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雄本色》封面
人民网北京12月2日电 (陈苑)《大英雄本色》是第一部以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形式描写毛泽东革命生涯的作品。本书以毛泽东少年励志报国到安邦定国的传奇故事为线索,力图继承古典文学的创作方法并推陈出新。其创作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既承继古典章法,又汲取现代创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事件表现人物,而非因人物拘泥事件。作者用细腻流畅的文笔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精彩故事,通俗易懂但不失典雅,一代传奇伟人形象跃然纸上,撼人心魄,动人心弦。
第三回:杨昌济慧眼识徒 萧子升肝胆交友
第一师范的确聚集了当时许多顶尖的师资,杨昌济教授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杨先生又名怀中,乃潇湘饱学之士。因为他曾留学日本、美国,教学理念不同于国内那些学究或师塾版的教书匠,尤其他执掌伦理课程,注重的是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主张的是改良教育、改良国民思想,提倡现代文明。当他结缘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群优秀学生时,精神宽慰,希望之星在心中升起。他预言:“润之、和森,必为国家之栋梁也!”
栋梁之材,园丁岂有不细心浇灌之理?
上午要出去有个应酬。杨教授叮嘱夫人“多备俩菜,润之的父亲也在”,便匆匆走了。杨夫人向振熙正在杀鸡,笑着点点头说:“晓得了。这个月你的工资又超支,得添铜板了。”
“你主内么!”杨昌济挥挥手走了。
杨夫人同样喜欢丈夫喜欢的这些学生们。他们的品德和好学,尤其忧国忧民的意识也感动着她。她没有丈夫的学问,但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把自己的身心全部奉献给丈夫和家。谁家有了这样的女主人,谁家就有好的日子过。月下老人赐给谁这样的姻缘,丈夫就有了通向成功的桥。
杨先生好福气。
儿子开智在故土板仓守家,小女儿开慧带在身边。开慧虽小,却是个懂事的小姑娘:在东西文化融为一体的父亲的影响下,她思想开化、进步。在师兄们面前,是一个懂事——懂得多的和她年龄不相称的小师妹。而她,更愿亲近的师兄却是毛泽东。
“妈妈,霉豆腐不多了耶!”开慧掀开厨房桌子上的绛红色瓦罐盖子瞅了又瞅,“我去买,润之要吃的。”
“那你去买么,”杨夫人把杀好的鸡放在清水里洗,“我脱不开身的。对,再买些辣椒,最辣的那种。”
“知道!”开慧撒丫子就往外跑,猛抬头,正撞上父亲和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有说有笑地并排走进李氏芋园来。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及熊光楚等紧随其后。杨昌济笑着对毛贻昌道:“这是小女开慧,正顽皮。”毛贻昌忙说:“见过哩,见过哩!”杨昌济“哦”一声嘱咐开慧:“叫叔公么!”开慧虽然大方地叫一声“叔公”,脸儿忽地红了,挤个缝儿向外就跑。杨昌济笑着对毛贻昌道:“太宠了的!学生们在,她就更人来疯。”毛贻昌道:“看这多好!大脚片子满出跑,能不是个好身骨儿?说起孙中山革命,别的我不懂,给女人放脚我真赞成!”大家又说又笑继续往院里走,杨夫人从厨房里赶出来欢迎:“毛先生来啦,请屋里喝茶歇息。”毛贻昌连说“打扰”,指指毛泽东和蔡和森提的礼品说:“不成敬意!我们乡下人不懂城里规矩,他师母别笑话。”杨夫人道:“看您说的!别见外呀!怀中看他们几个跟自己孩子似的,没那些个讲究!您屋里坐。”毛贻昌说声“谢谢”,随杨先生进了客厅。宾主谦让落座,毛贻昌打量一下,墙上挂着的可不是一般的字画:孙逸仙的“天下为公”,蔡锷将军的墨迹“共和不朽”,郑燮的墨竹,临《兰亭序》……还有西洋画。教授自勉的墨宝令毛贻昌崇拜不已:
“嘿!‘德行天下’,好字好字!”
正在这时,只听院子里有人道:“不速之客来也!多拿双筷子哩!”
