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81年,上将萧克回乡,看着自家的土房:萧家三兄弟,只剩我一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梦
时间:
2024-2-7 18:21:10
标题:
1981年,上将萧克回乡,看着自家的土房:萧家三兄弟,只剩我一人
1981年,上将萧克回乡,看着自家的土房:萧家三兄弟,只剩我一人
2024-01-19 10:12
发布于:天津市
2008年10月24日,开国第一上将萧克在北京与世长辞。从老家嘉禾赶来了20多位亲属为之吊唁。
葬礼结束后,治丧人员为他们送上了返程的车票,可身为孙子辈的萧石英,代表家属断然拒绝了这并不特殊的待遇,萧石英说:“我们不能坏了将军一生的规矩,要让他走得安心”。
也许,很多人看到这会不屑地来上一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这么位上将亲戚,还愁这点车票钱?”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建国大业,为了民族尊严,为了守护和平与正义,萧克失去了所有至亲,建国后甚至不肯让自己的家属享受一丝优待。
萧克
1981年12月,阔别家乡54年的萧克第一次重回故土,他在村口感慨:“我是回家,不是来视察,是一个人民的儿子回故乡。可当这位人民的儿子,徐步来到曾经一家人住过的老房子时,一句话浓缩了他内心全部的辛酸:“家里三兄弟,只剩我一人了”。
的确,当年,27岁的萧克叱咤战场之上,他的四位至亲,或死于地主恶霸的屠刀之下,或死于革命战场之上,而萧克的幸存同样历经磨难。
那一次的归乡,他在后来还写了一首《还乡吟诗》以作纪念:
离家半年经百战,至今耄耋始还乡。全村老小倾家出走,季子归来无锦裳。
在旁人看来,这是衣锦还乡后的感慨,可对于萧克上将而言,短短几十字道尽了自己对家人的怀念与惋惜。
在他心中,“只剩我一人了”,如此无奈是多少功勋与荣耀都弥补不了的遗憾,可就算人生与时代如此残酷,萧克上将也还是用这一生戎马证明了自己,告慰了家人,震撼了中华。
弃文从武的书生,主席眼中“揭竿而起”的英雄
萧克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小街田村,家有几亩薄田,父亲曾是前清秀才,虽然生活不富裕,但精神上确是相当富裕。
嘉禾县小街田村
家中虽无钱财,却也是历代皆有的读书人,称之为书香之家也不为过。在这样一个家庭成长的萧克,自小耳濡目染之下天生的对读书有好感。
从小他就与书籍为伴,熟读各类书籍,也喜欢进行文学创作。红军时期,一有时间便手不释卷,还经常写一些白话诗、小故事等发表在根据地的报刊上。
在1996年,记者采访萧克时不免感叹他是学识渊博,颇有儒雅风采的千军之帅。
从小萧克家中并不富裕,他还有两个哥哥,大哥萧克昌、二哥萧克允,家中几亩薄田裹腹已是勉强,但萧克父母仍坚持送他读书。他也从书中读到不少忠义之言,从小就有一颗热烈的爱国爱民之心,立志报效国家。
通过拜读孙中山的书籍,他深受触动,尤其崇拜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
萧克
在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国民政府软弱无能的社会背景下,萧克更加迫切渴望能参与到救国救民当中。然而他只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能力有限,于是他便想到了投笔从戎,希望以此实现自己的抱负。
因此萧克便决定去往广州加入国民革命军,一展宏图。
1926年1月,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萧克拿着借来的七块大洋,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厚厚的雪地中,徒步行走九天;千辛万苦到达韶关他再搭乘火车前往广州。
但可惜的是,尽管他努力赶路,仍是错过了黄埔军校的报名期限,最后他只好选择了一条备选项,那就是先加入蒋介石的宪兵第65辅助团,由此便开始了他的军队生涯。
1927年,萧克加入了叶挺部队,先后担任了排级教官、连长等职。在部队期间,他热衷于阅读《周报》,仔细研究了上面刊载的《共产党主义的abc》和《共产党前景》等文章,感触颇深。
道路千万条,总有一条是属于你自己的道。在军营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在《周报》上对《共产主义》的深入了解,萧克逐渐确定了自己的终身信仰。
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中国人走出自己的道路,只有共产党才可以带领中国人站起来,不受欺辱、有尊严地活着。因此,他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为此奋斗终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萧克也是起义军的一员。据他回忆说:“原计划三点起义,但不到两点就打起来了,一听枪响骂我们就赶快跑出去打,到了第二天早晨仗就打完了”。
南昌起义后,萧克就跑回老家暂避风头。没多久,在家闲不住的萧克就从家中走出来,想要去寻找朱德部队。
不过当时时局混乱,他无法找到朱德部。
但他并非全无收获,途中,他与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支农民梭镖队,带着他们仅有的大刀和长矛等武器,打土豪,为百姓分田地。
1928年三月下旬,萧克正带领着部队前往资兴龙溪东,正巧遇上了毛泽东带领的红军主力部队,双方颇为欣喜
及至1944年,萧克来到延安,毛泽东仍对当年的龙溪洞会面印象深刻。
他对萧克问道:“你们那时有多少人、多少枪、多少梭镖?”
