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红军长征的终点变了8次,最后靠两张报纸,确定在陕北扎根抗日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7-10 20:47:03
标题:
红军长征的终点变了8次,最后靠两张报纸,确定在陕北扎根抗日
红军长征的终点变了8次,最后靠两张报纸,确定在陕北扎根抗日
2024-07-10 14:55
发布于:天津市
长征,不单单是革命与反革命两股力量的中国命运大斗争,它还牵扯到我们党内部的政治路线和指导思想的尖锐分歧,以及一路走来的极端恶劣环境——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很多人对长征的认识了解都十分片面,只知道长征是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的,关于其他一概不知。长征就好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进行得一场前途未卜的“自救之旅”。
一、长征本不叫长征
红军开始于1934年10月的漫长征程,一开始并不叫“长征”,它最初是叫作“战略转移”、“远征”、“西征”。之所以会这样,与当时中共中央对后续的战略预计和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着极大的关系。
放弃中央苏区后,该南下还是北上?该以什么样的名义,向全国、全党、红军说明此次行动?此次行军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该如何解决国民党军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围剿”行动?等等,诸如此类。
这场所谓的“战略转移”,已经赋闲的毛主席早有预料,不过他没有到处宣扬,少数几个商定这事的高层,也选择了暂时隐瞒。1934年7月的某天,作为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直接导致红军放弃中央苏区的第一责任人李德,郑重其事地接见了红七军团的军团长、政委、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
这四人中,有一位后世著名战将之一的粟裕大将,他是红七军团参谋长。李德的接见是在一种沉重、郁闷、迷茫、困惑的气氛中开始和结束的。当时李德、博古等人已经想明白,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向西南大突围”的决定。
红军要突围去西南,国民党军自然是不会眼睁睁看着,就这样放红军走,势必会采取“阻拦剿灭”的行动。为了保存大部分红军,就必须要牺牲小部分红军。而红七军团,就是吸引国民党军注意力,协助中央红军主力脱身的小部分红军。
李德没跟粟裕等红七军团高层说实话,仅仅是向他们下达了一项云里雾里的重要任务:打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向闽、浙、皖等省前进,最终目的地定在皖南。这个任务的行动计划和计划目标完全不一致,既然是抗日(日寇在北方),为什么向东走,又止步皖南?
粟裕等人大概是没有追问,更没有想明白,选择了无条件的执行。可能直到尘埃落定,红军多个方面军在陕北完成会师,还有不少红军指战员都没意识到这是“长征”。“长征”一词最早是在1935年2月下旬,即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时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
这时候讲的“长征”,跟后面说的“长征”不太一样,路程不一样、目的地不一样。
二、长征六万五千里
众所周知,长征的总长度是两万五千里,红军走得尽是崎岖的山路小路、暗藏杀机的沼泽草地、波涛汹涌的大河。其实,全面地讲,红军长征路程不止两万五千里。两万五千里只是中央红军走过的长征路。
进行长征的红军主力,共有四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其中红一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央红军,红二最初叫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是这两支军队后来组成的。
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是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的。其实早在1934年8月,红六军团就进行了跟长征无异的西征。不过红六军团的西征,主要也还是为了策应后面的中央红军突围,存在投石问路的探路性质。
长征的结束,有着一个显著的标志: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抵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而长征中较为小支的红军主力红二十五军,在1935年11月,被并入到红一方面军。
红二十五军是最早抵达陕北的长征红军。他们到达陕北后,与当地的陕甘红军会师、合并,成红十五军团。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他们原先各自的根据地不同,所以导致他们长征出发的地点不同、长征路线不同、长征路程不同,一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同样也是大不相同的。
红军长征历经两年的时间,纵横穿越14个省(按现在的行政规划应是15个省市——重庆市出了四川),与敌进行近700次有史可据的重要战役、战斗,跨过近百条江河,越过的高山险峰、崇山峻岭更是不计其数。
作为冠名“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程,不用多说了,那就说一说其他三支红军主力的长征路程。
根据有关军事资料进行的统计,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一年差一个月,辗转8省之地,边走边打,路程在两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时一年又七个月,转战6省之地,其中有些部队三过雪山草地,路程在一万多里。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一年差两个月,只转战了4个省,路程在一万左右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里程和时间之所以会这么短少,是因为他们从河南罗山出发。相比较其他三支南方红军,走得少、耗时短也属再正常不过。
将这四支进行长征的红军主力,所走过的路程全部加起来,长征总里程就达到六万五千里多。
三、长征不只在与敌奋战
长征虽然是因为敌人的大军压境、四面围剿,最后采取被迫转移的一项军事措施,但它所蕴含的政治意义,并不比其军事方面差。长征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同时也让我党和红军卸下了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重负。
跟摆脱前后围追的敌军一样,我们卸下“左倾”重负,不是一朝一夕,通过一场战役、一场会议所解决的。为此,红军在长征中付出了极为惨重的鲜血代价。
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两河口会议、俄界会议、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等等,大部分人只知道一个遵义会议。其他会议的重要程度,其实丝毫不下于遵义会议。在这一场场会议中,代表光明和正义,以及代表黑暗和邪恶的两个阵营,里面站着的人、代表的利益都在不停地变换着。
