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敌军十几万,老人家仅600人,他为何固执己见,不肯听别人意见?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3-12-13 05:59:27     标题: 敌军十几万,老人家仅600人,他为何固执己见,不肯听别人意见?

敌军十几万,老人家仅600人,他为何固执己见,不肯听别人意见?                                                         2023-12-11 11:47                                       

    发布于:天津市
   
      1947年3月,延安面临蒋军的重点进攻,局势十分危急。毛主席身临险境,调兵遣将,一方面调新4旅、358旅回援延安,一方面调王震所部西渡黄河,共同加入陕北战场。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的军事决策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冷静与坚持引发了许多疑问。为了了解毛主席的决策背后的战略考虑,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情况。

3月13日,胡宗南所部约14万人自宜川、洛川北上,企图对延安进行三面夹击,歼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这是毛主席面临的严峻局势,而他任命彭德怀担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负责与强大的敌军周旋。在这一时刻,毛主席的坚定决策是令人瞩目的。然而,他的固执也引发了一些内外部人士的争论,许多人主张中央机关及主要领导人速离陕北,远离危险之地。

对于这一时期毛主席的决策,有人质疑其是否意气用事。实际上,毛主席的坚持并非没有战略考虑。首先,陕北相对偏僻,离国民党统治核心区域较远,不靠近重要交通枢纽,其“战略价值”主要基于“某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国民党方面之所以在陕北留置兵力,正是因为中共中央机关长驻于此,形成了一种“政治象征”。这种“象征意义”对于国共战局的发展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其次,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对于国民党的战略计划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胡宗南被赋予的任务是攻占延安,同时对我中央首脑机关实施“斩首行动”。然而,中央机关的留置使得胡宗南的军队不得不继续四处“追剿”,消耗了国民党军有限的战争资源。而中央机关的良好群众基础也成为中共利用地方资源对抗敌军的有力支持。

毛主席在陕北的坚持,实际上在战争经济层面起到了巨大作用。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无论是否是政治象征,都起到了“以微不足道的经济代价,大量消耗敌方战争资源”的效果。这对于当时的国共战局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战略手段。

在胡宗南的战略集团对陕北实施全面进攻的时候,毛主席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使得中央机关在敌军围追堵截之下,依然能够保持机动性。例如,在陕北的中央机关编成了中央纵队,采用了化名的方式,保障了中央机关的安全。这样的决策体现了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对战争中变幻莫测局势的深刻洞察。

1947年8月20日的沙家店战役标志着陕北战局的逆转。毛主席在战后的表态中强调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扭转陕北战局的关键一仗”。这场胜利让毛主席在接下来的军事决策中更具信心,也为中央机关的安全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终,毛主席在1948年3月东渡黄河,前往晋绥,与刘少奇、朱德等人会合,标志着陕北战局的结束。毛主席的固执与坚持在陕北的一年,不仅在战略层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展现了他的坚韧毅力和深谋远虑。他的这段历史经历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今天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