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超越二王帖:伊秉绶书法的独特书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凌云    时间: 2023-6-23 03:28:24     标题: 超越二王帖:伊秉绶书法的独特书法

本帖最后由 凌云 于 2023-6-23 03:29 编辑

超越二王帖:伊秉绶书法的独特书法               

2023-06-22 09:45                                       

   在中国书法史上,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审美特质,它独立于二王帖学体系之外,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才能理解其内涵。这种书法作品自觉地抛弃了小情小调的抒写方式,而是以无比强大的内心塑造出了“责任、担当、雄强、刚毅”等书法品格,如同黄钟大吕、华岳高峰般,振聋发聩,净化心灵。这种书风源于钟鼎,形成于汉魏,经过了颜真卿、鲁公、黄山谷、傅山等书法大家的自觉追求,达到了清中期伊秉绶的顶峰,令人叹为观止。伊秉绶的《录晋书》二幅作品正是这种书风的代表。



伊秉绶(1751-1815),字组似、墨卿,号默庵,出生于福建汀洲,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拜戴联奎为师,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后任惠州知府。由于与其上级直隶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升任扬州知府。伊秉绶以“廉吏善政”而闻名。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亲去世,辞官回乡,数万市民泣泪送别他。伊秉绶去世后,扬州人民敬仰他的高尚品德,在当地的“三贤祠”(祭祀欧阳修、苏东坡、王世祯三人)中并祀伊秉绶,改称为“四贤祠”。



伊秉绶的父亲伊朝栋于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出生,历任刑部郎中、光禄寺卿,精研程朱之学,著有《南窗丛记》、《赐研斋集》等传世之作。伊秉绶从小聪颖好学,承袭家族的学问传统,广泛阅读宋代儒学经典。16岁进入宁化县学,26岁参加乡试,后受到名儒阴承方的指导,深入攻读宋儒理学,同时专注于学习李榕村、蔡梁山、雷翠庭等著名儒家的理论。30岁那年(乾隆四十九年),他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中进士榜中名列前茅,并决定留在北京。伊秉绶得到了大学士朱珪和纪晓岚的赏识和器重,经常拜访太子傅朱珪的府邸,甚至有一段时间住在纪晓岚的家里,为他的孙子授课。他还拜刘墉为师,向他学习书法,这位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对伊秉绶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伊秉绶的书法成就早已经得到定论,并广泛传播流传,从民国时期至今,出版社常常推出他的书法作品。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不妨到伊秉绶的故乡汀洲宁化一探究竟,也许在平凡的家庭、乡野小径上,能够偶然发现伊秉绶的真迹。毕竟,这里是他的故土。从他所创作的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擅长写作大字的隶书风格,这种风格被评价为“愈大愈壮,气势恢宏”。伊秉绶的隶书作品多具有“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的特点。他的隶书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结体左右平均匀称,形成了独特的装饰美术风格,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习气。他的隶书充满了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画光洁精细。他的行笔雄健有力,中画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严谨而不呆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此外,伊秉绶还精通绘画、篆刻和诗文,并且在这些领域也有出色的表现。



伊秉绶的行楷书法具有独特的个性,他善于吸收各家之长,表达自己的新意。他的行笔以隶法为基础,同时融入了篆书和籀书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在字形上兼具鲁公欧阳修的遗韵和自己的创新。评者们赞美他的行楷作品具有"兼收博取,自抒新意"的特点,字体遒劲妍美,收放自如,展现了极具个性的风格。



伊秉绶的书法作品中,尤以他的隶书和行楷最为著名。他早年曾临写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以及著名的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甚至包括《兰亭序》等名篇,这些都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嘉庆三年创作的行书作品《绝无人到处》已经展现出他独特的风貌。到了嘉庆十年,他创作的行楷对联《立脚怕随流水转,居心学到古人难》更是形成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被评价为"古拙逸宕,姿态横生"。



伊秉绶不仅在书法上有卓越的成就,还以廉洁公正的官德而闻名。他曾担任惠州知府,在嘉庆七年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乡,数万市民泣泪送别。他的廉洁善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嘉庆七年,当地人将他列为"三贤祠"(祀欧阳修、苏东坡、王世祯)的祭祀对象,并将其改为"四贤祠"。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