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老有所为:在退休后重新上岗
[打印本页]
作者:
白乙
时间:
2023-10-24 01:01:08
标题:
老有所为:在退休后重新上岗
老有所为:在退休后重新上岗
2023-10-23 09:00
发布于:北京市
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十一个老年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携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养老发展基金会推出【夕阳远眺】系列策划,关注老年群体的困境与出路、现状与未来。
“如何老去”是一个牵引出万千种解答方式的提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话了袁湘干老人,希望通过讲述这位追光者的故事,给出一个“积极养老”的参考答案。
袁湘干老人在退休后的28年里,学习中医知识,在公益养老事业中作为志愿者服务了25年。
比起“袁老师”,她更喜欢我们叫她袁奶奶。她笑呵呵地说:“我的孙子是86年的,你们叫我一声奶奶也不吃亏!”
袁奶奶年过八旬,谈起筋络穴位时声音洪亮、目光炯炯;她身材瘦小,握着刮痧板向我们显示中医的非药物理疗手法时手筋儿却不小。她仍然保有着顽童的一面:采访结束后与我们合影后觉得自己咧嘴笑不够漂亮,提出再照一张抿嘴笑着的。奶奶祖籍是湖南,吃饭时喜欢带点辣,一边在自己的碗里加辣椒油,一边开心地哼起“辣妹子从小不怕辣”。
这样一位可爱可亲的老人,从小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之后,投入到中医的学习之中;又在公益服务中将自己的所学用于福利院老人的保健理疗;发挥年轻时在教师岗位积累的工作经验,在社区里将中医保健知识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话语传播给更多人;更用自己的力量发动起高校学生参与敬老服务,为养老公益事业注入年轻的血液。她经过培训考核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特色理疗师证书,被评为京城“特色服务志愿者”,被授予“敬老爱心公益大使”称号,是“夕阳红爱心志愿队”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厚厚一大叠证书记录着袁奶奶二十余年的成果——但是极尽简短的文字和称号后铺展开的故事更是打动人心。
“最初,我是抱着好奇的心理”
袁奶奶最初选择学习中医是出于偶然,出于“中医是什么”的好奇心理。
在她年轻时,中医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常识”存在于她的印象里:例如“流鼻血抬起相反方向的手臂”、“晕倒时要掐人中”等碎片化的知识,但是那时候并不懂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在北京光明学院学中医的过程中,她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的基础知识:“心主神志、肺主气,脾主运化,肾主骨,肝主气的升降处”。说到认真处,她起身走到家里门上贴着的大幅人体穴位图,用手指出条条筋脉的走向。图上细密的红蓝色筋脉仿佛是精密地图上的蜿蜒河流,当她的手游刃有余地沿着某一条筋脉顺流而下,仿佛一条深藏于肌肤之下的隐秘河道被溯游、一片新的土地在她的头脑中展开。
而她在最初勘探这块新大陆的时候并不顺利,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记不住”。“那会儿有磁带,我就买好多磁带,老师讲课我就给他录下来,晚上回家整理。”靠着这股韧劲儿,袁奶奶把这份“好奇”学成了“本领”,她形容自己有一种“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在谈话间向我们示意手上的穴位时一步到位,“这还用找吗?一下就知道了,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除去中医知识,在后面出于教学与宣传工作的需要,袁奶奶还学习了计算机课程,自学制作课件。她向我们展示她的课件,按照课程体系分不同的文件夹清晰排列;为了使内容生动直观,她还学会了从网络上下载图片,为课程内容搜集合适的配图。当我们从刻板印象中向老人们投以担忧与怜悯之时,袁奶奶用孩童般的探知欲与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展示了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的可能性。