毛泽东在延安
萧克逐一回答。毛泽东听后非常激动,大手向前挥并大声说道:“揭竿而起”!极力称赞萧克的英雄做法和英勇胆识。
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天开始,萧克就做好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准备。在战斗中他有勇有谋,身先士卒,是我国革命战斗中的一员猛将。
红军岁月的“常胜将军”,英雄只拿战绩说话
革命的道路坎坷曲折、充满危险,但萧克从未有一刻想过放弃,他凭借着自己的无双智勇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战场上,他曾多次巧用计策狠狠地打击敌人,保全我军实力,并赢得战争的胜利。
1934年,在我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反击战中,萧克妙置假信号,引来敌机误炸敌军,打了一场漂亮的突围战。
萧克
1月14日,中央军委直接给第十七师发电令,要求他们配合中央红军作战。当时萧克正是第十七师的师长,由他带领着部队渡过袁水,配合第十六师破坏南浔(南昌至九江)的铁路。
行动前,萧克习惯性地对作战区域的地形地貌进行完整的、详细的了解,谋定而后动。1月24日,他开始从安福花车地区向北出发,按照他原先计划,他们是打算渡过袁水后,到奉新黄沙地区与第十六区汇合。
当时第十七师已是非常疲劳,正在宜丰与修水间的黄沙地区做短暂休整。谁知朱耀华率领两个旅、一个师追击至此,将他们包围起来,而且还派出了空军狂轰乱炸,形势十分危急,一不小心将会全军覆没。
敌方陆军部队固然可怕,但空中威胁更甚。在国民党军的空中轰炸中,我军难有还手之力。在敌机的精准轰炸下,萧克不免有些疑惑,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如此精确?
国民党飞机
思及此,他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原来国民党军是用白布设置“安全区域”,白布范围内,空军便不受攻击。
于是,萧克组织部队布置“白布信号区”,果然敌机直接飞过第十七师的区域,向国民党军疯狂轰炸。萧克趁此时机,带领部队发起突围猛攻,最终不仅跳出敌人包围圈,而且还伤了国民党一名旅长,共歼敌一千多人。
萧克谋略之过人令人敬佩,他不仅一次以敌人之“矛”攻敌人之“盾”,令敌人损失惨重。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的突围战中,他再次借用敌人的“战机”攻击敌军,让他们得以顺利突围,最后一举拿下西延县城,以更小的代价完成预定目标。
1934年7月23日,红军决定撤离湘赣苏区,转向向新化与溆浦两县发展。但是当时国民党军围追堵截极为紧密,红军突围难度加深。
8月7日下午,任弼时根据上级指示,任命萧克为西征军团—红六军军团长兼任第十七师师长,带领着部队实施突围行动。
萧克(左二)
原本红六军顺利突破国民党军四道防线,来至湖南桂东县寨前圩已令国民党颇为恼怒,国民党湘桂两省军政大员何键直接下令:“天上地下一起追”。这下子,红军的突围更加艰难,萧克肩上的担子也愈发得重。
萧克与军团领导商议,快速抢渡湘江,向预定目的地进发。然而国民党军通过红军的行动路线以推测出他们的意图,在湘江布下天罗地网等待他们进入。
万幸萧克并没有被到达湘江前的顺利冲昏头脑,在紧要关头他显得更加稳重仔细。通过侦察,他认为渡江已是不可能,强行渡江,在四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中,无异于羊入虎口。
于是他决定绕道而行,从阳明山区到白果市,再绕过国民党军第十五师侧翼,继续南下至嘉禾县城以西地区,彻底摆脱国民党军的包围。
然而,战场上并无万无一失的计策,萧克即使不渡江,国民党军仍然对他穷追猛打。国民党军在地面上的围剿失利后,转而使用空军对我军进行疯狂轰炸。在敌机的紧密追踪下,我军行动困难,伤亡惨重。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萧克想出了“偷天换日”之计,让敌机“帮助”我军轰炸国民党军队。一方面我军得以保存,躲开敌机轰炸,另一方面造成敌军的损失和混乱,为我军的突围拖延时间。
因为当时正值夏日炎炎,我军为了遮挡热情的太阳,每人头上都带着一顶草帽,这也成为了一个标志。所以萧克命令所有人脱下草帽,将其丢在路旁,继续赶路。当时的战士们虽然不能理解师长此举用意何在,但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于是道路两旁就放了不少草帽。
