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冯玉祥的西北军为什么会迅速瓦解?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漠
时间:
2024-2-1 03:25:54
标题:
冯玉祥的西北军为什么会迅速瓦解?
冯玉祥的西北军为什么会迅速瓦解?
2024-01-31 10:23
发布于:天津市
在民国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掌握的西北军,被称之为大西北军;一个是杨虎城统辖的西北军,被称之为小西北军。其中杨虎城也曾隶属于冯玉祥的大西北军。
冯玉祥自清末投入北洋军中后,逐渐在军中展露头角,特别是在得到了北洋宿将陆建章的帮助(冯玉祥娶了陆建章的内侄女),冯玉祥一路升迁。就是在辛亥年间,身为营长的他参与了滦州起义,失败后也并未因此受到多大的影响。之后其部在河南扩编,组建了第十六混成旅,这也成为了冯玉祥起家的根本。之后冯玉祥所部升级为师,他也先后担任了陕西、河南督军。
1924年10月,时值第二次直奉大战,担任直系第三路军司令的冯玉祥从前线返回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直系土崩瓦解,冯玉祥和张作霖共同掌握了政权。但冯玉祥的快速扩张,有了十几万之众,引起了周边军阀势力的不满,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等人纷纷攻击冯部,时冯部自称为国民军,损失惨重。冯曾在1925年1月从北京政府讨得西北边防督办一职,1926年4月南口之战后,遂全军西进,占据了陕甘宁地区,西北军的概念就此形成。另外,当时冯玉祥早已宣布下野赴苏联考察,全军的战略转移是其部下为之。
南口之战,冯玉祥部虽然失败,但基干力量尚存,这就使西进有了保证。再者,南口战役,吴佩孚、张宗昌、张作霖还有阎锡山等集结五十万大军围攻国民军,某种程度上,也为五月开始的北伐战争起到了支援的作用。
1926年5月,广州的国民政府发动北伐。9月,冯玉祥自苏联回国,旧部纷纷向其靠拢。西北军在内蒙九原誓师,先入关中解西安(李虎城、杨虎城已困守一年之久)之围,再东出潼关,牵制了张作霖所部几十万大军,使得南方国民军能够从容解决吴佩孚、孙传芳。北伐结束后,西北军人数已近五十万,其中嫡系约二十万。那时,对于北伐的胜利,公认冯玉祥功劳第一。
冯玉祥善治军,西北军的战斗力在当时可谓是首屈一指的,因此也被蒋介石所忌惮。在裁军会议上,西北军首当其冲,被蒋介石率先开刀,这也是冯蒋反目的直接原因。随之两者发生了两次冲突,但都以冯玉祥的失败而告终,特别是中原大战后,西北军更是全面崩溃,导致了所谓的大西北军不复存在。
在中原大战中,与西北军结盟的还有阎锡山的晋军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战争结束后,这两个派系还能够保留下来,为什么单单冯玉祥的西北军瓦解了呢?下面简单地分析一下。
首先是冯玉祥在政治上的能力不够,相对于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虽然在练兵上能力很强,但对于政治还是差了一点。就于蒋介石的战争来讲,首先就是他在盟友的选择上识人不明。阎锡山在北伐前还和北洋军阀勾结围攻冯玉祥,在北伐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又投入到国民革命军的阵营,十足的投机分子。在首次反蒋的活动中,阎锡山邀请冯玉祥到山西商谈,西北军将领纷纷劝说冯不要去。但冯玉祥不为所动,结果却被阎锡山软禁。在中原大战前,冯部下坚决反对与阎锡山合作,但冯玉祥一意孤行,执意为之。大将韩复矩还因反对被冯玉祥扇了十几个耳光,罚在屋外下跪面壁思过。而事实上,在战争中,阎锡山一味保存实力,让冯部冲在前面。答应给西北军提供粮饷,也没有做到,最后看时局不利来了个金蝉脱壳,归顺了蒋介石的中央,保全了自己。而冯玉祥在这场战争中,最为卖力,下场也最惨,这是和他缺乏政治头脑有一定关系的。
