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64年钱嗣杰到中南海面试,幽默说道:你有钱,我是无产阶级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3-9-8 13:08:42     标题: 64年钱嗣杰到中南海面试,幽默说道:你有钱,我是无产阶级

64年钱嗣杰到中南海面试,幽默说道:你有钱,我是无产阶级                                                       

2023-09-05 09:31                                       

1964年,时任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中央记者组记者的钱嗣杰,跟随周总理出访了非洲十余个国家,圆满顺利地完成了拍摄工作。
那年7月,钱嗣杰收到了一封紧急电报:一周内回国述职。他不敢耽误任何时间,搭乘最快的航班回到北京。新华社社长吴冷西的办公室里,钱嗣杰正襟危坐,心情颇为忐忑。
这时,吴冷西率先打破沉默,说道:“小钱啊,组织决定将你调到中南海工作,担任毛主席的专职记者,你有什么想法吗?”
听到这句话后,钱嗣杰非常激动,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兴奋地说:“愿意服从组织的安排。”

吴冷西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严肃地说道:“到中南海工作,不是一般的新闻任务,而是政治任务,如果你的工作出现问题,我也要跟着检讨。”钱嗣杰重重地点了点头,并表示一定会完成任务。
大概过了五天左右,中央办公厅就给钱嗣杰打了电话,叫他到中南海“面试”。当时的场景令钱嗣杰影响特别深刻,也是那一次,让他看到了毛主席不一样的一面。
面试那天,钱嗣杰在汪东兴的带领下,进到了丰泽园里的菊香书屋,这里便是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居住地。
看到菊香书屋四个大字的时候,钱嗣杰非常紧张,一旁的汪东兴安慰道:“毛主席可亲切了,你不用这么紧张。” 钱嗣杰听到后点了点头,跟着汪东兴进到屋内。
当时,毛主席正在看报纸,发现有人进来,便抬起头微笑地打招呼。汪东兴介绍说:“主席,这位是新华社派来的记者,以后负责跟您活动。”
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报纸,看向一旁颇为紧张的钱嗣杰,高兴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 钱嗣杰如实回答:“我姓钱,叫钱嗣杰,是东北人。”
毛主席一听,幽默地打趣道:“你姓钱,你有钱,我是无产阶级。”这样一句话,成功逗笑了在场的所有人,也包括钱嗣杰。
之后,毛主席又询问一些关于钱嗣杰在非洲的事情,经过一番交谈,毛主席对钱嗣杰的情况也有了基本了解,而钱嗣杰也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幽默和亲切。

面试结束后,钱嗣杰心中无比感慨,要不是当初阴差阳错接触到摄影,现在也没有办法见到毛主席,更别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成为毛主席的专职记者。
是的,钱嗣杰一开始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摄影记者,那时候,他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空军。那么,他又是如何接触到摄影这个行业的呢?以及他成为毛主席的专职记者后,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1928年1月,钱嗣杰出生在黑龙江,上面有一个姐姐。那时候,家里的条件十分艰苦,父亲在船上工作,勉强可以维持一家人生计。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辽宁,吉林两省,然后朝着黑龙江进发。
这一年,钱嗣杰的母亲因病去世,留下钱嗣杰姐弟和父亲相依为命。国土的沦丧,家庭的破灭,让钱嗣杰一家人沉浸在痛苦中久久不能自拔,可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父亲因为忙碌于工作,无暇照顾年幼的钱嗣杰姐弟俩,于是便将他们送到老朋友赵连璧家里寄养。
赵连璧夫妇十分喜欢这两个孩子,将他们当作亲生子女看待,这也算弥补了钱嗣杰缺失的母爱。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钱嗣杰就到了上学的年纪。一天,父亲对钱嗣杰说:“我们钱家祖祖辈辈都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饱受没有文化的痛苦,我不希望你以后也这样,所以决定将你送到学堂念书,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就这样,在父亲的安排下,钱嗣杰来到了松花江下游,进到一家私塾里念书。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那时候,钱嗣杰经常可以听到“为保卫国土流下最后一滴鲜血”的口号,每次听到,他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到战场和敌人厮杀。

