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延安时期的毛主席和我们印象中那个身材已经有些发福的慈祥老人是完全不同的,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吃不饱饭是经常的事。
毛主席也不例外,看那个时候的照片就能够知道他已经瘦的皮包骨了,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一直秉持着节俭的优良传统。
不过毛主席的真实生活绝对不像外界传言的那么夸张,起码建国后的主席在生活条件上是要比延安时期好的,曾担任他老人家国际问题秘书的林克就澄清过这一点。
当了老师的老师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也大大小小经历过几次保卫人民与国家主权安全的战争,但总的来讲,经济发展和外交才是当时中央领导工作的主旋律。
毛主席很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并且对于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变化迅速做出了判断,他认为自己必须要比以前更加重视外交,重视同各个国家的交往与周旋,而英语作为当时世界上甚至现在也是最强势的语言,如果一窍不通就会对外交能力和外交知识的学习造成阻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决定先设立一个国际问题秘书岗位,负责替自己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判断当时的国际新闻以及各方资讯。
这个决定比较突然,且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要找一个有经验,头脑清晰的人来担任,鉴于以上种种情况,组织最终便将目标锁定到了林克身上。
林克1925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是燕京大学国际经济系的高材生,在他大二那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秘密从事地下工作,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既是记者也是翻译。
如此人才的确能担当大任,他不仅工作内容就是国际形势相关,懂得判断国际形势,而且还掌握了相当多国际经济相关的知识,再加上以前还经历过地下工作的考验,无论从信仰坚定程度还是工作能力上说都属于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林克被选中的时候他才29岁,当时毛主席知道要让林克来担任自己的国际问题秘书,以后非常高兴,因为他不仅能够在国际问题方面有帮助,还能顺便教教自己英语。
其实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甚至更早时就学过英语。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对林克说,主席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毛主席却非常谦虚,把自己当做一个完全重新开始的新生。
林克回忆刚见面的时候自己非常拘谨,还是毛主席率先打开话匣子,并且极为平易近人,还用一种学生问老师的语气,来恳请林克教自己英语。
林克自然不会推脱,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荣幸。以前像林克这样有理想,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一直都是奉毛主席为老师的,今天自己居然能够有机会教自己的老师学些知识。
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机会,而且也算是回馈主席的师恩了。
以学习为乐的毛主席毛主席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脑子里虽然已经有了大概的工作图景,可是落到实处后还是会让人心力交瘁,有时候累的吃不上饭,忙的没时间休息也是经常的。
即便如此,毛主席还是能够每天抽出至少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学习英语,而且据林克在采访中的讲述,毛主席有时候可以挤出七八个小时来学英语,完全沉浸其中而不闻窗外事。
现在距离主席的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了,所以我们很难理解毛主席是如何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伟大领袖的。
但从林克的讲述中,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毛主席是以学习为乐趣的,哪怕学习不会给他带来什么积极的回报,他也仍然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不知疲倦的去探索。
如果说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去阅读国外著作,那主席学习物理以及生物还有农业知识,就是纯粹的出于乐趣了。
林克说到毛主席曾读过赫胥黎的《天演论》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还有威廉斯的农业著作《土壤学》,摩尔根的《遗传学》等。
主席的学习不光全靠刻苦,还靠他的学习态度,像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因为怕说错,怕被笑,就会失去表达自己和跟其他人交流的欲望,但毛主席却从来不会有这种情况。
他的湖南口音很重,这也是他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阻碍,night和light在他的嘴里是分不清的,但他永远愿意开口讲英语,也愿意被人纠正。
除此以外,在钱三强先生这样的物理学大师面前,毛泽东也不会因为自己懂得少而不敢去交流,反而勇敢的表达了自己对基本粒子的见解。
他从容的说道:“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
当然这也不是主席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他在坂田昌一的文章《基本粒子的新概念》中学来的。
毛主席的这一思考和表达,还在1977年的世界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格拉肖引用。
他还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假设粒子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统一的已故哲学家——毛泽东,虽然他是个门外汉,但却和相当多的物理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也学到了实事求是林克和主席一共相处了整整12年,在主席去世后,他决定把这12年的事情挑出有价值的来结合日记与笔记汇编成出版物,供后来的学者研究,且澄清一些谣言。
比如说有人曾经写到在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最多保持了20天不吃一粒米的惊人记录,只能长期吃野菜树皮充饥,哪怕没有林克的澄清,光凭生理生物常识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其实是外人的杜撰。
林克之所以要澄清这些,就是因为他从主席那里学到了对他而言极为重要的一个道理,那就是实事求是。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些事情的评价往往会非常一厢情愿,我们会觉得主席这样的伟人肯定生活异常艰苦,哪怕物质条件充沛,他也会勤俭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能少吃饭就少吃饭,能吃的便宜就吃的便宜,衣服要打补丁,到没地方能打为止,可这样的宣传没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对于别有用心的人,反而会落人口实,我们只需要将事实的真相呈现出来,就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了,更何况当时的中央非常重视毛主席的生活状况。
因为晚年的主席身体健康,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再让他忍饥挨饿,甚至饿出浮肿病,无异于是在渎职是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
为此,林克还向当时给毛泽东做过保健的医生和护士长打过电话,他们说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根本没有得浮肿病。
如果真得了病,他们是要被中央问责的,不过长期没有吃过肉的确是真的,但他们仍然在有限的条件下保障了主席的营养供给,吃的不一定美味,不一定高端,但绝对能够让主席吃的健康。
而外界传言的主席穿衣服打了很多补丁,更是一种非常经验主义的推理,因为在博物馆中展出过毛泽东的一件睡衣,那件睡衣他穿了差不多20年,上面的补丁打了几十个,看到这个的人们就会认为毛泽东的所有衣服都是打满了补丁的。
毛主席的确对于吃穿没什么讲究,能吃饱就行,甚至能维持生存就行,穿衣服也是如此,可不要忘了毛主席非常的讲礼貌也非常的友善,面对外宾如果穿的邋遢或者破烂,其实也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形象的不负责任。
当初毛主席访问苏联时就曾经要求对方将死于烹饪而成的菜换成活鱼,一样为了维护我们的尊严,私下里毛主席别说死鱼了,发臭的鱼没准都吃得下,可在这种宴会上就不一样了。
至于毛主席穿着带动的袜子见外宾,还怕尴尬而缩着脚更是无稽之谈,这样的宣传非常庸俗和不真实,也不符合毛主席一贯尊重外宾,尊重各民主党派人士的习惯。
还有什么毛泽东的毛巾,有十几个洞一捅就破,然后还用来盖在身上之类的说法也都是外人凭借想象杜撰出来的,毛泽东的生活非常简朴节约是没错,但需要再次强调,不至于夸张到这个地步,因为党中央不允许。
不过毛泽东在去世后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留下,也是真的唯一值点钱的就是他的那些旧书了。
结语: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我们年轻人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也是如此,但没有必要传播这些已经被证实为假的说法,毛主席也不希望我们像这些言论中展现的一样,过分苛责自己。
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以学习为乐的精神,是实事求是,是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继承毛主席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