李敏的眼泪再次涌上眼眶。
勉强说些话后,毛主席再也支撑不住了,他只好静静躺着用剩余的力气打手势。
他用力提起右手,用拇指与食指连成了一个圈,他还想说话,可喉咙却发不出声音。
李敏将耳朵凑到父亲嘴前,可还是什么也听不清。
她望向护士张玉凤,对方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见女儿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主席便没有再说话,只是垂下手,闭上了眼睛。
不愿父亲劳累过度,李敏轻声告退,转身离开了病房,她不知道这将是父女俩最后一面。
直到多年后,李敏才猜出,父亲最后的手势是在问妈妈。
贺子珍的小名是桂圆,拇指与食指相合就是个圆。
见面后几天,中办给李敏打来电话,让她去看望毛主席。
李敏那天很高兴,她以为是父亲病好了。
可当她再度见到父亲时,已是天人永隔,这一次,李敏再也没能忍住泪水。
那一天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凌晨10分去世。
最平凡的第一女儿
离开中南海后,李敏夫妇在1964年搬去了兵马司胡同。
工作后,李敏就再也没拿过父亲的补贴,毛主席很欣慰:“人民以前给了你待遇,现在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胡同里的生活很是清苦,都在国防科委上班的夫妻二人收入并不高,先后两个孩子的吃穿都是消金窟,李敏还要每个月寄些钱去给独居的母亲。
李敏很适应这样的生活,在莫斯科的寒夜里,她有过更困难的生活,如今能吃饱饭已很满足。
虽然不能常常与父亲见面,可李敏教导孩子时仍常拿毛主席当例子。
有次为了让孔家兄妹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她便拿毛主席开家庭会议举例。
那时印尼总统送了咖啡和牛奶给他们家改善伙食,李敏没多思考就煮来吃了。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他召开家庭会议,严肃地批评了孩子。
随着国家财政收入有多少、中国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等等,毛主席的话语越发刺人:“你们的生活不能超标!”
这样的教育让李敏记忆深刻,往后他们一家的早饭都是稀饭咸菜,儿子穿父亲的衣服,连妹妹有时都要穿兄长的衣服。
李敏的过分节俭甚至让丈夫都有些不理解,两人还吵过架闹过别扭,可最后还是按李敏说的来做了。
“她现在走在大街上,也几乎没有人能够认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谈到母亲,孔东梅对记者透露了李敏刚回国时的生活。
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大家的日子都很艰苦,毛主席并未因喜爱给女儿特权,而是让李敏去过集体生活,同学们吃什么,她就吃什么,同学们走路上学,她也走路上学。
做人要低调,要夹着尾巴做人是毛主席最常挂在嘴上的话。
孔冬梅说,父母常常讲外公是慈祥的父亲,但是要求十分严格,经常教育子女生活要朴素,事业和学习要力争上游,生活上不准攀比。
孔东梅告诉记者:“虽然母亲经历了苦难,但她和外婆不同。母亲是一个非常爱家庭,重视家庭的人,一辈子相夫教子,非常贤惠温柔的女人。她的生活简单、平静。只有那次回到莫斯科学校的小树林时,我才感受到妈妈的另一面,她好像年轻了,有了活力。”
李敏形容自己时没女儿那么多夸赞,她只是笑着说道:“我就一平民。”
这位中南海的第一女儿很早就把自己丢入了尘埃,她会为“自己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会认出她”而感到欣慰。
烟火熏陶过的她也曾有些青涩日子:刚开始做饭弄得半生不熟,面没发好导致馒头变疙瘩……
可谈到那些日子,李敏只有不悔二字。
李敏的教育对儿女影响很大,虽然已经在各自领域取得成绩,可兄妹两人却始终秉持着低调的家风。
从事传媒业的孔继宁开了自己的文化公司,爱看书的孔冬梅则开了家书店,取名“菊香书屋”,用来纪念毛主席的故居。对于外人,两人从不谈起外公,以至于许多认识两人的合作伙伴都不知道两人竟有如此显赫的家世。
子女的低调,李敏很满意,她对记者说,父亲从小就教导她,要低调生活,无论穿衣还是吃住都要与老百姓一样,绝不能认为自己有多特殊。
“我从小就牢记这一点。现在我已经彻底的平民化了,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认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
毛主席曾要求孩子“不要把我挂在你们嘴边唬人”,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孩子做到了。
信息来源:
中新网《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为何姓李?》
人民网《毛泽东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共领导人子女的苏联岁月:李敏不知父亲是毛泽东》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