20世纪40年代,因为家里出现一些变故,钱嗣杰不得不跟随父亲迁居。他们来到三江平原的腹地佳木斯,开始了新的生活。
后来,抗战取得胜利,党中央一些重要的文化机关迁移到佳木斯,一时间,佳木斯成为了“革命文化的摇篮”,被人们称为“东北大地上的延安。”
那个时候,钱嗣杰在佳木斯联合中学读书,有一天,老师讲到革命形势发展的时候说:“东北民主联军即将成立航空总队,同时还会创办航空学校,为我国培养空军飞行员。”
听到这里,钱嗣杰万分激动,直接从座位上站起,大声而又坚定地说道:“老师,我想成为一名空军,驾驶飞机翱翔在祖国上空,保卫我们的祖国。”
老师也非常高兴,马上鼓励地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理想,老师支持你,不过,要想成为一名空军,你首先需要好好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机会接受检验。” 钱嗣杰重重地点了点头。
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期待,钱嗣杰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一刻也不敢懈怠。这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到佳木斯招兵,很多符合条件的青年人纷纷报名,其中就有钱嗣杰。
不久后,钱嗣杰顺利入伍,成为一名抗联的战士。那个时候,他被分配在东北民主抗日联军第六纵队司令部政治部担任摄影员的职务,相当于一名战地记者。
就这样,那个曾经梦想飞向蓝天,成为一名优秀飞行员的钱嗣杰,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钱嗣杰经常活跃在战场上,记录真实的瞬间。因为摄影器材奇缺,加上每个纵队只有一名战地记者,所以一般的小仗根本就不会派出钱嗣杰,但只有在战场上看到了钱嗣杰,说明这是一场大战斗。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不仅要勇敢,不怕牺牲,同时还要有具体的规划。当时每次大战役,只发两个120胶卷,这些胶卷很快就会被用光,导致很多精彩的瞬间都没有记录到。
后来,钱嗣杰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开始积攒一些胶卷,每次都只拍摄一些非常重要的场面。他拍摄的照片,因为质量过硬,不断被送到《东北画报》和各种刊物上发表。四平战役,辽沈战役,新中国的诞生,都有钱嗣杰的身影,甚至他还曾拍出了揭露敌人谎言的剧照。
那是朝鲜战场上发生的事情。当时,在中朝军队的沉重打击下,美军终于接受了停战谈判。1951年11月27日,我军同美军进行65次谈判后,终于达成了停战协议,然而就在这时,美军节外生枝,捏造事实,污蔑我方处决了美军俘虏。
这种情况,让钱嗣杰非常气愤,他将亲眼目睹的志愿军被遣返时的状况拍下来,成为了揭露美军谎言的有力证据。

1953年7月27日,美国最终签下了停战协议,而钱嗣杰的任务也就圆满完成。第二年,他带着高兴的心情回到祖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回到祖国后的钱嗣杰,被分配到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中央记者组工作,那段时间,他跟随周总理参加了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成为赴亚非会议记者团唯一幸存的国内派送的记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周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
当时,我国负责采访会议的记者团一共有7人,兵分两路前往雅加达转道万隆。4月11日,我国的5名记者带着国人的期待,登上了“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架飞机竟被安放了炸弹,导致飞机失事。
在出发之前,钱嗣杰和译电员刘茂俭因为临时有事,陪同信使乘船先行一步赶往雅加达,就这样,他们躲过了一劫。后来,钱嗣杰又从雅加达出发,前往了万隆,因此,由国内派去万隆的记者,只有钱嗣杰一人。
可想而知,当时钱嗣杰的压力有多大,他一人,需要肩负起几个记者的任务,工作最忙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时间吃饭,甚至5天都没有合眼。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让钱嗣杰退缩,他顶住压力,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拍摄报道的任务。
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十四国,钱嗣杰在10个国家进行跟随,拍摄了大量有价值的照片,圆满完成了任务。

7月,钱嗣杰回到北京,开始接受新的任务,成为毛主席的专职记者,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钱嗣杰非常高兴,同时也觉得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重大。
作为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钱嗣杰不仅要拍摄一些正式的场面,还要时刻记录下毛主席的精彩瞬间。钱嗣杰曾经回忆道:“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这些年,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一段时光,也是最紧张,压力最大的一段时光。”
每年国庆节以后,毛主席都要南下,去上海,杭州,江西等地,一呆就是几个月。
1965年3月16日,毛主席乘坐专列到达武昌,然后又去了长沙,最后决定重上井冈山。在路过茶陵的时候,毛主席专门停下来接见茶陵县委,县政府的一班领导,并吩咐钱嗣杰拍照留念。
照好相片后,毛主席再次出发,大约行驶一个小时,到达了江西省的莲花县,这个地方令毛主席印象特别深刻,好几次想要掀开车帘看看外面,但基于保密原则,他又无奈地放下了手。
莲花县,是井冈山根据地六县之一。毛主席回忆说:“当年,秋收起义部队在莲花桥头村住了一晚,第二天翻越一个山头,到达永新……”
随着毛主席的讲述,车上的工作人员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情景之中,切身体会到那段红色的回忆。
当小车缓缓行驶到茅坪八角楼附近时,毛主席本想看看原来生活办公过的地方,但就在这个时候,远处突然出现一群拿着铁锹,锄头的农民。卫士汪东兴考虑到安全和保密的原则,于是便让司机直接开走了。