比如通道会议,是毛主席与博古、李德的“左倾”斗争。比如两河口会议,是以毛主席为实际核心的中央,与张国焘的直接斗争。比如阿坝会议,以朱德、刘伯承为代表的红军高级将领,与张国焘的分裂行径进行的反对斗争。
四、多少人倒在长征路上
讲这个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1955年新中国首次全军大授衔时,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55年授衔是不掺任何虚假的,谁来求情提高授衔级别都不行。但这样的秉公处理,遇到了一个不好解决的大问题:有3000多名老红军的军衔不好评授。
既然是老红军,那肯定是经历土地革命战争、走过长征的,他们的革命资历有多深、革命贡献有多大,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新中国之所以能在1949年取得革命胜利、成功建国,他们是毋庸置疑的有大功。毛主席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群活到建国后的老红军,就是燎原的火种。
这3000多名老红军,文化水平不高,某些方面的工作能力和贡献也不如年轻人,该授予他们什么级别的军衔合适?军衔低了,让人寒心;军衔高了,又影响即将建立的军衔体系。最后,这个问题被放到了毛主席桌前。
毛主席说:“这好办,红军不下校。”所谓“红军不下校”,就是凡是老红军,军衔都不要低于校官。具体是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中的哪一个,就据其履历和曾受到过的嘉奖情况来定。
老红军们之所以得到毛主席如此特殊的对待,实在是因为活到建国的老红军太稀少了,他们吃太多苦了,太不容易了。长征中红军各主力的兵力增减数量,是最为直观的表现。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时,总兵力在8万6千多;到1935年遵义会议时,只剩下3万7千多;到1935年10月抵达陕北时,还有7千多人。
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六军团在1934年8月突围西征时人数在9千7百多,两个月后跟红二军团会师时,只剩下3千3百多人。而红二军团跟红六军团会师时,人数在4千4百人左右。
1935年11月,他们一起长征时,总兵力在1万7千多;到1936年10月抵达陕北会师时,还有1万3千多人。之所以他们长征的减员情况没有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那么严重,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军的大部分注意力被红一、四方面军吸引去了。
红四方面军在1935年5月初开始长征时,总兵力在8万多,但是在跟中央红军会师后,人数呈现锐减趋势:1936年4月甘孜整编,4万多;1936年10月会宁会师,3万3千多(到1936年11月因西路军西征行动,红四方面军只剩下1万1千人)。1936年10月会宁会师前,红四方面军的人数锐减,存在相当一部分张国焘的折腾缘故。
红二十五军,他们在1934年11月开始长征,兵力近3千;到1935年7月,从鄂豫陕北上时,兵力增至4千余。不过到1935年9月抵达陕甘苏区时,兵力又来到3千4百多,比起长征一开始,人数还是增加了一些的。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中央红军的大动作影响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他们长征出发点和路线的原因。
长征是中国近代史和党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后来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和将领,基本都走过长征。毛主席、周恩来、朱德、陈云、刘少奇等就不用说了。十大元帅中,除了陈毅留在南方进行三年游击战争外,其余九位都走过长征。
五、长征前的强大
长征是伟大的、是胜利的,也是悲壮的、令人惋惜的。关于“悲壮”,不需要多说。为什么讲是“令人惋惜”的?因为长征前的党和红军是无比强大的,这份强大直到解放战争中期才重现。这种强大是实打实的。
中央红军所在的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控制面积达8万4千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宁夏还大,相当于两个半的海南岛面积。其治下的人口,达到450多万之巨,中央红军的兵力更是达到13万。中央苏区还有一定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好东西不要太多。
建立在中央苏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先后拥有13个苏区,总面积达到惊人的40多万平方公里——更为直观地讲它就相当于4个江苏省,治下人口大约在3000万。因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只经过了一年的消耗,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周恩来在多年后总结道:“万里长征,就因为在江西打败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挡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
六、长征去哪?
长征的目的地几经变换,直到1935年9月,才确定终点定在陕北。这里我们就讲中央红军的目的地。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多次转移长征目的地,在走了近11个月时间、行程达到两万多里后,才确定下陕北的终点。
中央红军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最后之所以定在陕北,是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决定的。
一开始,首选的目的地是湘西,准备跟红二、六军团会合,扎根发展,恢复元气后再回江西。但到湘黔边境,红军兵力伤亡过半,蒋介石又发现我们的目标所在,若不变通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在贵州黎平,毛主席提出改变长征方向,向国民党军兵力最薄弱的贵州前进,在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
到遵义,开会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到会理,开会决定到川西北,跟红四方面军会合,一同建立根据地。到两河口,决定去川陕甘一带建立新根据地。到毛儿盖,明确到甘南的洮河流域发展新根据地。到俄界,决定去距苏联更近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具体是哪未知,能到哪是哪。
到哈达铺,决定去陕北,不过是初步决定;随后到榜罗镇开会,才正式确定陕北作为此次长征的目的地。具体是怎么确定下陕北的,跟两张报纸有莫大的关系:《山西日报》和《大公报》。
这其中都透露出陕北有红军、陕北有根据地的信息。这对中央红军而言,是天大的喜讯。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高层阅读完这两张报纸,最终确定接下来的前进方向和目的地。
长征和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的伟大且重要转折点。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