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父母吃不上饭,河北小伙致信地方政府,惊动县领导:他身份不简单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6-24 19:06:38
标题:
父母吃不上饭,河北小伙致信地方政府,惊动县领导:他身份不简单
父母吃不上饭,河北小伙致信地方政府,惊动县领导:他身份不简单
2024-05-17 11:47
发布于:天津市
1957年的一天,一个年轻小伙急匆匆地回到河北涿鹿县,这是他阔别多年,让其一直魂牵梦绕的家乡。他这次归乡,是收到家人紧急求助信后赶回来的,信中反应了家中目前生活极端艰苦的状况。
带着激动与担忧踏进家门后,小伙见到了父母,但却得知祖父母早已去世的噩耗。当时祖母遗像前一直摆放着一个破旧的空碗,这是她生前留下的,在小伙离开的这些年里,她一直对着空碗祈祷:“孙子啊!你在外面四处流浪,可要有口饭吃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涿鹿县
只是她终究没有等到,留下了遗憾。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空碗”也是代替着祖母守候孙儿归家。在看到这一幕后,小伙泪目了......
小伙在家短暂停歇后,便主动来到涿鹿县政府,将一封介绍信交给了地方政府干部,在看到里面还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开具的公函后,县政府干部明白了一切。
他当时颇为惊讶地表示:涿鹿小县城居然有在中央工作的大官!你属于革命军属,我们一定好好照顾老人,让人民吃上饭,解决你们后顾之忧。
听到这番许诺后,小伙子也放心了,没过多久便火速返回了北京。那这个小伙子,到底是何身份呢?他又为何离家这么多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具体在干什么?
一、成为毛主席贴身卫士
这位老家在河北涿鹿县的小伙,全名叫王昌武,1930年出生于当地一个叫翟家沟的小村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贫农,由于家境贫寒,加上人口多,王昌武的童年总是在饥一顿、饱一顿。
因为没条件读书,也没钱去学手艺活,因此他在16岁时选择报名参军。自1948年4月起,他跟随晋察冀野战军从北方一路打到南方,先后参加过太原战役、解放成都等重要战役,经过大大小小数百场战斗,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人民子弟兵。
——1951年,王昌武在四川达县军分区警备连服役,正是在这一年,他的人生迎来了重要转折,而这个“转折”与一场军分区比赛有关。
当时数年在前线的战斗,让他培养出了一手精湛的枪法。
在达县军分区打靶比赛上,王昌武便凭借三发均满环的优异成绩突围,被选入军分区运动队。而在决赛里,他又不负众望,凭借二十七环、全军区第一的好成绩登顶。
这一切,四川军区政委胡耀邦都全部看在眼里,他当时正在挑选骨干进行培养,于是拍了拍王昌武的肩膀,鼓励道:“你的表现几乎是一名百分百中的神枪手,我推荐你到北京中央警卫团当首长的警卫。”
听到这话后,王昌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连忙激动地回复:“感谢首长培养。”就这样,他被顺利调到北京中央警卫师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被安排到中南海西楼当警卫员。
他原本主要负责刘少奇、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居住地的执勤工作,但由于工作表现稳定、出色,1953年10月他迎来了新的调整--前往丰泽园给毛主席当卫士。
成为毛主席贴身卫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条件极为苛刻,当时有四点必须达到。第一要出身贫农,第二有过硬的射击技术,第三是政治可靠,第四身体健康,反应敏捷,年龄不超过23岁
而在听到这个安排后,王昌武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竟然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说:去!去!
当时为确保毛主席的人身安全,中央特意配备了2个卫士组,分别负责内勤、外事两个领域工作,而王昌武归属内勤卫士序列。
——从具体任务来看,王昌武主要是负责书房整理、卫生扫除以及买菜洗衣等生活琐碎事务,当然有时还需要佩枪跟随毛主席外出参加活动。
不得不说,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极为繁琐、冗杂,不过王昌武却感到非常光荣,每天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干起活来格外认真。
二、与毛主席相处日常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虽然身居高位,但却从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在王昌武印象里:毛主席一直都是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与毛主席相伴多年,他受益匪浅。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庭院内,当时王昌武正在浇花,恰好遇到毛主席在这附近散步。毛主席看到生面孔后,还特意跑过来关心道:“你叫什么名字?”王昌武有些受宠若惊,怔愣了片刻,反应过来后连忙应答说:“我叫王昌武。”
之后毛主席紧紧握住王昌武的手,熟络地询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它是雌还是雄?”王昌武只知这是铁树,对于雄雌之分完全不了解。
对此毛主席耐心地讲解道:“从类似棒槌的花型上看,这是雄花,雌花开花时是一围一大片的!”听到这番解释后,王昌武连连点头。与毛主席的第一次对话,让他感受到伟人的和气、健谈,在这里,他感觉不到高低贵贱之分。
而在生活上,毛主席也很关心王昌武这样的普通卫士。
1954年12月26日,王昌武被卫士长李银桥喊到后院书房吃饭,原来毛主席特意吩咐要好好招待一下身边的工作人员,当时包括厨房师傅、勤杂工在内十余位工作人员都得到了邀请。
当时房中摆满了两桌丰盛的饭菜,其中既有外国的巧克力酒、辣椒酒等洋酒,也有大中华香烟,以及各类糖果,大家都在开心的吃着、喝着,兴致很高,虽然天气很冷,但那天的气氛却很暖、很融洽......