大家一听,知道是王季范到了。毛泽东、萧子升等忙去迎着。寒暄未止,就听又去端菜的杨夫人的打招呼之声:“徐先生!黎先生!屋里请吧。”大家迎出来,徐特立、黎锦熙两位先生和毛贻昌见过礼才进屋来。他们是杨昌济教授特地约来陪客的。杨昌济道:“大家到齐了,请入席边饮边说话。”客听主便——大家在谦让中围坐一圈儿。杨昌济、毛贻昌、徐特立、黎锦熙、王季范、萧子升、毛泽东、蔡和森、熊光楚共九人,见另有两把空椅子摆在位子上,毛贻昌不肯端杯:“还有客人,等等一起来?”
王季范笑道:“这两个位子是夫人和千金的。杨教授是在西方生活过的,不像乡下,有客人来了女人不上席!在教授这里,人人平等。”
毛贻昌心中一下子不能接受这“反传统”的新规矩,但出于礼节,还是点点头附和道:“新规矩!新规矩!好!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母女俩也忙完了厨房的活儿凑到席上来。毛贻昌连忙向夫人敬酒。杨夫人端起面前的红酒和毛贻昌碰碰杯:“毛先生您喝好。”已经几杯酒下肚的毛贻昌仰脖儿把杯中酒喝干,脸更红了。接着小字辈儿的集体敬了一杯,毛贻昌便略显醉意。王季范见了端起酒杯:“我知道叔公不胜酒力,这杯酒算我代叔公敬杨教授一家的。”说罢一饮而尽。又斟一杯对徐、黎二同僚道:“干脆,敬你们的也过了吧!”徐、黎平日也是轻易不沾酒的人,双双举杯说:“好。”酒,算喝过高潮。王季范放下酒杯,对毛贻昌说出一番话来:
“叔公!提起杨教授和这几位学生,那真是天下少见的伯乐与千里马的缘分……不,不是这样说,是——一群伯乐!恰好,润之、和森、子升等学生又是难得之千里马!只有千里马得遇伯乐,才有佳话诞生。我敢说,在中国的未来,润之他们必是东方冉冉升起之星……”
“王先生此话有理!”黎锦熙抢过话去,“不过,好像是杨教授那句名言的翻版?”
“是,‘毛泽东、蔡和森,必国之栋梁也!’”王季范笑道,“我‘篡改’得离谱吗?”
杨昌济笑道:“王先生深知古训,对新词儿也是信手拈来!”
大家都乐。黎锦熙道:“第一师范请得杨教授,是三湘学子之幸。润之等人近水楼台,乃天赐良机。如此天作之缘,日后必彰显于青史。”
毛贻昌听众人之言,方明白儿子毛泽东不但胸怀大志,亦是可望之才。心中不免后悔当初不该阻挡他求学。他有心端起酒杯向儿子毛泽东说声“对不起”,但还是把话咽了回去,而把酒杯举向几位先生:
“多谢了!”
众人看出毛贻昌不胜酒力,不再敬他也不再劝他酒,纷纷给毛贻昌夹菜。杨昌济感慨道:“其实,一个人的学习进步,那不是一个先生的功劳。当今形势下更是如此。比如润之,启蒙于故里邹春培,得助于堂兄毛宇居,湘乡李元甫、谭咏春慧眼识英才,第一师受命育英才。”毛泽东见恩师如此,诚惶诚恐地站起来向杨、徐、黎、王依次深鞠躬:
“润之决不辜负各位先生的期望,学成于国家、于天下百姓有用之才!”
“嗯,”杨昌济点点头,“从东山学堂的《救国图存论》到后来的《讲堂录》,足以看出润之的远大抱负和过人才气。不过,凡励志者,无不付出艰辛。你曾以曾涤生、梁任公自勉,要努力,要有超过二公之志。”
毛贻昌是识字之人,自然听得明白曾国藩、梁启超是何等人物,心中暗惊:润之将来有那样的本事,可真是毛家祖坟冒青烟啦!偷眼扫,开慧正给石三伢子夹菜,悄悄劝茶:“妈说茶可解酒,你又没甚酒量。”不由得心中一震:哦!莫非……不不,我都想哪儿去啦!
“叔公好福气呀!”王季范给毛贻昌添茶,“你别忘了:当初为放润之这只虎出山,我和宇居死劝活劝你才松口
“别哪壶不开专提哪壶!老黄历,那是老黄历了!虎被你们引出来再送回去我还不干了呢!”毛贻昌乐得合不上嘴儿。大家开心笑起来。一直插话不多的徐特立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润之啊,先生们盼着你不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要似谭咏春先生说的:要成建国之才!”
