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主席参加普通一兵的追悼会,说他死得重于泰山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3-11-6 03:31:03     标题: 毛主席参加普通一兵的追悼会,说他死得重于泰山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23-11-6 03:33 编辑

双拥故事会丨毛主席参加普通一兵的追悼会,说他死得重于泰山                                                         

2023-10-16 17:28                                                   

来源:                                                   

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于:北京市
    为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更好地打造新时代双拥创建首善之区,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交通广播(FM103.9)推出双拥宣传栏目-双拥故事会,由交通广播资深主持人为大家讲述双拥人物事迹、红色家书、军旅风采、双拥史话等。
播出时间: 每周一9:30-10:00
敬请收听!
  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于达 程涵
编辑:亚特
有这样一部拍摄于2004年的电影——《张思德》,在影片的结尾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位普通八路军战士的追悼会,在会上,他发表了这样一段演讲——
“同志们,我是9月5号下午得到的消息,几天了,一直睡不好觉。我想了一些事情,我仔细想了想,我所认识的这个人,你们有的人可能不认识他,走在延安的大街上见到这个人也可能不太理会他,就是理会了也很可能记不住他,因为我们的队伍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就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平时注意不到他们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全部的事业。
同志们,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电影《张思德》节选
毛泽东的这次演讲后来被整理成文章,发表在了1944年9月21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上,这篇文章后来有了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名字——《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文章也让大家记住了一位在烧炭过程中意外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
可能今天的很多年轻人会好奇:一个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好像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的战士,为什么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感恩中长大 光荣参军
在现在的四川省南充市东北部,有个名叫仪陇县的地方,这里也是我国开国元帅朱德的故乡。
距离朱德故居大约30公里,有个地儿叫六合场,那里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张思德的老家。为了纪念张思德烈士,1983年,这里被改名为思德乡。
1915年4月21日,就在当地的一座简陋的房子里,贫苦的农民张行品和他的妻子朱氏,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张思德,可是他出生的时候,家里穷得没有一粒米,母亲朱氏也没有一点儿奶水。
没辙了,母亲只好抱着这个饥饿的新生儿,挨家挨户去讨来了几把谷米,把谷米捣烂成糊喂给儿子吃,这才算保住了孩子的一条命。张思德的母亲因此给他起了个小名叫谷娃子。
谷娃子不到一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这让这个本就无比穷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万幸的是,这个孩子被自己的婶母刘光友收养,靠着养母的悉心照顾,再加上周围乡亲提供的“百家饭”、“千家衣”,他总算平安长大。为了永远不忘记乡亲们的恩德,刘光友把孩子的名字改成了张思德。
虽然有乡亲们的照顾,但是打从6岁起,张思德还是得和所有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投入到艰苦的劳动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补贴家用,像割猪草、挖野菜、采蘑菇、摘松果,这些活他基本上全都干过。
时间转眼来到了1933年,就在这一年的8月,一个改变张思德命运的机会出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仪陇县。带着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张思德报名参了军,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正式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一开始,他被派到县独立团的二营担任了一名通讯员,在之后进行的瓦子寨战斗中,当时只有18岁的他战斗勇敢,立下了大功。
在此之后,张思德被调往当地的列宁小学学习文化知识。学成毕业后,他又被调到省军区政治部担任交通员,还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在之后的多次战斗中,张思德表现英勇,曾经在一次战斗中独自夺取两挺机枪,自己也负伤了好几次。
勇尝百草 服从分配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张思德自然也离开了家乡、跟随部队踏上了万里征程。

今天人们提起长征,最熟悉的应该是从江西根据地出发的中央红军主力所走的那条路线。可是您要知道,实际上参加长征的红军,是从4个地方分别出发的。除了中央红军之外,还有从河南罗山出发的红二十五军,从湖南桑植出发的红二、红六军团,以及从川陕苏区出发的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所走的长征路,是参加长征的所有部队中最艰苦的一条。