“一把耳豆子,走遍北京城”
学艺渐精,袁奶奶开始为身边人解决实际问题。从老年大学突然晕倒的老师、身体不适的邻居再到千里迢迢赶来采访她因舟车劳顿而体力不支她的记者,都在她的非药物理疗下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她偏好非药物理疗的原因也十分的接地气:“一是见效快;二是节省医药费;三是中药很苦,非药物理疗可以减少痛苦。”一传二,二传三,袁奶奶的医术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称赞。
在她所有掌握的非药物疗法中,最为得意的是“埋耳豆”。埋耳豆学名是“耳针”,用医用胶布粘着王不留行籽贴在耳朵上相应穴位的治疗方法,在近些年逐渐淡出医药市场。“我最感兴趣的是耳穴。别人有我有不稀奇,别人没有我有,这就成了我的特色了。这个肯定要失传。因为不挣钱。医院它没有,别人也不知道这耳朵有这么大用处。”
她在介绍耳穴的课件中,她细心地用彩色圆点标注出缓解常见病症的穴位,从腰腿痛到高血压,清晰明了。
“要把老人们当作小孩儿”
在掌握了中医基础知识与疗法后,袁奶奶开始把所学用于实践。她选择的第一个发挥其用武之地的地方,是养老福利院,里面住的老人大多是没有亲人的无保护老人。“你看这楼里边人家不会找我治病,人家都有公费医疗。到什么地方能够有用武之地?那就上养老院去,因为养老院里边有无保户,没儿没女的,他们最需要什么的?保健。”
一句“他们需要”,让袁奶奶一直从2002年加入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坚持到福利院因疫情暂停志愿者的探望,风雨无阻。“你要不去了,他们问怎么袁老师还不来,就想你。不是说我一开始就愿意坚持下去的,是因为他们有需求。”
令袁奶奶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时,恰好是她与其他4个人约好了探望老人们的日子。“因为我说好了,所以我去了”,而当他们冒着没到膝盖的大雨站在福利院门前时,以为他们会因大雨而爽约的老人们愣住了,而后落下泪来。那场大雨中的泪眼滂沱,令袁奶奶在十年后再谈起,仍是热泪盈眶。
她说,这些老人们最需要肢体的接触。因为肢体的接触更倾向于亲人。”你说跟人说话隔这么老远,一会挪一点,一会挪一点,人就觉得你嫌弃他。”对于老人的亲人离世,袁奶奶也并不介意用“善意的谎言”。“家里的亲人去世了,他家里头还没来人来看望他,你就得告诉他肯定是你孩子特别忙。”人至暮年,“亲人”在生命中的权重也在不知不觉中加重。
她对老人们的保健除了传统中医中的筋络调理,还包括心理疏导。
在她的了解中,子女的早逝和慢性病痛是他们心情抑郁的主要原因。“你得告诉他,这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就跟树春夏秋冬到秋天就要落叶一样,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太悲痛的事情。人家走的人也是希望咱们活着的人不要这么太过分的思念,希望你活得更好。要活在当下,要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她说,“要把老人当作小孩儿”,像哄小朋友一样,让他们在心理上觉得开心,其他更多的是爱莫能助。“老人就喜欢我们去,他有些困难他不一定跟我们说,我们只能说每去一次给他们带来快乐。至于说其他的比如说疾病的痛苦,他该看病还得看病去。只能捡老人爱听的话说,比如你说气色真不错,他说话的声音都变了,他觉得我身体越来越好,他就没有那么多焦虑了。”
针对这些老人的困境,袁奶奶认为养老生活的改善不应单指物质生活,也应同时兼顾精神世界的追求。目前养老院对于老人的帮扶更多是来自于物质层面上的吃住,应多举办一些文体、知识学习等活动。
“每个老人都有他的闪光点,都有他积累的一辈子的经验”
袁奶奶对新知有好奇,对术业有热爱,对社会有奉献。她提起福利院里陪伴过的那些老人时说,“每个老人都有他的闪光点,都有他积累一辈子的经验”,而她也将带着她的闪亮继续走在追光路上。
她脸上孩童般的笑容与其“要把老人当作小孩”的群体洞察,似是展现着一个从孩童到孩童的轮回,让我想起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在影片讲述的奇异故事里,本杰明随着岁月推移逐步变得年轻,最终变回婴儿形态,在昔日恋人的怀里完成了这场生命倒叙。
而在现实生活的语境下,当人们的目光投向孩童,即是在望向社会发展的未来;当年轻人看向老年人,即是看向自己的未来。当我们放慢脚步,愿意给予这个与小孩一样需要关注和关怀的群体一个拥抱,怀中的孩童也恰是未来的我们自己。
作者:
思雨
时间:
2023-11-20 10:42:12
尊重老人,
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