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56年,毛主席第一次搭乘专机,中途失联近一小时,当时发生何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3-9-6 18:02:48     标题: 1956年,毛主席第一次搭乘专机,中途失联近一小时,当时发生何事

1956年,毛主席第一次搭乘专机,中途失联近一小时,当时发生何事                                                         2023-09-04 20:29                                       
                                       

1956年5月,毛主席不顾空军司令刘亚楼劝阻,执意搭乘专机前往广州。心情愉悦的毛主席,可没想到在中途竟然会发生意外。

与地面塔台失去联系后,在北京坐镇指挥的刘亚楼心急如焚,回想起当时惊心动魄的经历,刘亚楼直言,他几乎把脑袋都掖在裤腰里。

直到一个小时后,毛主席乘坐的专机才有惊无险地,出现在北京机场工作人员的视线中。

飞机刚降落,刘亚楼就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打开舱门,询问毛主席身体是都异样。

但62岁的毛主席满怀笑意地握住了刘亚楼的手,还打趣地说:“这一趟我可揭穿你的鬼把戏了,难怪之前都不让我坐飞机!”

第一次搭乘专机就出意外的毛主席,当时发生了何事?空军司令刘亚楼,为何要执意阻拦毛主席乘坐飞机呢?

南下广州,意外序曲

1956年4月底,毛主席亲自拨通了空军司令刘亚楼的电话,言明他在五一后打算乘坐飞机,南下至广州考察。

但刘亚楼没有应允毛主席的要求,深感事关重大的他,转而向周总理报告此事。

原本以为周总理能够劝说毛主席放弃出行计划,可没想到几天之后,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再次致电刘亚楼。

叶子龙在电话中语气焦急,称毛主席这次发脾气了,周总理都劝不动,看来只能按照毛主席的意见来办了。

第一次乘坐专机的毛主席,算是打破了中央政治局此前,禁止毛泽东同志乘坐飞机的不成文规定。

为此,中央政治局对这次南下考察十分关注,周总理还特意指示刘亚楼,要采用最安全的机型、最优秀的机组人员。

于是,在1956年5月3日上午8点,毛主席顺利从北京西苑机场登机,在4个小时后降落于武汉南湖机场。

在南湖机场加油休整两小时后,飞机于下午两点继续启程,最终于下午5点左右抵达广州。

兴致勃勃走下飞机的毛主席,满心欢喜地与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还不时赞扬他们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尽管毛主席按时抵达广州,但在中途却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当飞机行驶至华南区域后,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转阴。

机长胡萍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窗外不见天日的乌云,遭遇气流的飞机突然发生颠簸,这让胡萍有些担心。

熟悉气象条件的胡萍随即反应过来,他们这是进入了冷暖空气的对冲区域。飞机必须加快速度,脱离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范围。

窗外闪过几道白光,紧接着又传来阵阵雷声,豆子般大小的雨点密密麻麻地砸在了飞机的外壳上,原本就颤抖的飞机,开始左右摇晃。

大家都在担心毛主席是否吃得消,但临危不惧的毛主席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心思和工作人员谈笑风生,十分相信胡萍一行人。

处在驾驶舱的胡萍也很紧张,毕竟这是他第一次为毛主席驾驶专机。

副机长此时也发话:“大家在各自的位置上坐好,我们只是遇到了冷暖空气对冲,相信胡萍机长会带我们冲过去!”

紧握操纵杆的胡萍,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眼见一道道闪电逼近时,胡萍左右开弓,这才逃离了雷雨区。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后,飞机顺利于广州着陆。

雨兼程的毛主席在飞机上左右摇晃了好几个小时,竟然完全看不出任何一丝疲惫。广东省委书记兼省长陶铸,还有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早就在机场等候多时。

看到老战友陶铸和黄永胜后,兴致很高的毛主席一边忙着与二人握手,一边还幽默地说道:“还是坐飞机快,当天出发当天到,火车可要等上好一阵儿!”