毛贻昌为之震撼!他万万想不到自己本打算培养成识得字记得账的儿子毛泽东竟为师长们看做国之栋梁。
直到告别长沙,毛贻昌也没有把此行的另一桩心事吐露半个字——为毛泽东“续弦”的事。从小就怀揣大主意,长大了更不由爷!何况,老人家有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的不能贸然说的感觉,那不一定是幻觉。
这天,杨昌济正在李氏芋园家中翻看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觉得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毛泽东说看李大钊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有得新天地之感觉”;而陈独秀的文章“魄力雄大、见解进步而独树一帜,诚非一般学者可比拟”。并且建议学校“应当推荐西方科学,以唤青年追求进步,改变国家”。杨昌济深感学生毛泽东觉悟之高,自己和李大钊素有交往,何不引荐毛泽东与二君相识?润之既然心崇,如得此二位教诲,必如日中天。正在这时,只见爱女开慧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焦急地向他报告:
“爸!出事了!出大事了!”
杨先生还没从关于毛泽东的思绪中缓过神来,望望开慧:“你说什么?”
“哎呀!我不是告诉你,出事了!”
杨昌济认真起来:女儿急成这个模样,看来是有大事哩!
“校长张干要开除润之啦!”
“什么?”杨昌济闻听从椅子上“呼”地站起来!“会有这等事?”
“真的!同学们不干了,聚集起来要造张干的反呢!”
杨昌济猛地回想起来:几天前,校长张干贴出一纸布告,要在校学生每人缴纳十元的“杂费”!可谁都清楚,一师开办以来对学生是免费的。人们议论纷纷,怀疑张干这样做的目的是用此举讨好省议会,为自己升官发财铺路。早就传闻张干在省议会上扬言“减轻政府负担”,看来果真如此!杨昌济知道,十块大洋对于学生的负担会有多大,更何况是有悖一师办学宗旨的!毛泽东当即行文表示抗议:
校长张干,身为一校之长,不重教育而图私欲,致使名校一师教育之风每况愈下:教员不能安心授课;学生不能静心习文!贻误青年,罪在误国!不撤张干校长之职,一师无宁日也!故一师千名学生誓求省教育当局立即撤销张干校长之职!
学生无不拍手称快!教职员工也纷纷声援。想不到张干抢先一步,向自己的爱徒下手了。遇到这样的事情,杨昌济怎会不站出来?先生忙去敲邻居徐特立的门,二人匆匆交换意见,马上联络同住李氏芋园的王季范、黎锦熙、方维夏几位先生,再和广大师生达成共识:如果张干不撤销开除毛泽东的错误行为,全校将罢教罢课。杨昌济愤怒难耐,用粉笔在课堂的黑板上写道:
强避桃园作太古,
欲栽大木拄长天。
先生的诗意是明白的,表示了自己教学育人以图报国的决心,也彰显了保护进步学生毛泽东的心情。在师生们施加的巨大压力下,张干不得不撤销开除毛泽东的决定,但仍坚持给毛泽东记过处分。
是夜,躺在床上的毛泽东怎么也睡不着。倒不是为那个处分烦恼,而是觉得没有达到“驱张”的目的,不能半途而废。像张干这种不重教育专图私欲的校长得不到清除,必将对一师的教育事业造成莫大的损害。
自己素与张干无怨,只是他的行为令人不能容忍。毛泽东记得,张干曾当众大加赞赏自己的作文,并流露要毛泽东留校任教之意。但毛泽东心中揣的不是一个“我”而是一个“公”字,既然张干是一师之蠹,岂
早饭之后,在骨干们的组织下,为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一呼百应的学生们像烈火熊熊燃起,以班级为单位,排成条条长龙,手举“三撤一有”的横幅大标语向省政府进发。省长张敬尧还没遇到过如此阵势,慌忙派秘书长出面和学生们“谈和”。但学生们提出,“和”的前提是“三撤一有”,秘书长哪里做得了主?忙回衙门提请张敬尧“勿因小利而乱大局”。那张敬尧虽然与张干乃一丘之貉,却也不愿“为虱子烧袄”,只得答应学生们的四条要求。秘书长出来向学生们传达省长张敬尧的答复,学生队伍马上沸腾了!大家纷纷抢上前把毛泽东抛起来,又抛起来,雀跃欢呼胜利!涌动的“长龙”在长沙城舞动着,像过盛大的节日,引得长沙市民纷纷驻足观看。回到学校,大家不肯散去,在操场再度聚会。早有人搬来桌子,兴奋的萧子升跳上去,胳膊一挥,即兴诵之:
大成至圣,故尊孔子为万世师表。礼义仁至信,得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我湖南一师,盛在多贤良之师也。今日学子、来日先生,岂不分黑白乎?凭我潇湘,岂无良师益友?怎容张干祸害一师!故我等此举非为小我、实为忧国:任其倒行逆施,一师溃矣!潇湘伤矣!此胜,润之大功也!