1936年夏天,张思德所在的部队翻过了大雪山,从下口驿一带进入了草地。由于得不到补给,部队很快就断了粮,大家只能去尝试吃各种野草。

这种尝试的风险非常大,一不小心,轻者中毒,重者丧命。然而在这个“尝百草”的过程中,张思德总是抢在前面。

绘画作品《张思德同志》

后来担任了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的杜泽洲,长征时期是张思德所在班的班长,他对张思德当年的举动印象深刻,他曾经向家人讲述过很多次,他的夫人关玉清至今对张思德尝野草的细节记忆犹新:“他就想办法去挖野菜、挖蘑菇,野菜也中过毒,蘑菇也中过毒,他赶回来找班长,会汇报说哪种野菜不能吃,哪种蘑菇也不能吃。”

有一次,一个小战士兴奋地说自己发现了野萝卜,正要往嘴里送的时候,张思德立刻过来先自己试吃了一下,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头晕无力、腹部剧痛,大口呕吐起来,在失去意识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诉大家这草有毒。

张思德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最终于1936年的冬天顺利到达了陕北根据地。

一年后的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踏上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前线。在当时,张思德的身体因为负伤未愈,不得不被调离了野战部队,在警卫处担任班长,他也就是在这一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11月,张思德响应精兵简政政策,当了多年班长的他重新又成为了一名战士。

在这里,我们还得给您插上一句,解释一下这个精兵简政是怎么回事。

从1941年开始,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造成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行了精兵简政。

可是在当时,陕甘宁边区面临重重围困,前方还要和日寇作战。如果不能征收足够的粮食,部队又该如何打仗呢?因此毛泽东提出了开源节流的方法。

所谓开源,就是咱们都熟悉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至于节流,就是所谓的精兵简政,简单来说,就是边区政府制定计划,减少各级机关办事人员,裁撤机构、缩减编制,合并办公,压缩吃公粮的人数。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思德响应政策,重新成为了一名战士。他说:党给我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一定会去当好一名战士。

站最苦的岗 干最险的活儿
1943年4月,因为表现突出,张思德被选调进了中央警备团直属警卫队,成了毛泽东主席身边的一名警卫战士。

张思德所在的内卫班,跟毛主席的住所只有一墙之隔,自从被调到主席身边后,张思德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照料领袖的生活和安全警卫上。

在当时,毛泽东每逢要去延安城里开会时,都会乘坐一辆黑色轿车,车是宋庆龄送给党中央的。轿车后侧有一块踏板,专门供随车的警卫人员站立。每次主席出行时,张思德总是抢着站在这个位置上。

您要知道,站在这个位置可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冽,冻得人手脚发麻。

虽说按照当时的规定,在车后担任警戒的警卫人员,冬天为了挡风是可以把帽耳朵放下来的,但张思德却从没有这样做过。

《张思德传》的作家陈惠方,是这样解释的:“他可以放下来,可他放下来听觉就不灵了,他警惕性很高,所以他宁可耳朵露着、被风吹着,他也不把那个帽耳放下来。”

虽然在内卫班工作的时间不到一年,张思德却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既然如此,那他又为什么会被调去烧木炭呢?这就又要提到一个背景了:当时的陕北,木炭是冬季取暖所需的重要物资,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的枣园机关,每年冬季取暖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木炭。于是在1944年春节过后,中央就会抽调机关人员去开办农场和烧制木炭。

张思德在老家的时候,曾经烧过青瓦,到延安以后,又跟随部队进山烧过几次木炭,属于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自然就成了首选人员。

1944年7月,在为毛主席站完最后一班岗后,张思德带着几名战士,来到了陕北的安塞地区,开始在山里挖炭窑、烧木炭。

烧木炭这个工作,最紧张也是最危险的环节,就是出炭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烧炭的人钻进还处在高温下的窑里,以惊人的速度把木炭一根根递出来,这个过程中,木炭依然很烫,窑里的高温也会把人脸烤得发疼。

