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四十多年后,李先念再谈中原突围:可惜,当时听张主任的话就好了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3-9-6 07:00:27
标题:
四十多年后,李先念再谈中原突围:可惜,当时听张主任的话就好了
四十多年后,李先念再谈中原突围:可惜,当时听张主任的话就好了
2023-09-03 21:57
四十多年后,李先念再谈中原突围:可惜,当时听张主任的话就好了
20世纪80年代,李先念回忆四十年前的中原突围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很可惜啊,如果我们在抗战时期,采纳张执一同志的建议,就不用进行中原突围了。
中原突围发生在1946年,张执一是谁,当时他的建议又是什么?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中原突围。
所谓中原突围行动,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1946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蒋军以30万大军,对事实上被压缩到不足100平方公里,只有5万人的我中原军区主力进行围歼。
中原军区在司令员李先念和政治委员郑位三的指挥下,分成南、北两路,向西穿越平汉线,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跳出了蒋军的合围圈。
对于这场突围,评价不一,有褒有贬。
正面评价是,中原突围拖住了蒋军30万,为其他解放区调兵遣将,准备抗敌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虽然非常被动,且被拖得疲惫不堪。不过,战斗及非战斗减员说起来并不大,并没有成建制伤亡,不失为一次成功的突围。
否定的评价是:中原突围损失惨重,主力伤亡近半,我军付出伤亡2万余人。其中鄂东独立第二旅的损失就有6000多人,只有100多人幸存,怎么能说损失不大?
化装脱险的鄂东独立第二旅的政委张体学
不过有人说,当时蒋介石发动内战是既定方针,一场恶战难以避免,中原突围无论是谁指挥,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客观地说,这种说法比较符合事实。
那么,李先念为何说,如果听了张执一的建议,这场突围可以避免呢?
张执一是谁,他对李先念说了什么?
张执一,湖北汉阳人,家境尚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18岁(1929年)入党之后,长期从事学运和军运工作。
从事学运,接触的都是有文化人,想要说服和影响文人,让他们接受你的主张,你必须有比他们还丰富的知识。从事军运,不但要学富五车,还要是军事上的内行,有超人的胆略。
张执一不光是纸上谈兵,还亲自上战场,指挥过战斗。
1939年后,张执一来到了新四军,在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后来任第五师旅政治部主任,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政治部主任不仅仅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在地位、作用方面的贡献,有时候不比政委差。
一个人的能力不能跟职务挂钩,有才的话,在什么岗位都能做贡献。事实上,张执一在新四军期间大放异彩,有不俗表现。
1941年11月中旬到1942年2月上旬,张执一身为政治部主任,曾经指挥部队三次打侏儒山,将盘踞在那里的日伪军打得满地找牙。
此次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还在于经过此战,开辟了川汉沔大片富庶的根据地。这场著名的“侏儒山战役”被军事专家津津乐道,还被列为抗战时期的十六场经典战役之一。
由此可见,张执一的能力不可低估。他向李先念司令员提出的建议,含金量也非常高。
1944年2月,日军实施《一号作战计划》,目的是打通大陆纵贯平汉铁路沿线周边地区,掠夺中国的战略物资。
在此背景下,一号作战(中国称为豫湘桂战役)正式打响。
这一时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遭遇惨败,从东南亚获取的资源通道经常被切断,制海权制空权基本失去,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经过六年抗战,中国军队士气高昂,装备鸟枪换炮,战斗力今非昔比。可以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可是结局出人意料,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日军大获全胜。
经过8个月的战斗,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丧师失地,伤亡超过50万,丧失4个省会和140多座城市,4万平方公里土地落入敌手。
这也是为什么在雅尔塔会议上,没有中国的发言权,蒙古宣告独立,苏联强租旅顺的原因所在。
书归正传,回到中原战场。虽然国军大溃败,日军占领中原,但是他们占领的只是交通干线和大城市等战略要地。日军已经日暮途穷,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牵制,关东军被源源不断调往那里。
日军兵力捉襟见肘,根本没有能力对中原地区进行全面占领。主席独具战略眼光,看到抗战胜利即将到来,我军可以乘机进入中原,填补因国民党军队败退留下的真空。然后对中原地区进行经营,使之成为我党巩固的根据地。
只有这样,才能在抗战胜利后,赢得话语权。更重要的是,一旦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我党就可以利用中原,跟蒋介石抗衡,赢得主动权。
为什么是中原?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占据这里不但可以对陕北、山西,河北、山东及苏皖根据地提供支持,还能将它们连成一片。
因此,党中央立即作出决策,将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调入河南,开始经略中原。
其中包括:活跃在太行山一带的太岳、太行军区的八路军部分军队、驰骋在晋冀鲁豫军区的八路军部分军队,以及战斗在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第5师。
新四军第五师是皖南事变后组建的,前身是活跃在鄂豫皖湘赣边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纵队的司令员是李先念,政治委员朱理治担任,参谋长是刘少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
