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诗鬼李贺只活了27岁,短短四句诗,却惊艳了千年
[打印本页]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3-7-12 02:40:04
标题:
诗鬼李贺只活了27岁,短短四句诗,却惊艳了千年
诗鬼李贺只活了27岁,短短四句诗,却惊艳了千年
2023-07-09 12:27
浩浩千年,论诗文之鼎盛,各代无出唐之右者。有唐一朝,文化之繁盛,思想之活跃,尤以诗文称最。
在唐朝存续的297年间,初唐四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及至晚唐的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宛如群星璀璨,将大唐气象生动演绎,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
提及唐朝诗人,总是爱给他们划分流派。
如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杜甫为现实主义巨匠,王维则称田园诗派魁首等。
其中杜甫之后又有白居易、杜牧等人秉持现实主义精神写尽人间疾苦。
王维之后则有柳宗元、温庭筠等继续书写梦想中的诗酒田园。
那李白之后呢?谁堪扛起浪漫主义诗派的大旗?答曰:诗鬼李贺。
然则李贺生活的年代,与李白生活的大唐盛世已经相去甚远。
李白游历天下,看到的是大唐的强盛,是兵甲的雄武,沿途尽为快马轻舟的酣畅。身在朝中,则有力士脱靴,贵妃擎砚的洒脱。
无论境遇何等艰难,李白始终保持着乐观随性,只因他的身后是一个强盛的大唐。而李贺终此一生怀才不遇,所经世道也是残破凋敝、哀鸿遍野。
他没有李白那么旷达,所写诗文处处是对自己难遇知音的愤懑。尽管如此,亦不能否定他充满浪漫气息的一生。
唐德宗贞元六年,那年春天唐德宗将法门寺的佛骨迎入皇宫之中供奉,后又传至京城大小寺庙轮流供奉,以祈求动荡中的大唐能够消灾解难,风调雨顺。
然而天不遂人愿,迎佛骨事罢后,先是割据军阀李纳与王武俊刀兵相见,唐德宗费尽心力才稍加安抚;其后吐蕃攻陷北庭都护府,唐朝疆域再度缩水。
正是在这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强敌入侵的贞元六年,李贺于河南福昌出生。
要论家世,李贺身负国姓,为唐高祖李渊叔父郑王李亮后裔,然传至他时,皇亲血缘淡薄,已与庶民无异。
莫说他这一代,即便百年前武则天屠戮李唐宗室都未曾想起他这一脉李姓后人。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当时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养家糊口亦是艰难。说来也难怪,当时的唐朝皇室经过安史之乱的洗礼也早已经不复当年,更何况他们这一支远亲。
但生活的困苦并没有掩盖住李贺的才华。相反,李贺在孩童时便因缘巧合而声名在外。
或许是受家庭贫困生活的影响,李贺年少时生得“细瘦通眉,长指爪”,俨然一副长期营养不良的样子。
从小体弱,家中的重体力活他都无法支撑,甚至于在那个年代,他能存活就已经实属不易。
但李贺却从小将残缺化为天赋,因其“长指爪”,所以操起笔来是游刃有余,早早便练就了一手“疾书”的绝技,而疾书也反过来促进了他思维的活跃。
虽为没落贵族,但匹夫不可夺其志。李贺的父亲是小官,但尤为重视后代的教育,自小便亲自教授李贺兄弟诗文写作以及儒家典籍。
更何况李晋肃与杜甫为远方表兄弟,二人曾在蜀地同游,杜甫也曾作《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一文相赠。
楷模当前,想来李晋肃也不可能不将杜甫的事迹讲于李贺兄弟。
从后来李贺创作的诗句中不难发现,虽然大多数为神仙鬼怪的奇幻意象。
但其反映出的精神主旨却有很多是民生艰苦、国破城摧,骨子里的忧国忧民,很难说他自幼没有受到表大爷杜甫的影响。
早年的学习让李贺从小才思敏捷,而远房宗室的身份让李贺早早的觉醒了救国救民、重振皇威的志向。胸有大志与聪明绝顶,关键还很努力,如此李贺便具备了年少成名的基本条件。
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李贺七岁便能挥洒笔墨书就辞章,而凭此名动京城,只可惜书中并没有将李贺早年的辞章记载下来,也是后人的一大憾事。
