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破碎家庭”愈演愈烈,70后、80后将成为第一代破碎家庭
[打印本页]
作者:
白乙
时间:
2023-7-6 04:24:15
标题:
“破碎家庭”愈演愈烈,70后、80后将成为第一代破碎家庭
“破碎家庭”愈演愈烈,70后、80后将成为第一代破碎家庭
2023-07-03 06:22
01
近年来,网络上时常出现这样的一句话“断吻”。
到底什么是“破乱”?顾名思义是一种与亲人断绝来往,甚至削弱亲情的趋势。这种趋势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
传统意义上的血亲是最近的,亲人也值得一生珍惜。因此,无数人把亲情、亲人视为宝藏,藏在心里。
为什么“血缘联系”成为老一辈人眼中的宝贝?这与小农社会的“家庭模式”有关。
在小农社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的食物只能靠天吃饭。为了应对风险、平稳经济运行,一家人的亲人聚集在一起,同甘共苦、同进退。
然而,随着小农社会的消亡和工业化社会的兴起,各行各业得到发展,靠天吃饭成为历史。传统“家庭模式”的逐渐消亡也成为必然趋势。
更何况,信息社会出现后,各种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而“生产模式”的变化之间的亲缘联系也减弱了。这是发展的必然。
只能说,断亲的出现是必然的。
02
从哪一代开始出现断亲风潮?毫无疑问,70后绝对是第一代。按理说,80后也是第一代。只有后者才能将“破碎的亲人”带到新的高度。
现在70后、80后都有这样的“扒亲戚”态度,那么90后、00后又会有什么态度呢?
说起来很可惜,也许90后、00后,他们连自己的亲人,甚至年龄相仿的同族人都不认识,所以基本上没有“血缘联系”的概念。”。
既然结束家庭的风潮是从70后开始的,为什么70后的人却依然毫无感觉呢?
据说,当每个人都认为“离开故乡”是一种必然的经历时,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却逐渐与故乡疏远,直至失去联系的那一天。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逐渐成年,城乡人口的流入开始频繁增加。无数农村人口前往东部沿海大城市打拼,并趁机留在大城市。
一般来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大城市拥有房子和汽车的人,除非是大城市本地居民,否则绝对是“城乡流动”的受益者。
来到大城市生活,家乡的邻居、亲戚自然很少见面。慢慢地这种感觉就消失了。更新的的是,其他人也搬到了大城市。就这样,家乡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了。
03
我见过无数的中年人。一旦在大城市定居,他们就立即带着家乡的父母到大城市去赡养。在他们看来,家乡太穷了,而大城市资源丰富,生活条件优越。他们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摆脱传统家庭纽带的第一代人。
你的父母搬到了大城市,你邻居的全家搬到了大城市。然后乡村的“空心化”就出现了,过去的“宗族联系”一下子消失了。
很多人会说,在大城市就不可能培养血缘联系吗?
这是大城市的特点,“钢筋水泥,严寒”。也就是说,大城市模式本质上打破了宗族的亲情纽带,亲戚之间很少有交流。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拜年的准备越来越少,身边的亲人和同血脉的人也不多了。这就是打破亲密潮的最好体现。
80后比70后更加时尚,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70后,在城市生活的愿望更强烈,不可能再回到城市。他们的家乡。
所谓“城市容不下灵魂,家乡容不下身体”,第一个描述的就是80后。
04
过去,宗族联系比较深厚的时候,大家都看重亲情,生出私生子的可能性极低。现在血缘联系减弱了,不是儿子的儿子越来越多。
有的家长特别困惑,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就失去了亲情,甚至基础联系也变薄弱了呢?
其实,这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生活的环境的问题。没有血缘和亲情的滋生地。城市化的加剧会导致人际联系的薄弱,谁能改变呢?
我们常常批评“金钱至上”的理念不好,但我们自己却是“金钱至上”理念的践行者。
常年在外打拼,或者幸运地定居在城市,只是为了摆脱贫穷的家乡。最终,在选择表情和职业交叉时,我们选择了后者。
钱是第一位的,这是工业化、信息化的必然。物质越丰富,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就越强烈。这种欲望慢慢地耗尽了人的感情。
新鲜的是,工业化、计算机化让无数人的观念从“集体模式”转变为“个人模式”。也就是说,人们更加关注自己,不再对家庭、家人有旧有的执着。
70后、80后一切都不是问题,他们只是见证了时代的变化。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