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清楚,这天其实是毛主席的生日,但事前王昌武并不知情。后来知悉,并且还了解到这餐饭是他老人家特地拿个人积蓄出来安排、慰劳后,王昌武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当然想必在心疼之余更多的是感动。
还有一次,王昌武给毛主席洗毛衣,由于从小就没穿过毛衣,并不懂毛衣的正确晾晒方式,导致挂出去晾干后,毛衣被拉长。但毛主席看到后,却并未有一丝一毫的责备,反而是有些心疼。
毛主席不仅让家人手把手教他具体如何洗毛衣,还将这件毛衣赠送给他。
在看到王昌武坚决不肯要后,还劝说道:“你个子高,正好可以将变长的毛衣送给你穿正合适。”最后实在拗不过,王昌武只好收下,而这件毛衣也是他人生中第一件毛衣。
王昌武是军队出身的,要说行军打仗绝对没问题,但要舞文弄墨那就差老远了,加上此前家里穷,从来没有读过书,这些毛主席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后都是知道的。因此他经常对王昌武讲:“你在我这里工作,要好好地学习,提高你的工作能力,以后出去好做工作。”
为了给他这样的底层卫士补习文化,毛主席不仅专门请了老师,而且还用稿费给他们买了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当然一有空闲,毛主席也会亲自来讲课。
就这样,王昌武在毛主席的关照下开始学习写字,了解算数。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他上完了初中所有课程,能够正常识字、读书、写信。
——毛主席对他的再造之恩情,王昌武也一直记着,晚年他还经常回忆说:“我的文化水平就是中南海当卫士学来的,没有毛主席的关怀,我或许现在还是个睁眼瞎呢!”
三、王昌武印象中毛主席有多节俭、严格?
虽然毛主席对他人都是能照顾便照顾,也经常会接济困难户,但他自身却极为节俭。
——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国家正是经济困难阶段,可谓是一穷二白,但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却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在他日常的衣食住行中都有所体现。
在王昌武记忆中,毛主席平时总是会穿着一身灰色派力丝装,脚上则是千层底布鞋,几乎与平常老百姓无异。
就连《开国大典》油画里,毛主席穿的那件绿色呢子大衣,他总共也没穿多少次。一般只有在接见外宾,或是重要客人时,他才会穿上正装、皮鞋,因为这关乎到国家形象。
除了穿着朴素外,毛主席对吃饭、办公条件也不讲究。
他将办公室当“食堂”,吃得很简单,只有几样小菜,一般情况下不喝酒。
卧室布置更是简陋:由两块厚木板组合成床铺,床上面要留一半放书的地方,仅留一半睡觉,夏天热就去院子里搭凉棚,门和窗都是破旧的。由于是老房子,工作人员也曾多次请求过进行修缮,但都被毛主席一口回绝。
当然在严于律己的同时,毛主席对身边人要求也很严格,他总是会告诫大家:勤俭持家,不可骄奢淫逸。
有一年冬天,毛主席特意安排卫士长李银桥拿一个东北当地“特产”给周边工作人员品尝。大家仅吃过一口,便感到难以再下咽,而这便是毛主席在警醒大家:不要因为在中南海,就忘了底层民众的疾苦。
还有一次,王昌武去给毛主席送信,在看到信封是旧的后,他有些纳闷。
而毛主席似乎也看出了他的疑问,于是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一向珍惜纸张,信封也是工作人员用旧信封翻新用的,有时候稿纸都是两面使用,你不要见怪,我们国家还很贫穷落后,要讲艰苦奋斗。”
毛主席的勤俭节约,让王昌武终生难忘。而更为难得的是,毛主席一直以普通人自居,从不让家人享受任何特殊待遇,而且甚至到了极为苛刻的地步。
1956年,李讷进入师大女附中念书,平日需要住校,只有等到星期六才能回家一次,但无论是乘坐交通工具,还是自己骑自行车都要很晚才到家。
王昌武觉得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尤其是考虑到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于是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到了周六下午安排司机用车将李讷接回家。
这在王昌武看来是一件小事,但毛主席获悉后,却少见的大发雷霆,他第一次严厉批评了王昌武,告诉他:你不该擅自主张,违规违纪,不能带这个头!”