车上,毛主席时不时望向身后那座八角楼,眼里透露出一丝不舍的情绪,我们可以知道,毛主席对这个曾经待过的地方,拥有无限的惦念。
离开茅坪八角楼,小车行驶到一条蜿蜒的山路上,过了没多久,黄洋界便映入眼帘。看着远处一个又一个的山峰,毛主席非常自豪地说道:“这里就是黄洋界,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可是相当危险哩。”
带着激动的心情,毛主席打开车门,站在黄洋界上,极目远眺,然后又走上几步,来到一座纪念碑前,这就是“黄洋界纪念碑”。
在纪念碑的南面,写着“黄洋界纪念碑”几个大字,而在北面,则写着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想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宵遁。
之后,毛主席兴致高昂,主动对钱嗣杰说:“你帮我拍一张照片吧,就在黄洋界上。” 钱嗣杰点了点头,他让毛主席和张平化夫妇站好,随着“咔嚓”一声,画面定格了下来。
下午6点30分,毛主席,钱嗣杰等一行人来到了茨坪,下榻在茨坪宾馆。宾馆里,毛主席对钱嗣杰说:“这次上井冈山和之前不一样,之前有敌人在身后追,我们全靠这两条腿,1000多里的路,需要走半个月,现在坐小车,只要两天就到了,看来,还是机械化的好。”
在茨坪,毛主席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都是上午睡觉,下午和晚上工作,现在不一样,每天一大早,毛主席都会吃好早饭,然后去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周围的工作人员都不由得发出感叹:“在井冈山,毛主席永远都是充满活力,不知疲倦。”
有一天早上,毛主席像往常一样吃完饭,来到山间小路上散步,他说:“井冈山是一座好山,地理位置好,环境好,群众基础好,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很艰苦,战士们都是吃着红米饭,南瓜汤。”

说到这里,毛主席好像想到了什么,问道:“对了,井冈山上现在还产红米吗?为什么这几天都没有见到红米饭?”
在场就属汪东兴最清楚,他回答道:“有,有的,主席,去年您在北京吃的红米饭,就是从江西买回去的。”
毛主席简单地回应了一句,便不再说话。第二天 ,餐桌上出现了久违的红米饭,毛主席吃得很开心。
重上井冈山的这段时间,毛主席心情格外地好,时不时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述红军时期的事情。
5月29日的下午,井冈山广播站反复播报着一条消息,让全体村革命同志到茨坪宾馆集合。没过多久,钱嗣杰便在茨坪宾馆前面架好了相机。这时,他的面前已经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所有人都抬起头,等待井冈山管理局党委书记袁林公布消息。
袁林激动地大声说道:“毛主席上井冈山来看大家了。”每个人听到后先是一脸震惊,紧接着就爆发出响天彻地的欢呼声。
大概过了一分钟左右,毛主席从宾馆里走出,向大家问好,人群再次爆发出激动的欢呼声,所有人都高声大喊:“毛主席,毛主席。”久久不能停息。
之后,毛主席和大家一一握手,看着这些曾经无私帮助过红军的老区人民,毛主席格外感动,他将钱嗣杰叫到身边,说道:“等会儿我要和这些新老同志,烈士遗孀们一起和张影。” 钱嗣杰听到后,立刻下去准备。
当时,革命烈士袁文才的发妻谢梅香坐在第一排,毛主席一眼就认出了她,激动地喊道:“袁嫂子。”
一声亲切的呼唤,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毛主席第一次见到谢梅香的时候,就是这样叫的,如今再次见面,听起来依然亲切。
谢香梅流着眼泪,忘记了回答,就这样痴痴地望着毛主席。我想,他们之间根本就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眼神,就能表达出千言万语。等所有人都站好后,钱嗣杰按下了快门。
这天,毛主席在沿途接见了三千多名群众,要知道,茨坪当时的常住人口也就是几千人,可以说,为了和毛主席见面,很多家庭都是全部出动,而钱嗣杰也在这里拍下了上百张照片。
1966年7月1日,钱嗣杰和毛主席的几名卫士陪同毛主席在东湖散步。看着周围鸟语花香,树林茂密,毛主席说道:“今天是党的生日,这里环境又特别优美,我们就不拍集体照了,我和每人都拍一张照片,好不好。”
大家听到后,很是高兴,说完太好了,就不知道从哪里搬来了一把椅子。毛主席看到后也笑了,直接坐在椅子上,让大家和他挨个合影。

当最后一个人照好后,毛主席亲切地对钱嗣杰说:“小钱,以前都是你给别人照相,今天谁给你照呢?”
钱嗣杰想了想,对毛主席说:“就让卫士长给我们照吧。”毛主席点了点头表示同意,钱嗣杰看到后,快速调整好光圈,距离,然后将相机交给卫士长,说:“到时候,你只要按下快门就好了。”
说完,又快速跑到毛主席身边站好,调整到最佳的状态,随着快门被按动,卫士长帮两人拍下一张。这时,钱嗣杰担心拍摄的效果不太好,于是又对卫士长说:“不行,这样不保险,你再帮我拍一张。”
毛主席听到后也笑了,一向公平的他,打趣地说道:“小钱,你多照了一张哦。” 钱嗣杰摸了摸脑袋,在一旁偷偷地笑了。

这件事情,令钱嗣杰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毛主席是一个很爱讲笑话的人,就像一个长辈,非常随和,对我们都很好,在他身边,我很幸福。”
1976年9月,毛主席去世了,在布置灵堂的时候,钱嗣杰就在现场,那是他最后一次近距离地见到毛主席,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过往的一幕幕都印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闪过。
毛主席去世后的三十多年里,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钱嗣杰都会来到纪念堂,只为再看看毛主席。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