当时国民党军追击到此处,正感到热得不行时,看到路旁的草帽,纷纷捡起来戴上,殊不知这一时的凉快带来的是致命的打击。国民党空军掠过这支队伍上空时,看到戴草帽的队伍自然以为是红军,因此在他们的轰炸之下,国民党军损失惨重。
萧克作战向来有勇有谋,善于把握战机,及时作出最有利的作战计划。在1935年时,他就出其不意地打掉了国民党军第五十八师直属队和前卫团。
他以快速作战方式,趁敌不备歼灭了陈耀汉的师部和另一个旅部后,又很快围住了驻宣恩县城的国民党军徐源泉部,并围剿了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张振汉部队。
原来是4月12日时,萧克得到消息,湖南省桑植县陈家河东面进驻着两三个团的国民党军。于是他便带领队伍歼灭了这股国民党军,之后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此地还有陈耀汉的第五十八师和另一个旅部。
他与贺龙、任弼时等商议后决定快速出兵,在国民党军尚未反应过来时,将他们歼灭。萧克带着两个团的兵就出发了,他们翻山越岭连续跑了四十多公里,在距桃子溪四公里之地发现敌人踪迹。
贺龙
他对指导员说:“敌人刚到这里,而我们是从40公里外的地方跑来的,敌人肯定想不到我们会来得这么快,现在马上开打的话,正是“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的最好时机”。
萧克准确地把握了千变万化的战场上的有利时机,敌人果然在他的攻击下溃不成军,最终不敌被全歼。
1935年6月,他包围徐源泉后,又打出了一场“围点打援”的精彩战役,甚至还俘虏了国民党军的一位中将。当时红二军、红六军正严密监听国民党动态,在截获张振汉增援宣恩的电报时,立马制定针对性的“围点打援”战略,将国民党军分隔成三部分,逐一消灭。
6月13日,张振汉落入萧克带领的红军包围圈,困守一天。即使他全力拼受,然大势已去,第二天全军覆灭,他也被红军生俘。
萧克是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更是一名天生的军事将领。多年来,他凭借着自己聪明灵活的头脑以及不怕死的冲锋精神,为我军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智计下,我军多次在减少伤亡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胜利。
萧克(左)
他更是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从无怨言,无论身处何地也总是做出漂亮的成绩。
被欺凌不忘青云之志,岁月自会还英雄以公道
1958年时,因当时情况复杂,萧克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被迫接受了错误的指责与批判;同时,他的国防部、训练总职务也被撤销。
直至1959年9月,他才被撤销指控正式任命工作职务。不过他并非官复原职,而是进入农垦部当副部长,负责农垦系统的发展与建设。
萧克是一名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真正的革命战士,有着钢铁一般的革命意识,也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被撤销职务时,面对贺龙、王震等老领导、老战友的看望时,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永远不会消极”。
当Wang震给他提出建议:“黑龙江垦区准备建一个水库,正缺人手,我给省委书记欧阳钦打个电话,你去那里工作怎么样?”萧克毫不犹豫答应道:“行,干什么都行”。
1959年9月,正在黑龙江垦区工作的萧克接到了中央的通知,要他去农垦部当副部长,他二话不说走马上任。
在农垦部,他亲力亲为,主动去学习拖拉机驾驶技术,以便做好农机工作的安排。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他坚决反对浮夸和冒进的工作作风,坚持稳中有升,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和发展变化。
当时他来到海南垦区,农垦部下达指令,要求在只有600多万亩耕地的海南岛开荒种出600万亩橡胶。为此,海南垦区农垦部特意开会讨论此事是否可行,以及如何达成。
会后,萧克找到特意找到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专门研究橡胶树栽培和管理的农艺师,问她:“会上你为什么不发言呢?”