王昌武有些委屈,便解释说:“主席,李讷是一个女孩,时常走夜路,晚上很不安全。”听到这话后,毛主席则强调道:“别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能自己回家,为何我的孩子就不能了?”
看到毛主席神情严峻,王昌武低下了头,但嘴里却依然小声嘀咕:“您的孩子不同于别人家的孩子,敌特分子最感兴趣!”
当时虽然说得很小声,但毛主席还是听见了,他再次厉声质问道:“你说什么感兴趣,以前不也感兴趣吗?昌武同志你不能小题大做!一定要按规定办,她今后回家不能有专车接。”
自此后,李讷再也没坐过专车回家。
四、隐姓埋名导致亲人误会
在刚来到北京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王昌武曾与组织约法三章。
第一,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第二,这项工作保密性强,不得向外界泄露任何信息;第三,一辈子出不了名,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
因此为当好毛主席的卫士,王昌武一直保持着组织性、纪律性,自1951年起便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毕竟在他看来,一辈子出不了名,与党和国家给予的信任相比不值得一提。
尽管他从不后悔当初做出的抉择,但这项工作确实导致他必须割舍家庭,在家庭方面做出一些牺牲,他不能告诉家人自己在做什么,也不能随时随地回去探亲,因此一直以来父母、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单位名称。
当时家人若是想要和自己联系,只能通过一个神秘的北京信箱号码,而且家书中不能出现任何透露自己方位的信息,只能说是在北京工作。
大多数人都是没有上帝视角的,因此王昌武此举在亲戚,乃至兄弟姐妹们看来都太过于冷血。总之,大家对他误解很深,一直充满埋怨,认为他不孝顺,对不起父母的养育恩情。
不过父母却始终相信王昌武的品性,一直认为:儿子绝不是那样的人,他一定在干革命大事,一定是在忙,不方便说太多。
1957年,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而国家又处于困难之际,远在河北涿鹿老家的王昌武父母日子过得愈发艰难,于是二老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给北京工作的儿子写了一封求助的家信。
里面大致写着:“现在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吃不上饭,饿得有生命危险,请速回来,看看该怎么办?”
王昌武收到信后,心情十分沉重,不知道如何是好,有时甚至只能一个人躲在宿舍里埋头痛哭。而当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即找到他,并让他赶紧回家看望家人,还说道:“你是革命战士,军属有困难,地方政府会帮助渡过难关的。”
于是给他准备了介绍信,开具了中央办公厅公函来证明其身份,让他回家去解决家人温饱问题,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后来在回到北京后,毛主席还关心地问起王昌武:“家里的事处理得怎么样了?”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才算放心。
在中南海工作多年,王昌武发现毛主席工作起来从来不分白天黑夜,不论过年过节,实在是累得坚持不住了,也只是在院子里散散步抽根烟,又或者是在沙发上小憩一会......
看到毛主席这样的领袖,一直日夜操劳、认真工作,王昌武内心很受触动,他经常勉励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更应该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工作,这样才对得起毛主席,对得起国家。
而王昌武也确实身体力行地在贯彻这一点。
1957年10月,王昌武正式调出中南海,在从警卫职务上调离后,他来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当时李讷特意跑过来为他送行,不仅亲切地称呼他“叔叔”,还送了一张照片作为离别礼物。
1960年年底,中央在全国各地开展反“五风”运动,王昌武则响应国家号召,报名来到广东省番禺县市桥镇工作,之后被分配到当地广播站工作。
后来,由于父母年迈需要照顾,1964年10月,王昌武带着妻子一起回到涿鹿县老家生活。在县广播站工作期间,王昌武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诲,一直勤恳工作,保持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在王昌武老先生看来:毛主席的关怀与教诲,自己永远铭记于心。
1991年,王昌武虽然正式离休,但在晚年,他却和以前一样保持着惯有的低调、谦逊,一有时间,他还会参加地方组织的红色文化公益、宣传活动,继续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
凌云
时间:
2024-7-8 04:04:14
欣赏!支持!
作者:
白乙
时间:
2024-9-9 04:14:37
好帖,欣赏!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