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解密:1949川西决战,国民党军6个兵团50万人,为啥几天功夫就“灰飞烟灭”?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4-26 05:38:18     标题: 解密:1949川西决战,国民党军6个兵团50万人,为啥几天功夫就“灰飞烟灭”?

解密:1949川西决战,国民党军6个兵团50万人,为啥几天功夫就“灰飞烟灭”?                     

2024-04-25 07:00                                                    

发布于:四川省                                    

张口笑/文

一九四九年,国共得那场“川西大决战”,国民党军集中6个兵团共计50万人,为什么会在几天内,就“灰飞烟灭”了?本文来为你揭开这个谜团!
一九四九 年一 月,淮海战役结束,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被人民解放军消灭大半; 同年四 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攻占南京、上海等南方大城市,国民政府被迫迁至广州。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直逼“珠三角”地区,国民政府不得不再迁往四川重庆。

在国民党两迁国民政府的前提下,蒋介石对占据做了分析,他判断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将从北线沿川陕进入四川,因而将胡宗南部两个装备精良的兵团部署在川陕一带,力图将解放军阻挡在秦岭、大巴山以外; 这导致了驻扎南线的国民党军队则相对薄弱的战略错误。

针对国民党军的部署,中共的“谍报”机构,产生了极大作用。中共中央获得了国民党内部传递出的情报信息和战略意图,随即,通过“秘密战线”,获取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参谋长的刘宗宽提供的“绝密情报”,刘宗宽将国民党驻扎西南的部队的各项情况,包括战斗序列、人员配备、军队素质、训练程度、武器装配、战斗能力以及指挥官的特征和军队布防等绝密情报,及时传递给了共产党。可以说,国民党这场所谓的“川西决战”的计划,对中共中央而言,在战前已经不再是秘密。

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

为迷惑蒋介石,中共中央决定采取北线佯攻的策略,以牵制胡宗南部主力部队; 而于南线则采取“运动战”快速推进的方式,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
一九四九年年 十一 月一1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南北两线进军西南,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从南线分兵攻入川、黔两省,随即,迅速攻破宋希濂部的“川东防线”,击溃罗广文的第 15 兵团的增援部队,将国民政府所部署的“大西南防线”撕开一道裂口,打破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为了阻止中共军队的进攻,蒋介石指定了固守川西的计划。这就是所谓的“川西大决战”。
为了实施“川西大决战”计划,十一 月三十 日,蒋介石飞抵成都。然而,蒋介石最当心的是川军部队能否为自己效力。蒋介石对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化等川军将领不放心,此前,毛人凤的情报也反应川军有投共的危险。但蒋介石权衡之后,认为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化等川军将领毕竟于共产党打过仗,他们也一定担心共产党容不下他们。因此,蒋介石决定。争取川军将领,利用他们为自己卖命。
因而蒋介石一面部署加大对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化等川军将领的防范应变,又不想把他们逼得太急,劝说其为自己卖命。于是,蒋介石做出一副信任川军的态度,提出要刘文辉、邓锡侯与胡宗南合署办公,联合成立总指挥部,三人一起指挥作战,实则是监控刘文辉和邓锡侯,让他们脱离自己的部队。 接着,蒋介石又以战争期间的安全为由,要求将刘、邓、潘的家属直接送往台湾安置,以此控制刘、邓、潘行动。
这一招的确狠毒,刘、邓、潘一旦应付不好,蒋介石随时都可能对三人下毒手。三位川军将领,只能表面应予,麻痹蒋介石。同时,刘文辉向解放军发报告知情况,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均认为刘、邓、潘起义可以付诸行动了。
蒋介石也发现三位川军将领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实际行动,断定刘文辉等人必反。于是,蒋介石做了三个决定:一是命令经将嫡系胡宗南部撤退至川西,企图建立西昌“陆上基地”;二是坐镇成都,试图稳定军心。三是部署解决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
十二 月七7 日上午,蒋介石让侍从室约刘文辉、邓锡侯于午后 4 时前往北校场谈话,协商战事,企图在北校场解决三人。但此时已高度警惕的刘、邓互通信息后,立即判断出蒋介石要动手了,此去必凶多吉少。于是,二人立即化装着便衣,从成都前往邓锡侯部所控制的彭县,并让人立即通知正在四川灌县的潘文华前往彭县共谋大事。

