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称“河”,河南、河北是华夏古文明的核心地带,二者以黄河为界。现在黄河以北的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却隶属于河南省?难道河南、河北的“河”是指漳河而非黄河?
古人常用“山川形便”的原则划分行政区,即以山脉和河流为界,免去跋山涉水的不便,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比如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界,湖南、湖北以长江-洞庭湖为界,河南、河北一定也是以某一条河为界。
今天河南、河北大体以漳河为界,但我们不必刻舟求剑,用这个概念去套古代,而是追根溯源,看古代是如何划分的。从历史角度来看,漳河无论体量还是影响力,都不足以成为划分河北、河南的地标。
我国夏商两朝,数次迁都,基本在黄河-济水南北建都。
帝启定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太康迁都斟[zhēn]鄩[xún](今河南洛阳偃师),少康先定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后又迁都原(今河南济源),帝杼迁都老丘(今河南开封),帝廑迁都西河(今河南安阳),帝癸[guǐ](夏桀)迁都斟鄩。
商汤定都亳[bó](今河南商丘),仲丁迁都于隞[áo](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西内黄),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帝辛(纣王)迁都朝歌。
说到河北,先说冀州。
夏朝太史所著《尚书·禹贡》中九州为: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大禹从九州攫取金属石矿,铸造九鼎,后来“定鼎天下”之意即为统一天下。
九鼎之上的图文,载着九州的山川人物,及贡赋田土之数。鼎的三个脚和两个提手上都有龙的图案,所以九鼎又称为“九龙神鼎”,不愧是镇国之宝器。
冀州三面距河,也就是黄河“几”字中“乚”和燕山山脉之间的区域。
汉朝时有十三州,从冀州西部分出并州,此时冀州的范围在燕山山脉、太行山脉、黄河、渤海之间,与河北几乎可以画等号了。
说到河南,先来看秦朝的三川郡。
图-刘邦出函谷关和项羽争天下
洛阳位于伊水、洛水、黄河交界处,洛阳盆地称为三川,又称河洛地区,秦朝的三川郡便是这里。洛阳盆地北边是黄河,东部是嵩山,南部是伏牛山,西部是秦岭。由于位居中国的中部,整个古代,三川郡的战略地位都很突出。
西汉时改秦朝三川郡为河南郡,这是河南首次作为行政区划出现。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嵩山东西两侧,包括今洛阳和郑州。东汉定都洛阳,改河南郡为河南尹,成为京畿[jī]重地,大致范围不变。
图-东汉洛阳八关
这个格局延续两千多年,今天的河南省比当初的河南郡或河南尹面积大,但核心区域仍是洛阳-郑州这一带。
唐朝时,河北与河南同时成为行政区。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将天下分为十道(一级行政区),即关内道、河北道、河南道、河东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河北道在黄河以北,大致相当今河北省和北京市、天津市,河南道在黄河以南到淮河之间,大致相当于山东省和河南省、江苏省部分区域。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天下十道的基础上,变成十五道。河南道的洛阳地区分出都畿道,洛阳为东都河南府。此时既有河南道,又有都畿道的治所河南府。
金朝和南宋时,黄河夺淮入海。元朝设十一个省:中书、甘肃、河南江北、湖广、江西、江浙、辽阳、岭北、陕西、四川、云南。中书省和河南江北省大体上以黄河为界,只是东部边界与黄河平行。以大都为中心的中书省,包含了唐朝的河北道;河南江北省顾名思义就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由于黄河改道,从齐鲁丘陵以北改成以南,古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区域,究竟是河南还是河北,概念有些模糊。
黄河历来以天堑著称,气吞山河、砺山带河、隔河对峙、半渡而击等典故,往往能找到黄河的影子。从元朝开始,为防止封疆大吏心怀二志,割据称王,形成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势。元朝特意割裂各地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的联系,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而黄河就不再完全是南北区划的界线。
明朝设两京十三省,十五个一级行政区:北直隶(北京)、南直隶(南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
明朝起于南京,南直隶的范围到达淮河以北,河南省压缩到洛阳、郑州、南阳一带,地方有点小,于是将河北三府划给河南,加剧“犬牙交错”的局面。
清朝延续明朝的格局,直隶在南边有一个小尾巴,将山东和河南隔开,一直延伸到黄河附近,可见当时对黄河天险的重视,也暗含的“犬牙交错”的理念。
1928年,直隶改称河北省。1949年后,豫北一带连同山东的一部分单独划出,组建过一个短暂的平原省,后来黄河之北的新乡、安阳、濮阳等地又划回河南省,又经过一些细微的变动,才出现如今河北、河南大体以漳河为界的局面。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