女科长思虑片刻,为难地说道:“这个计划不可能实现”。
同时,她还详细地与萧克介绍种植橡胶树的情况,她说:“橡胶的生长周期很长,在海南岛一般情况下往往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割胶标准,而且栽培技术要求极高,别说开荒种植600亩橡胶树,就连100亩的种植都难以达到。因为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多可供种植的,土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没有准备那么多可供使用的经过芽接的胶苗”。
听了专业人士的话,萧克又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确实如此。
于是他针对橡胶种植进行重新规划,将原本的“600”亩改为“两五一六”,即消灭荒地50万亩,补植50万亩,定植60万亩。在萧克的科学指导下,海南岛的橡胶生产和发展呈现良性上涨趋势。
萧克在农垦部的工作可谓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不断的寻找出农垦工作中的错误、不断的改正,在他的领导下,农垦部发展越来越好。
他平时还很喜欢到各地农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很多国营农场都存在着一个致命性的问题,那就是在做重大决策时,无章可循。而且,很多人的规矩意识浅薄,工作人员大都是以主观随意性为主,这给农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长此以往,农垦系统将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萧克想着,必须将农场现有的弊端去除,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让农场有序推进工作。他排除万难,花了几年的时间,排除万难,制定并实施了《国营农场工作条例》。
同时,他还针对农场管理体系混乱,人员、机器、耕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专门制定了《国营农场领导管理体制的规定》。
《条例》和《规定》的执行,大大改善了农场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垦事业的稳步发展。在萧克等人的努力下,1965年,我国农垦企业一反之前的亏损状态,盈利额高达1.5亿多元。
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即使身处低谷,即使遭到不公待遇,萧克也从未让自己身上的军装褪色,始终对得起他当年入党时的宣言,对得起国家和人民。
不论身处何地,他从不自怨自艾,反而以更加拼搏的精神,在所领导的领域内做出一番事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结语
作家罗聪明曾为萧克上将写了一本《红军将领萧克》,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游侠记,书中的萧克上将是位立体且有温度的才情将军,他的一生都好似活在了英雄梦中。
从懵懵懂懂的书生到被迫走向战场为自己与百姓的命运做抗争,萧克上将的一生可谓“值得”二字。可想要真的走近这位英雄,我们还是应该从他的乐观与笑容背后,看看那老家残败不堪的老房子,感受英雄内心最柔软的牵挂与苦楚。
当年,萧克上将带着十几位壮汉从遂川县横石村出发参军入伍,可就在他们走后,村子里曾为红军送过情报、捐过粮食的人大都遭到清算。如此血流成河才是不为人知的萧克上将心中永远的怀念、伤怀,也是他一生砥砺前行、从不懈怠的鞭策!
“家里三兄弟,只剩我一人了”,实际上,无数萧克上将接触过的乡亲父老都死在了战火之中,萧克将军代他们看到了新的中国与未来,如此才能告慰亡魂!
一生戎马终不悔,唯有萧克真英雄!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