元和二年,已经十七岁的李贺在文坛已经小有名气,为写诗词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历经漫漫长夜而跪求一字在他的身上已经不觉新鲜,对文辞的推敲和打磨让他的诗句总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重点不在辞章,而是后续的发酵使京城的一位文学巨匠注意到了年少的李贺。他堪称是李贺进入仕途的引路人,这人便是韩愈。
此时的韩愈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更在朝中身担要职,他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在诗词方面亦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
此时韩愈正值春秋得意之际,国子博士的身份也让他方便提携后辈。经过长期的耳闻目染,韩愈也对这位少年天才心仪已久,便相约弟子皇甫湜到李贺府中。
究竟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一试之下方可知晓。
初见韩愈,李贺并没有觉得过分惊讶,虽在这位文学前辈面前表现得谦逊有礼,但也难免流露出一些年轻人的孤傲。
韩愈为试其才学,便当即要求他即兴作诗,而李贺却好似早已准备好,思忖片刻便将一首《高轩过》信手拈来。
诗文前四句讲的是韩愈、皇甫湜二人到访的经过,从内文不难看出二人身份地位的显赫,但也有李贺故意吹捧二人的嫌疑,可能略有夸大,但起笔不凡,深得韩愈的喜爱。
随后又称赞二人的才学,足以将二十八星宿藏于胸中,有通晓天地的惊天巨才,加上前四句,将韩愈二人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进行了夸赞。
韩愈作为文学大家,有人夸赞自己的外表可能不会太在意,而对于修养和学识却格外注重。
但见眼前这位少年将自己做如此夸赞,而且引经据典,夸赞得头头是道,不仅也对他刮目相看。
但在最后四句,李贺将话题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直言自己能遇到韩愈这样的巨匠,犹如枯草逢春,并表达了自己若能附于鸿雁翅下,他日或许也能由蛇化龙的宏图大志。
韩愈听罢,对李贺的才学连连称好,此子不仅品学出众,更难得的是志向远大,这不正是值得自己向朝廷举荐的人才吗?
然而,世事往往不随人愿,李贺的少年英明却成为他晋身仕途的一大障碍。
见过李贺之后,韩愈对他十分欣赏,从他的诗作之中看出这个人的成就有望超过诗仙李白。李贺有真才实学,但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那个开放包容的大唐盛世。
韩愈希望李贺能留在长安通过举进士来达成心中的宏愿,毕竟在那个年代,唯有举进士入朝才算得以学服人,将来也更容易获得提拔乃至位极人臣的机会。
科举自隋朝开创,传至唐中期已历经二百年有余,虽然制度在不断完善,但唐朝的科举却被认为历代最难。
唐朝科举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虽都是为朝廷选拔人才,但二者的待遇却天差地别。读书人要考取明经科相对更简单一些,而进士及第则难比登天。
唐朝科举以高宗武则天时期最盛,但最多一次也才录用不到八十人,可见其考试难度。
但李贺身负才学,自然是有信心一举高中,从而入仕参政。
而就在李贺准备参加当年的科举时,父亲李晋肃却轰然病逝。
唐朝十分讲究孝道,哪怕是在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的情形之下,李贺只能回家为父亲操办丧事,并为父亲守孝三年。
三年时间里,李贺仍未放弃对考取进士的向往,他利用这段时间增长见闻,刻苦研究经世治国之道,为即将到来的仕途打基础。
同时他也笔耕不辍,坚持创作诗文,磨炼自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终于,三年服丧期已过,李贺终于可以再次参加科举,准备一举名动天下。
此时,韩愈被贬为河南县令,正好参与组织了当年的府试。李贺的文章很快从众多应试学子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参加进士科的名额。