张思德第一个钻进窑里,下到最里面取木炭,把安全留给战友。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张思德和他的战友们就烧出了5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既定的生产任务。
1944年的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刘树林、白仓像往常一样进了山,他们正在山中挖一座新的炭窑。当时,白仓负责在窑口倒土,张思德和刘树林在窑内挖土,但由于空间狭窄,两人在窑里动作施展不开,更容易伤到彼此,张思德就坚持让刘树林出去休息,自己留下继续挖。

和战友一起烧炭的张思德(左)

然而,刘树林刚出来,因为土质松动,窑洞忽然发生了坍塌。白仓在洞口被压伤了腿,而张思德却被深埋在了洞中。当大家把他挖出来的时候,只见他站立在窑中,铁锨的木把顶在胸前,早已停止了呼吸。牺牲时,他年仅29岁。

精神永存 薪火相传
毛主席听到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心情沉痛地说:“思德是个好同志,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
之后,他做出了三条指示:第一要把张思德的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还要派战士为他站岗;第二要为张思德买一副棺材;第三要给他开一个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1944年9月8日下午两点,张思德的追悼会在枣园后沟的操场上召开,毛主席赠送了花圈,还亲笔写下了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他还在追悼会上做了演讲,这篇演讲后来被整理成文章,就有了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为人民服务》。

之后的事情,估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随着主席的演讲和文章的发表,张思德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延安,传遍了整个陕甘宁边区,甚至传遍了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做出决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张思德牺牲以后,由于当年消息不畅,他家乡的亲人们直到1962年才知道消息。而此时他的亲人中还在世的,只剩下了养母刘光友一人。
1966年10月1日,刘光友作为嘉宾被请到了北京,参加国庆典礼的观礼。观礼结束后,她又被同为仪陇县老乡的朱德元帅请到了中南海做客。

刘光友

当时陪同老太太一同前往的仪陇县妇联干部戴素芳,至今还记得朱德元帅当年说过的一番话:“他说这个娃很好,不管做哪样,他都是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地做,对张思德评价很高。”
时至今日,距离张思德牺牲已经过去了将近80年。但是,依然有无数的战士、共产党员和老百姓在念着他的名字、做着和他相似的事,比如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每年新兵入营的第一课就是了解张思德的故事,因为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中央警备团。
“我师作为张思德精神的发源地,历代警卫战士把张思德精神融入血脉,薪火相传。”
其中有一位教孩子唱歌的老人叫梁淑敏,这个北京姑娘1962年跟随抗美援朝归来的丈夫,来到了张思德的老家仪陇县,在乡村的讲台上,她找到了自己毕生的追求:“你看我做的事情很繁杂,平平凡凡,天天都是这样的事情。但是我想张思德他也是这样。”
1978年,梁淑敏把大儿子送去了部队,一年后大儿子在边界自卫反击战中牺牲;10年后,她又把小女儿送进了军营。本来有心脏病的她,1993年就办理了退休,但又因为不忍心看着留守儿童失学,便再次拿起了粉笔,一教就是20多年。

梁淑敏

在张思德的第二故乡延安,有一个张思德电力服务队,20多年来,服务队上门服务6万多次,参加近千次急难险重抢修和重大活动供电任务,帮助孤寡老人、老红军及贫困学生2万余人次。
将近80年来,张思德的名字伴随着《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仍不断响彻在中华大地,这是一个民族对一位平凡英雄的永远记忆,它也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只要心中有他人、有人民,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人生,也都有着英雄般的辉煌灿烂。
双拥故事会丨黄旭华:年过花甲带头深潜,为国埋名30年
双拥故事会丨从“蛤蟆蹲”到“地下长城”——真实的地道战如此升级!
双拥故事会丨这位军人科学家把最后一次心跳献给了祖国
素材来源:拥军优抚处、北京交通广播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