如果说毛主席南下途中遇到华南准静止锋,发生颠簸仅是一部小插曲的话,那么在一个月后返回北京的行程,则是惊险的高潮乐章。

机场胡萍也没想到,会有更加严峻的考验正在等待着他,这一次才是真正的生死攸关时刻。毛主席在返航途中,究竟发生了何事?

返航北京,惊险乐章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坐飞机出行,专机却失联近一小时。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脑袋掖在了裤腰带上”。

1956年5月30日,顺利完成视察工作的毛主席,突然决定回到家乡,看看湖南的发展情况。

于是,并未径直折返北京的毛主席,先是飞去长沙,再经过武汉飞回北京。

胡萍依旧担任毛主席的专机驾驶员,中央为确保毛主席的安全,还特意安排了两名副机长协助胡萍。

一切准备妥当后,三架飞机齐刷刷地冲上云霄,一路有条不紊地抵达长沙,

由于当时适逢雨季,毛主席在长沙降落后,不得不在此逗留数日,可天气情况还是迟迟不见好转。

为不耽误毛主席的行程,机组人员进行了详细的勘测。6月4日,空军气象部传来消息,确认北京天气已经好转,专机可以抵达西苑机场。

确定北京和武汉两地的气象条件均适合飞行后,机组人员于6月4日中午12点,在武汉南湖机场起飞,预计在下午5点左右抵达北京。

当三架飞机行驶至河北衡水上空后,北京西苑机场已经在为迎接毛主席进行准备工作,但空军司令刘亚楼却突然收不到三架飞机的讯号。

看着中断的信号,塔台人员起初还以为偶尔的信号异常,可没想到他们在重复了多次发射信号的动作后,依然未能知晓毛主席专机的通行情况。

一向冷静的刘亚楼,也逐渐陷入慌乱。得知毛主席专机失联后,刘亚楼脸色苍白勒令塔台人员,想尽一切办法与专机取得联系,否则就对全国人民以死谢罪。

此时,毛主席专机已经陷入大片的雷雨云中。在天气突变、外部环境雷雨交加的情况下,三架飞机上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全部失灵。

胡萍和领航员张振民临危不乱,有了遭遇华南准静止锋的遭遇,机组人员明显成长了许多,应对突发状况时,并没有过多的慌乱。

仔细分析天气图后,胡萍得出结论,眼前的大片积雨云属于偶发的局部对流天气,虽然来势汹汹,携带着滚滚乌云和频频闪电,但绝对不会大范围蔓延。

但恶劣的外部天气让飞机产生了剧烈的颠簸,左右摇晃的幅度远超过第一南下。

逐渐逼近雷雨云区边缘,毛主席也不能安心看书了。卫士长李银桥见状,担心毛主席吃不消,便劝毛主席躺下休息,或者吃点水果。

毛主席摇了摇头,随后淡淡地一笑,与李银桥简单聊了两句。李银桥看得出来,已经63岁的毛主席,这次确实有些难受。

但为让身边人安心,毛主席仍然面不改色,甚至还反过来宽慰李银桥,让他放心,相信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飞机驾驶员。

尽管负责驾驶专机的机长胡萍具有丰富的飞行经验,但遇到突然爆发的强对流天气,他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特别是与两年的副机和地面指挥部都失去联系后,孤军奋战的胡萍明白,这次不能借助外力,要靠他自己让毛主席脱离险境。

陪同在毛主席身边的罗瑞卿,不放心驾驶舱的情况,便几次到驾驶舱询问情况。

为让大家安心,机长胡萍随后宣布:“我们还徘徊雷雨区边缘,这次我们完全可以绕过雷雨区,避开危险!我有信心做到!”

采取蛇形绕飞的前进路线,毛主席专机这才逐渐摆脱雷雨区的影响。尽力保持平稳运行后,胡萍绕道至河北沧州,再转向北,经过天津杨村。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北京西苑机场塔台的信号终于再次亮起,直冒冷汗的刘亚楼也终于舒了一口气。

对着无线电话筒,几乎把嗓子都喊哑的塔台值班员们,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众人几乎都热泪盈眶。

飞机平稳降落后,刘亚楼第一个冲上前去,带着既担忧又责怪的神情说道:“早就跟您说过不要坐飞机,您好不信,还好这次您没事!”