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位将军

十二月九 日,刘文辉、邓锡侯及其所属各主要将领先后到达彭县。同日,卢汉从云南起义。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人经过反复商议,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立即率第二十四军、第九十五军和二三五师共5万人,由刘、邓、潘发布通电宣布起义,其师长以上人员也在彭县发出拥护起义通电。次日,起义通电通过中共设在雅安的电台发给中共中央。
彭县起义,使蒋介石企图建立‘陆上基地”的计划基本上落空。刘、邓、潘起义彻底改变了川西战役的局势,蒋介石本人被迫仓皇逃离成都,其部署的大会战计划也顿时瓦解。
蒋介石对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的起义,心有不甘。临行前决定剿灭彭县的起义部队。当时的情况是:刘、邓、潘等人所在的彭县,则处在被国民政府军队东南北三面包围之中。胡宗南部第 5 兵团驻新津,第 18 兵团驻双流、成都,宋希濂部第 20 兵团驻郫县,孙震部第16 兵团驻广汉、什邡,罗广文部第 15 兵团驻温江、新都。从表面上看,刘邓潘起义部队基本上处于被包围状态。
然而,蒋介石没有预料到的是,蒋介石一离开成都,盘踞在成都平原的国民政府军队立即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状态,各兵团高层各有各的盘算,难以形成合力。同时,中共方面,在西康策动了西昌的国民党部队起义,有效第以策应了彭县的刘、邓、潘部。十二 月十二 日,第 24 军驻川康各地部队宣布起义,并宣布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此时解放军也从川北、川东、川南三个方向快速逼近成都,胡宗南主力部队已经来不及逃往西昌,即被解放军包围于川西平原。在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川西的国民党军政大员皆人心浮动,斗志薄弱。刘、邓、潘等人抓住时机,通过各种渠道和资源,积极策动成都附近国民党军队各高级将领,原本人心惶惶的各军事将领受其影响而纷纷动摇。

胡宗南

十二月十三3 日,又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蒋介石指示胡宗南下达第 20 兵团司令陈克非执行消灭邓锡侯部的任务; 同时又命令第 15 兵团司令罗广文指挥的第 15、20两个兵团向刘、邓、潘驻成都、彭县、灌县的部队发起进攻。但是,第 20 兵团司令陈克非、第 15 兵团司令罗广文并不买账,均未执行胡宗南的命令,使蒋介石围剿刘邓潘部的命令成为一纸空文。
第二件大事是:二野第三兵团10军28师对固守在竹园铺之胡宗南部第27军31师91团(号称“天下第一团”)实施围歼,全歼敌团长以下1500余人,为实现“把胡宗南包围于成都地区,截断敌人最后一条逃路”的战略目标打响了第一枪,为解放四川、征战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蒋介石气急败坏,开始当心其嫡系部队被解放军歼灭。遂下令西南军政公署代理长官胡宗南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假意夯实“川西决战”计划,实则帮助嫡系部队脱逃。会上,胡宗南按照蒋介石的意图,要非蒋嫡系的罗广文第15兵团、陈克非第20兵团,乘虚进攻解放军战略的重庆,企图吸引二野主力回援以缓解压力。另以其他四个兵团置于成都地区,声称要首先击破从川北而来的解放军一野第18兵团。其实是想趁机逃亡西昌。
各兵团司令也不是傻子,看穿了胡宗南用杂牌做炮灰掩护嫡系跑路的伎俩。然而就在川西决战军事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十二月二十三日,胡宗南匆匆将军事指挥权交给第5兵团司令李文代署,他自己带上随从。竟然坐着飞机跑了!他的借口是要去西昌预做准备,其实飞机目的地是海南三亚。
由于主帅胡宗南的临阵脱逃,各兵团司令及川军不听“代理长官”李文的指挥,几十万国军登时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此时,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下,“以战促和”开始显示威力。中共中央的“秘密战线”又活跃起来,中共地下工作者们纷纷进入各国民党部队,劝说其起义,中共高层也给一些国军将领写“亲笔信”,规劝其“认清形势,尽快站到人民这边来。”。于是,国民党军各部开始了“争先恐后”的“起义浪潮”。
最先在四川金堂宣布起义的是第16兵团副司令董宋衍,迫使兵团司令孙元良扔下部队坐飞机逃跑了,这也是四川境内国军土崩瓦解的开始。
就在胡宗南逃跑的第二天,摆明了被他当炮灰使用的第15兵团、第20兵团在四川郫县宣布起义;
两天后的十二月二十五日,胡宗南部参谋长裴昌会率第7兵团在四川德阳起义,
十二月二十七日,驻成都的第18兵团司令官李振也派代表与解放军接洽起义。
几乎是一夜之间,国军六个兵团当中有五个都放下了武器。唯一试图夺路而逃的是以胡宗南第1军为基干组成的第5兵团,司令官李文率部向西逃窜,终被二野第12军拦截包围。至十二月二十八日,走投无路的李文无奈被迫命令部队放下武器投降。

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

胡宗南离开成都仅仅五天时间,他指挥下的30万人马几乎全部灰飞烟灭,创造了一个”天下奇迹”。这波操作的后果不仅让胡宗南自己目瞪口呆,远在台北的蒋介石也气得喘不过气来。“西北王”胡宗南的军事老本至此不复存在。由于国民党大部起义投诚,解放军以极小的伤亡取得川西会战的胜利,解放了西南地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