大家拍手称快,众人欢呼请毛泽东讲话。毛泽东向同学们致意,以幽默的口吻道:
我们摸了老虎的屁股,它回头咬我们,也在情理之中。我们为什么敢摸老虎屁股?因为它屁股坐错了地方,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摸”了它一下,它非但不认错把挡路的屁股挪开,反而咬人,逼着我们赤手空拳也得打虎!没有同学们千只拳头一齐举起来,“老虎”真的吃定毛泽东哩!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千只铁拳对一只老虎,哪怕一只狮子,也不怕它!
在公众面前讲演,文人雅士们“拽文”是“游戏规则”,毛泽东的“大白话”让人耳目一新,听着爽快。博得阵阵掌声。萧子升凝视着同窗好友毛泽东暗暗称奇:他总是能推陈出新!乍听似不经意的大白话,其实何等犀利、何等幽默。他的举止言谈既显英雄气概,又饱含高深之韬略,非众生能及。
对毛泽东,他心里服气敬重。晚饭时,萧子升以汤代酒敬毛泽东:“润之,明儿礼拜天,我们去橘子洲击水如何?”毛泽东爽快答应:“好么!别忘了叫上司马龙珠。”
岳阳学子司马龙珠年龄虽小,人很耿直,又好水性,颇得毛泽东喜爱。熬过周末之夜,毛泽东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跑步锻炼,然后到井边打水冲凉洗澡,最后才一个个把睡在帐子里的同窗叫起来。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司马龙珠,一行人直奔橘子洲头。那橘子洲头果然好地方:
携衡山之精脉,含潇湘之灵气。投八百里之洞庭,得古郡之风采!潇洒亲衔橘子洲,多情力邀白云来。岳麓书香、爱晚亭雅,浩浩荡荡北行去,我行我素芙蓉开!
大家发一声喊,纷纷跳入水中。张昆弟立凫似浪里白条,蔡和森仰泳不逊混江龙,萧子升击浪如三太子,司马龙珠戏水堪英豪。毛泽东见水真是“胜似闲庭信步”,他侧泳似箭、仰泳如舟,潜泳与河鲤共舞,出水像鲤鱼跃龙门!萧子升长于涟水之畔,想不到在池塘洗澡的毛泽东竟有如此好水性。
游得累了,大家回到岸上,在树下绿荫坐地小憩。望着江面上冒着青烟的火轮和飞桨扁舟,清澈的江水让白鹭鱼鹰齐飞,还有隐蛙树蝉和鸣,毛泽东早沉醉在美妙的诗意中……司马龙珠探过头问:“师兄想什么哪?”
毛泽东“哦”一声说:“大自然多美呀!看:红壤披绿裳,绿裳有花衣。碧水蓝天任鸟飞,百舸争流湘江漪……”
“润之兄诗兴大发。”
“不是诗兴,是忧患!”“忧患?还忧什么患?省长不是答应撤张干了么?难道还怕他捣鬼变卦?”
毛泽东摸摸司马龙珠的头:“小弟!张干走了,那只是折其一‘小枝’而已。‘大树’不倒其祸仍在啊!”
能任其在一师这片净土“胡作非为”?
不能!
想到这里,毛泽东从床上一跃而起,去找好友蔡和森。蔡和森也正为此纠结,二人自然共鸣。毛泽东便道:
“张干不去,一师难宁。我们组织同学们罢课,迫使当局撤掉张干一师校长之职!”
