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与亚明、钱松嵒、徐天敏等合影于南京(约1960年)
1961年至1963年间,傅抱石在鲁迅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作学术报告时,对自己多年的山水创作实践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提出了“游、悟、记、写”的写生绘画创作理念。傅抱石认为,中国画的创作不能脱离时代的要求和民族精神的表达,在现代社会中国画的创作必须要高度重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优秀的传统绘画经验、现代的相关科学发现、科学研究与中国画创作相结合,注重“游、悟、记、写”纪游写生创作方法的运用,才能使中国画走出一条民族自新和变革的新道路。1961年傅抱石在天池写生
1961年傅抱石在长白山写生
所谓“游”,即是游历、观览,将合于兴味的真实客观景物纳入自己的视野。傅抱石认为山水画的创作一定要用感情作画,山水画的写生一定要师法自然、宇宙,要在真山真水中提炼山水画的创作构思、题材和笔墨技法,合于兴味,才能在绘画中真正做到情景交融,这样才能有好的山水画作品的出现。因而画家每到一地,先不要急着动笔创作,而是要不断游览、观察、分析眼前的山川景物,不断观察、深入了解此地的山川情貌特点,注意阴晴朝暮、春夏秋冬、雨雾云烟中的山川景物的特点,把握眼中这片山水的精神与灵魂,从而得此到这一地区山水之景、韵、情、态、形、姿,然后进行构思创作,才能灵机在手,为绘画创作打下见识的基础。画家要投入火热的激情,不断与生活打成一片,作画时有热情、激情,通过在游览、观察中捕捉到的山川意象,善于联想,这样绘画的审美意象和精神情思自然就呼之欲出了。傅抱石《娥眉纪游》(1960年)
傅抱石《呵!长白山》(1961年)
所谓“记”,就是搜集素材,是中国画家对于自己观察到的山川景物进行必要的记录,是一个搜集、捕捉、整理、提炼客观素材的过程,也是写生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他认为这一工作必不可少,由于各地山川面貌不同,只有对各种山峰、林木、建筑进行观察、记录,才能形成胸中丘壑,写生创作才不是画家的主观臆造。同时,由于各地山峦的四季变化有不同的特色,阴晴雨雾中的气候特点也不相同,甚至非常微妙,这些印象在画家的大脑中转眼即失,不可能凭记忆记住,因而一定要通过简要的记录记下来,作为山水画的创作素材以备创作时使用,作为创作时的参考和凭证。在游览、观察客观外在的山川时,一定要注意外在景物的空间变化。对于山水空间的表现,必须做出大量的研究、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领会山水画创作的精神和要领。傅抱石认为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一直都是写生绘画创作的重点和核心,中国画家进行写生创作必须要注意山川物象空间的表现,山水画要有时代的气息,必定要深入体会山川的精神风貌,得其形、神,目观心记,心藏千山万水,才能言之有物,在绘画创作中才能凸显出新意。搜集、捕捉、整理、提炼客观素材的过程必不可少,这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必要前提和精心地准备,甚至决定一件作品的生死。傅抱石 浙江写生·新安江上
傅抱石《布拉格宫》(1957年)
所谓“写”,是指绘画创作中表情达意、塑造形象时的用笔和意境的充分结合,既要注意在真实的山川物象中所确立出来的艺术意象、理想的审美意象的表现,也要充分注意画家主观情志以及笔墨所具有的特有的、独立审美境界的表现,做到意、笔统一,笔意相发,这样才算是进入高度的创作状态,也是写生创作的关键的最后一步。傅抱石认为中国画写生创作既要有新意,又要有妙笔,将画家的感受、激情、对生活的投入充分表现出来,写生创作中自然就有新笔意的出现。傅抱石所用文房用具若干
“笔墨当随时代”、“思想变了,笔墨不得不变”,正是基于此,傅抱石的“游、悟、记、写”写生创作理论才具有理论创新的价值与意义。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