再者,西北军的迅速瓦解和他们没能保持一个稳固的后方有关。由于西北贫瘠,难以供养几十万大军,因此冯玉祥决定倾巢而出,夺取中原富庶之地,为西北军打下生存的空间。对此,部下建议,最好不要和蒋介石太早翻脸,可以先打下实力不强的阎锡山,为西北军争得喘息的机会再做打算。但冯玉祥听信了阎锡山为他提供后勤保障的承诺,还是要先解决蒋介石,有点擒贼擒王的意思。部下又有人建议,最好多留点嫡系部队守住西北,也好有个退路。但冯玉祥拒绝了这个建议,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和蒋介石打了起来。最后后勤不继,兵败如山倒之时,杨虎城反水占据潼关,西北军进退失据,这也是导致其瓦解的一个原因。
上面两点是西北军导致失败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其实这都是西北军在经济上面临困境而呈现出来的表面原因。西北军之所以不顾一切的同蒋介石开战,最大的动因就是为了占领富庶的地盘以求得生存。西北本就贫瘠,又恰逢旱灾,很多地方颗粒无收,根本无力供养几十万大军。在中原大战前,西北军竭泽而渔的收刮,也仅仅凑集了二千余万元,只够西北军一年吃饭。不仅是能吃的都夺走,甚至于连种子也没有放过。西北军自身战斗力是不差,可装备实在是不行,不说武器了,就是军服都无法保障,有的士兵干脆是用面袋缝制军装。冯玉祥之所以没有采取部下提出的留守建议,也是和西北当时的现实情况有关,不打这仗的话,西北军很可能自己的要饿散了。既然是非打不可,那就打他个痛痛快快吧,所谓的后路其实不要也罢。
所以我们看到在战争中,由于经济上的匮乏,不仅是基层的士兵受不了诱惑,因为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难以保证,而且一些高级将领也败在了蒋介石的银弹之下。某种意义上来说,西北军战场上的失败不是由于子弹而是对手的银弹。
关于西北军瓦解的原因,再谈一下西北军内部的问题对其瓦解造成的影响。首先西北军也并非铁板一块,也是有着内外亲疏之分的。他的核心是其十六混成旅时的基干,如宋哲元、刘郁芬等五虎将,以及后来从行伍提拔起来的十三太保:韩复矩、孙连仲、佟麟阁等人,还有那些收编的外围,如杨虎城、孙岳等。在形势好时尚可,一旦时局不利,矛盾就会徒显甚至于激化,这在中原大战后更是集中地显现起来,这也是西北军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还有冯玉祥个人的原因。冯玉祥善于练兵,他对普通士兵也是非常的好,但对于那些手下的将领却又是一种做法。他在军中采取了那种封建家长制的做法,对于手下的将领,哪怕是那些统兵一方的大员,依然是打骂和罚跪。前面提过韩复矩的事,吉鸿昌也曾经说过,有一回在电话里惹得冯玉祥不高兴了,就喝令他下跪,过了一会又问他跪了没?吉鸿昌回道跪了,才又继续通话。冯玉祥将军队当作家庭,自己是家长,部下都是子女,以通过教化和大打感情牌来维系统治。这在创业初期或许有用,但当事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这个办法就显现出了弊端。人一旦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对于自身的追求也会更高了些,特别是精神上的,像冯玉祥这种在精神上的严格控制,是谁都没办法接受的。
以上这些原因,就使西北军未能如同晋军和桂军一样,在中原大战失败后能够保持基本的完整,而最终瓦解。
西北军瓦解后,西部地区为几股势力瓜分。其余部也被分化,其大部被宋哲元组合,组建了二十九军,另有规模的是山东韩复矩和陕西杨虎城,别的除孙连仲、石友三等外已是没有了什么影响。在之后的时间里,他们各自活跃在自己的舞台上,出了如佟麟阁、张自忠等民族英雄,宋哲元、孙连仲等也能坚持抗战。但汉奸败类也不少,如石友三等人。
1930年,西北军孙连仲的第五路军被蒋介石收编为第二十六路军,随即被调往江西“围剿”前线。1931年12月14日。二十六路军在季振同、董振堂等人带领下发动宁都起义,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他们在长征时担任了后卫,是我军战史上赫赫有名的铁流后卫。最终他们倒在了祁连山下,用生命谱写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史诗。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