对此,韩愈丝毫不感到意外,但声名在外的李贺却将面临一场足以摧毁他心智的大劫。久负盛名的李贺春风得意,难免遭到小人的妒忌。
正是李贺准备参加进士科的这年,有人向朝廷举报,李贺父亲李晋肃的名字中,“晋”与“进”同音,李贺考取进士则有犯讳之嫌。
若说起封建时代的繁文缛节,最令人难以忍受的便是避讳制度。
自春秋公羊氏制定“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三大避讳准则后,几千年间无数人因此前途尽毁。避讳制度从“忠孝”出发,却苛于人情,实在令后人唏嘘不已。
李贺囿于时代背景,由避讳而终身不能致进士,实属无妄之灾。
韩愈得知李贺因避讳而不得参加进士科时,亦是感到悲愤与惋惜,因此还作《讳辩》一文加以申诉和抗争。
这位自己格外看好的年轻人,竟然因为这种事而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韩愈对此除了以书文批判之外,亦是无可奈何。
但事情并非毫无转圜的余地。次年,李贺便因李唐宗室的身份得到长安皇室亲族的举荐,一方面也有韩愈力推的因素,从而让他担任了一个芝麻大的奉礼郎官衔。
李贺的奉礼郎官职其实就是一个闲职,在这个位置上他没有丝毫的话语权,也毫无渠道去参与朝堂大事,只是做一些宗室礼仪方面的闲杂事宜。
面对此种境遇,李贺的抱负可以说完全没有办法施展,纵然自己有八斗之才,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为此他难免心灰意冷,终日郁郁寡欢。
然而,闲职也有闲职的好处。他虽不得参政,但也有大把的时间去游历民间,或者和友人一起巡山访水。
在他担任奉礼郎时,经常深入民间,但他看见的多是民生凋敝、满目哀鸿的凄惨场景,这也极大影响了他的行文风格和诗歌创作。
目前流传下来的李贺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在此期间创作的,诗文里满是他对苍生疾苦的刻画和描述,以及对百姓民生的同情,还有一部分是他对自己境遇的不甘与愤懑。
这一年,他写下了《崇义里滞雨》。
原本落寞的李贺恰好赶上长安的秋天,想到自己的抱负,再看看如下的情景,只留下一番恨意无人诉说,只能深夜抽泣直到生出白发。
这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啊,现在瘦弱得如同败草,种种凄凉均不足以形容自己的伤感与忧郁,只能寄情梦中才能实现封侯的愿望啊!
在这个毫无前途可言的岗位上,李贺迷茫过、振奋过,最终还是对仕途死心了。他满怀才学与壮志却无施展之处,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令人痛苦的事吗?
在长安做了三年的奉礼郎,他终于放弃了。元和九年,他辞去了奉礼郎的职位,并离开了长安这个让他伤心绝望的皇都。
这一年,他才二十四岁。
归乡后的李贺居闲居在南园,在这里他创作了十三首杂诗,其中《南园十三首·其五》可以说写尽了李贺的雄心壮志与悲情叹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单独拿出这一首来看,只能看到这个年轻人满怀壮志的热血与建功立业的心愿。但将整组杂诗拿在一起看,便可以看出李贺在这个阶段壮志难酬的落寞。
唐朝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已经是中唐后期,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拖着一身病态,步履蹒跚地走向自己的终点。
国家内部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外藩强敌虎视眈眈,大唐疆域一再缩水,中央权利越来越弱……
面对这世道,百姓如锅里的泥鳅苦苦挣扎,作为热血男儿真应该提刀上马,建立一番丰功伟业。但是,他不能。
元和十一年,年仅二十七岁的李贺病故。
他年少成名,诗文曾让韩愈倾倒折服;他文采斐然,创作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大作;他内心强大,身处困境也能坚守自己的那一份浪漫;他脆弱渺小,面对芸芸众生却难有丝毫作为。
他,是“诗鬼”李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