“我同意!”蔡和森马上支持,“我们要当局必须答应我们三个条件:一、撤销收取学生杂费的决议。二、撤销对毛泽东的记过处分。三、撤销张干一师校长职务,改派进步、崇学之校长。”“好!”毛泽东点头赞成,“这‘三撤’提得好!是不是再加上一条:学生有结社活动自由?”
蔡和森对毛泽东道:“甚好!明天早饭后就在饭堂集合,宣布罢课,到省衙门示威请愿。我这就通知大家按此计划行动!”
司马龙珠明白了毛泽东所指何意,若有所思地点着头:“要拔掉旧制的‘大树’谈何容易……”
毛泽东也点点头:“当然不容易。历史上也曾有过多次欲推翻旧制的农民起义,可到头来是失败的失败,做了皇帝的还是袭承旧制,换汤不换药。”
“唉!”司马龙珠叹口气,“这是几千年的老规矩,没听说谁打下天下自己吃糠咽菜,让别人吃大鱼大肉的。”
“傻瓜皇帝也不那样啊!”萧子升感慨,“孙大炮放了几炮,有什么‘天下为公’,谁听他的?还不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封建的清朝被推翻了,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和孙大炮叫上板儿了。”
毛泽东道:“子升兄只看其一未看其二,‘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乱象正预示着新的革命的到来。”
“新的革命?”萧子升、司马龙珠都听着新鲜。
“李大钊、陈独秀的文章值得一读。像封闭的屋子打开了一扇窗,新鲜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真的?”
“真的,”蔡和森插话,“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真的?”司马龙珠惊得睁大眼睛。
毛泽东连连点头:“不但是真的,还要我们去做。”
萧子升听着,再次刮目相看同窗毛泽东。想不到毛泽东和蔡和森的胸怀如此之大,不但盯着张干、一师,还装着全中国啊!“润之,我也不聋不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乃民族之耻,我辈之辱!让关东、割青岛、失港澳,国家多处被蚕食,被染指,亦我辈之痛!但我辈一介书生,又怎奈何?”
毛泽东道:“祖国是四万万同胞的母亲,哪有母亲被宰割而不顾的道理?华夏子孙,无论男女老少、工农商学兵,人皆有责!我们的母亲之所以被宰割,是内患不绝,不堪对敌。”
“外忧内患!”张昆弟叹口气,“谁有可治之良方呢?”
“李大钊、陈独秀是忘我而寻‘良方’之人。”毛泽东站起来,左手掐腰,右手指着静静流淌的湘江:“人类社会像这江水,总会前进,没有什么力量阻挡得了。企图阻挡它的人,只能喂了鱼虾。而李、陈二人,革命之导师也!”
“这么说,今后我也得看看他们的文章了?”萧子升问毛泽东,又像是问自己。
“不光看还要思考,要研究。要下马看花,仔细赏花,才会有收获。”毛泽东说。萧子升听了心悦诚服,同堂上课,同室为寝,想不到毛泽东不但课内的学问首屈一指,课外的知识竟也如此渊博。像毛泽东这样的自少年起便立志改变中国的学子真是凤毛麟角。“学而优则仕”“千里做官为吃穿”是谁也绕不开的理,但“先天下之忧而忧”者在中国历史上也频频出现。看来毛泽东的胸怀绝不在古人之下。毛泽东忧天下立志于改变中国之现状……至于毛泽东心目中的中国未来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他佩服毛泽东的远大抱负,但自己无意雷同。萧子升向往的是杨昌济、徐特立等受人尊敬的学识和职业,无意政治家之路,但毛泽东的品质和精神像一股不可抗拒的磁力打动着他,吸引着他,使他不离毛泽东左右。
晚霞开始映红橘子洲头的上空,五彩斑斓的水上世界更加迷人。激扬文字的书生们怀着不舍的心情返回校园。快进校门的时候,萧子升突然扯扯毛泽东的胳膊,神秘地问:“暑假到了,我们两个的‘计划’该进行了吧?”
“计划?”毛泽东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萧子升不回答,做一个迈步走的提示,又伸手做个请的意思。毛泽东“哦”一声道:“没忘没忘!这个‘计划’一定有很大意义呢!”众人问什么计划,毛泽东、萧子升相视一笑:
“这个嘛,保密!”
正是:别出心裁考察去,
佳话风流道未来。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