刚刚“死里逃生”的毛主席,拍着刘亚楼的肩膀回应:“你是不信,但我信,我相信我们国家培养出的年轻人,也相信中国的空军建设!”

“这次为我驾驶飞机的胡萍,就是个人才,是他把我安全带回来的!”面对30岁出头的胡萍,刘亚楼也在庆幸当时没有选错人。

但值得一提的是,刘亚楼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当时中央政治局也曾做出,禁止毛泽东同志乘坐飞机的决定。

建国初期,毛主席不顾政治局反对,执意搭乘飞机的举动,无疑为空军发展注射了一剂强心针。当时中国空军的建设情况如何?

满怀信心,展望未来

1956年,毛主席首次坐专机遇险,中途失联后平安落地,随后盛赞胡萍是个人才。

建国初期,毛主席主要搭乘的转机有两种型号,第一种为苏联里-2型飞机,第二种为伊尔-14。

里-2型飞机经苏联研发制造,是一种活塞式双发动机运输机,在部队服役已经超过6年,中国飞行员也十分熟悉该机型的各项配置。

伊尔-14也来自苏联。1956年,苏联方面为显示中苏友好,特意为毛主席挑选了一架领导人专机。

伊尔-14是一种双发中短程活塞式客机,比起里-2运输机,速度更快,具备更多人性化的设备。

但由于伊尔-14在当时的服役时间较短,飞行部队的训练时间不到半年,对其性能掌握还不够熟练,因此刘亚楼认为伊尔-14的安全系数并不高。

而里-2运输机,虽然最大时速只有325公里,一般巡航时速为240公里,比起伊尔-14慢了一大截,

但其最大航程可达到2650公里,并且升限为6400米,载重7.65吨,足以满足毛主席一行人的出行需求,载客可达20至30人。

因此,在解放初期,里-2运输机的地位非常高。空军司令部出于安全问题考虑,将其视为国家领导人的专用机型。

但在一般情况下,能够采用火车出行,刘亚楼绝对不会向毛主席推荐飞机,那时坐飞机并不安全。

中国空军建设于1949年10月才开始起步,飞机的性能、驾驶人员的水平都不到充分的保证。

而且当时时局并不安稳,周总理于1955年前往万隆出席会议时,正是租借了印度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但没想到无孔不入的台湾在特务,竟然在飞机上放了炸弹。

有了前车之鉴,中国空军发展就显得畏首畏尾,大家都不敢放开手。毛主席就注意到这个问题。

于是,兴致勃勃的毛主席,说出了他必须乘坐飞机南下考察的缘由:“我们有自己的飞行员,但刘亚楼还劝我去坐苏联使团的飞机,外国人的飞机我不坐!”

毛主席刺激,无疑是在用自己行动来支持中国空军的发展。拗不过毛主席的刘亚楼,也只好同意了毛主席的要求。

在临行前,刘亚楼曾交代胡萍:“相信你们这些年轻人,有能力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

而经过这次有惊无险的南下访问后,中国空军信心倍增,政治局也不再反对毛主席搭乘飞机外出访问。

由于毛主席的大力支持,里-2运输机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伊尔-14客机。

在1957年3月19日至1958年9月,毛主席曾搭乘伊尔-14客机23次,是毛主席生平中,乘坐次数最多的飞机。

伊尔-14客机,于1950年7月首次试飞成功,并在1954年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可载客18-32人,苏联一共生产1041架。

从1955年起,中国便相继购买49架伊尔-14,以此来承担国内支线客运,还有负责领导人专机的主要任务。

而正是由于毛主席对中国空军的信任,毫无历史根基的中国空军,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如今,中国的航空航天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历经沧桑的伊尔-14领导人专机,也成为了我国航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