1941年初,李先念(左一)率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进入鄂中地区
经过四年的奋战,新四军第5师壮大速度惊人,从组建时的1.5万人,发展到5万正规军。不光如此,还有总数达30万的民兵队伍。
新四军在抗战时期一共有7个师,总兵力21万,其中6、7两个师建军晚,底子薄。黄克诚带领的第3师、粟裕带领的第1师、彭雪枫率领的第4师,兵力都在3万多人,不到35000人。
相比之下5师兵力最多,5师建立的根据地,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建立了7个专区,控制了38个县。
新四军7个师,控制的县城总数为164个,每师平均控制23个。由此可见,5师根据地的面积,也是新四军各根据地最大的。
正因如此,毛主席才提出向北发展,经营中原的战略。
虽然5师的根据地面积不小,但都集中在边远地区,不然也不会叫“鄂豫边抗日根据地”了。
这些地区不但偏远,而且贫困,资源相对贫乏。要想发展,必须向北。主席提出这一战略之前,5师内部关于根据地发展的方向,就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当时有人认为,根据地应该向南发展,即向湘鄂赣以及洪湖地区发展。
一部分认为,应该留在原地经营。这种意见,以郑位三为代表。他提出“以巩固为中心”的战略发展方针,要求部队停止向湘鄂赣以及洪湖地区发展,集中力量巩固鄂豫边中心区。然后进行休整,养精蓄锐。
最终,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留在原地,巩固鄂豫边中心区。
1944年7月,鄂豫边根据地召开会议,正式讨论落实中央提出的“向北积极发展”的战略。这时候,5师高层再次出现严重分歧。其中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北上,服从党中央指挥。另一部分人认为,原地不动最好。
赞成北上的,理由很充足,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认为原地不动的同志,也有自己的根据。新四军本来就是打游击起家,打游击有个前提,那就是利用复杂地形。5师依据的,是鄂豫边的山区和丘陵。如果向北,向豫中地区发展,那意味着要在平原地区打正规战。新四军的装备不行,物资补给不到位,一旦到了平原地区,就像虎落平阳,优势无法发挥。
结论:新四军打正规战不太现实,没有胜算,充满不确定性,还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这种观点,跟1940年党中央命令江南新四军北上的时候,项英等人的观点惊人相似。
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肯定有,但是平原作战迟早要面对,总不能一辈子待在山沟里。无论怎么说,大家意见不一,争执不下。这时候,有人提出折中意见,可以拨出一部分兵力北上,这样的话即使北上失利,也还有落脚的地方。而且,对党中央也算有了交代。
这种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这时候,张执一站了出来。
张执一用他浓重的湖北口音说道:“现在我们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形势是三年来最糟糕的,处于日伪顽三方的包围之中。”
“北上的路虽然艰辛,但是风雨过后是阳光,可以与北方的根据地连成一片,局面一下子就能打开了。”
张执一说得头头是道,但最终他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最终大家还是都倾向于留守的主张。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除了对平原作战的担忧,还有对辛苦积攒的坛坛罐罐的不舍,对根据地的群众难以舍弃。
有个旅长就说:“我们一拍屁股走了,把那些曾经舍生忘死支持我们的群众丢下,被日伪和顽军报复,我们于心何忍?”
除此之外,还跟张执一的身份有关。众所周知,当时在我军是党指挥枪,政治委员对部队行动有最后决定权。后来我军制定一个制度,正职对部队具体军事行动有最后决定权。但是部队的重大军事行动,决定权还在政委手里。
按照制度设计,政治委员下面是军事主官,放到第5师是司令员。司令员下面是参谋长,参谋长之后才是政治部主任。
如果有副司令和副政委的话,政治部主任是排在第6位的。而张执一当时只是旅政治部主任,他的意见没有人重视也很正常。即使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赞同张执一意见的同志不多。
这就是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除了这些,张执一从军属于半路出家,前面已经交代过了,他长期从事学运和兵运工作,直到1939年才到了部队。
而主张留在原地的郑位三,不但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还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人。在当时,5师政委郑位三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代表,他对5师的行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张执一从戎的时候,郑位三已经在军队中出生入死十多年了。李先念跟郑位三的经历也基本相似,也是从1927年黄麻起义开始,就一直在军中东征西杀。参谋长刘少卿,则在1927年就参加了广州起义,同样也是一员军中“老将”。
即使是新四军的女副政委陈少敏,也是个重量级的人物,她是以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副书记的身份兼任副政委的。
总之,无论是按照下级服从上级,还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张执一的北上意见都不能被采纳。
而且还因为张执一固执己见,他的旅政治部主任职务也被撤了,被送到了苏北新四军军部接受审查。
新四军领导人陈毅认为,张执一政治立场没有问题,只是提了不同意见,不应该受到处分。
因此,张执一不但涉险过关,而且还被委以重任,负责新四军苏浙沪地区对日伪军和顽军的统战策反工作。
事实上,当时形势瞬息万变,环境极其险恶,谁也没有把握保证,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再说了,在当时,党中央也并没有给新四军5师下北上的死命令。
正如文章开头所讲,因为没有采纳张执一的北上建议,中原突围中,我军遭受了重大损失。李先念敢于承认漠视了张执一的建议,说明将军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而张执一敢于独立思考,坚持真理,更是非常难得。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党和国家都需要他这样的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