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unsplash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马扬
编辑 | 李冬梅
“孩子才2岁,不会说话很正常,只是说话晚而已,肯定不是孤独症!”“我的孩子每天说个不停,怎么可能是孤独症?!”
“宝贝这么爱笑,很活泼开朗,为什么会是孤独症呢?!”
作为一名发育行为儿科医生,门诊中很多家长听到孩子孤独症的诊断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无法接受。他们有的伤心难过,有的慌张忙乱,难以理解孤独症为何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我们来具体聊聊,家长如何在家尽早识别孤独症的预警信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很多人以为,孤独症的表现就是不爱说话。其实,孤独症表现千差万别、功能高低各异,从不爱或不会说话的“社恐”到滔滔不绝的“社牛”,从不与他人对视到一直盯着人看,从不会指认图片到能背诵整本书等等,都有可能。
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典型的孤独症完全没有社交动机,有些高功能孤独症有社交意愿但社会交往方式方法不得当,比如声调、表情不恰当,对他人想法及感受无法理解或理解不恰当,无法看懂他人的面部表情、读懂玩笑话或潜台词,无法与他人良性互动等。社会交往障碍会对孩子造成社会功能损害,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此外,由于社交动机缺乏、不足或不恰当,会伴随语言和交流性语言问题,如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倒退、语言运用能力不足等。孤独症的表现是随着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所不同。针对1岁以内的小宝贝,很多机构和学者总结出来一些筛查预警征象,具体如下:
1.极端的气质与行为,一种是特别容易哭闹、特别难安抚;另一种是过于安静,完全不需要家长的陪伴。
2.眼神接触差,尤其是与妈妈或其他带养人没有眼神接触、对视或者时间偏短。
3.对声音反应差,特别是对叫自己名字时毫无反应,不看妈妈或其他带养人。
4.不爱玩互动游戏,如不爱跟妈妈玩“躲猫猫”、“大眼瞪小眼”等游戏。
5.注视物体的兴趣强于注视人的兴趣,如不喜欢看妈妈的脸,更喜欢看自己的手或眼前的物品。
6.对需求和分享时的手指指示延迟或缺乏,如9—10月龄以后婴儿会用手指指引家长看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表示需要,或者用手指指出家长说出的简单常见物品;一直没有用食指指物品的动作。
7.反复的咿呀发声少,前语言期如2—3月龄元音如“a、o、ao”,6月龄后辅音+元音如“ma、da、ba、dai”等发音少。
8.快乐情绪的分享和互动性表达的缺乏,如很高兴时不会主动看妈妈/带养人,或冲妈妈/带养人笑等。
1岁以上3岁以下,语言发育迟缓尤其要重视孩子刚确诊孤独症时,很多家长都容易慌乱,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这里梳理了四条应对思路,希望能帮助家长告别慌乱,科学应对。这些应对思路并不是具体的干预方法,具体的干预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1.要了解孩子的脑发育水平,学会看发育评估报告,知道孩子除了社交、语言等问题外,是否还伴有其他功能区域发育迟缓。就诊时,医生会通过问诊查体、各类筛查量表、诊断性量表等进行评估及沟通,需要认真倾听,做到心中有数。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