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76年弥留之际,女儿李敏说自己39岁了,毛主席:不,你今年38!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7-14 09:33:32     标题: 1976年弥留之际,女儿李敏说自己39岁了,毛主席:不,你今年38!

1976年弥留之际,女儿李敏说自己39岁了,毛主席:不,你今年38!                                                                                 2024-07-11 12:13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在父亲弥留之际,对于父亲毛主席晚年的内心世界,李敏最终认可了母亲贺子珍说法:父亲的心是很孤独的,也是很寂寞的,也像普通人一样,希望得到家人的爱,享受到天伦之乐。
因此,在看到毛主席目光中充满着慈祥和怜爱地望着自己的眼神、听到对自己说“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时,李敏不由自主地涌出了眼泪……
毛主席: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1976年夏,在接连失去了两位最亲密的战友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时而清醒,时而昏迷。

为了看护毛主席,给予及时救治,中央决定由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组,专门负责毛主席的医疗问题。在医疗组中,除了有负责诊断、医治的专家外,还有负责输氧、管麻醉的医生。护士有八个,分成三班轮流值班,负责日夜看护。
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毛主席的身边依然没有儿女相伴,给他带来一点心灵上的温暖。
事实上,并非儿女们不孝顺,不来看望病重的父亲,而是因为特殊的原因,孩子们无法亲自到病床前尽孝,甚至是不知道父亲病重的消息。
那时候,李敏正在爱人孔令华所在部队的驻地保定。一天,李敏突然接到了毛远新打来的长途电话。在电话里,毛远新将毛主席病重的消息告诉了李敏。
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时,李敏非常忧心,立即踏上了回北京的道路。李敏见到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刚刚被抢救过来,屋子里站着中央的一些负责人,还有一些医护人员,旁边放着一大堆医疗器械。

毛主席面色蜡黄,带着输氧气的罩子,闭着眼睛,静静地躺在床上。看到父亲这样,李敏的心里非常难过,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刚过了一会儿,李敏便被要求离开。但李敏不愿意,坚持要多待一会儿,场面顿时僵持起来。看到这种情况,一直在毛主席旁边守护的华国锋和汪东兴走了过来,劝李敏还是先回去吧。
最终,李敏还是哭着离开了毛主席的房间。在回家的路上,李敏流着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断地回头看着父亲所在的方向。
回到家里后,李敏痛哭了一场,恨自己没有办法留在父亲的身边照顾父亲的饮食,不能在父亲的病床前尽孝。李敏感到更加难过的是,从这以后便再也没有了父亲的任何消息。
几天后,李敏担心父亲,主动来到中南海,请求见一见父亲,却没有获得批准。

8月,在中央的一份文件里,李敏看到了父亲病危的通报,便不顾一切地来到中南海,要求见一见父亲。这一次,李敏的请求获得了批准。
来到毛主席的病床前,毛主席已经仰卧在床上,面容憔悴,气息低微。从医护人员的口中,李敏得知毛主席已经不能进食了,只能用鼻饲,由医生配方,用管子插进鼻子里进食。
每次鼻饲完后,就把管子抽出来,下次喂食时,再插进去,而且每次鼻饲都要持续几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在李敏进来的时候,鼻饲刚刚完毕,毛主席显得非常疲劳,正在闭着眼睛休息。就在休息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微微睁开了眼睛,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看到李敏站在病床前的时候,毛主席很快便认出了女儿。于是,毛主席颤抖着伸出自己的手,去拉李敏的手。

看到父亲伸出来的手,李敏赶紧将手伸过去,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毛主席声音微弱地说:“娇娇,你来看我了?”
听到父亲熟悉的声音时,李敏赶紧点了点头。紧接着,毛主席目光慈爱地看着女儿李敏,说:“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到了这时,李敏终于认可了母亲贺子珍的话,正像母亲所说的那样,父亲的心是很孤独的,也是很寂寞的。也像普通人一样,父亲希望得到家人的爱,享受到天伦之乐。
毛主席攒了攒力气,接着问:“你今年多大了?”李敏回答说:“39岁了。”
让李敏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看着他,目光坚定地说:“不,你今年38!”

听了毛主席的话,李敏突然觉得父亲是那样的在乎自己,那样的关爱自己,眼泪不自觉地涌入眼眶。泪眼朦胧中,李敏仿佛能听到父亲对自己的呼唤。那时候,父亲慈爱地张开双臂,对躲在贺怡身后的李敏,说:“娇娇,到爸爸这儿来。”
李敏:我们走了也会经常回来看您的
1949年夏,一天清晨,毛主席站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书房的窗边,手里捏着一张信纸。只见他眼眶微红,似乎刚刚经历过一次情感的波动。
默默地呆了很久后,卫士长张仙朋端着早餐走了进来,关心地问毛主席:“主席,是前线有什么事吗?”
听到张仙鹏的话后,毛主席深深呼了口气,调整了一下心情,转过身笑着摇了摇头。

见毛主席没事,张仙鹏恢复了原本担忧的情绪,准备离开。就在他转身的时候,毛主席递过来一封亲笔信,交代他说:“你替我去趟沈阳,帮我把娇娇接回来。”
娇娇是毛主席心爱的女儿。这一点,张仙鹏是知道的。从战友们的口中,张仙鹏知道了娇娇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女儿,在4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苏联,陪伴母亲贺子珍,1947年才回到了国内。
不久后,在贺怡的带领下,娇娇来到香山。看到女儿的时候,毛主席立即放下手里的书,站起来迎上前去,伸手跟贺怡握手道谢。
由于在这些年里,娇娇只见过照片中的父亲,一直没见过真人,因此感到非常陌生,躲在姨妈贺怡的身后不肯出来。
见女儿有些害怕,毛主席张开双臂,眼里充满慈爱地说:“娇娇,到爸爸这儿来。”这是李敏的记忆里,父亲和自己说过的第一句话。

此时,李敏才确定面前这个高大魁梧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随后,在贺怡的鼓励下,李敏才走上前去,怯生生地叫了一声:“爸爸。”
听到女儿叫“爸爸”,毛主席满是柔情地将李敏搂在怀里,久久不愿意放开,感受着亲情带来的慰藉。
考虑到女儿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毛主席为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取论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中的“敏”字,另一个“讷”字,则给了李敏的妹妹李讷。
那天,李敏好奇地问毛主席:“我不是叫毛姣姣吗?为什么要取大名?还要姓李?”
毛主席将女儿搂在怀里,耐心地解释了原因。原来,在革命年代,为了方便展开工作,毛主席曾化名为“李得胜”。

上学的第一天,毛主席早早地起来将李敏叫到面前,嘱咐她:“到了学校,不能跟别人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李敏茁壮地成长。
1958年,李敏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读书期间,李敏学习刻苦,积极参加学校在组织的活动。在一次同学们组织的联谊会上,李敏遇到了孔令华。
那时候,李敏和其他女同学一起在台上表演了《采茶舞》。台下的同学们不时地鼓掌叫好,孔令华也是其中之一。
望着台上李敏轻盈的舞步,孔令华的眼里流露出了不一样的情感。不知不觉中,孔令华喜欢上了李敏。
不久后,李敏便收到了孔令华托人送来的小礼物,后来更是带着情书。在一封封的情书中,李敏也对孔令华产生了好感。

孔令华发现,李敏与大多数的女孩子不一样,让人感到非常朴实,她最喜欢的不是涂脂抹粉地打扮,而是读书。于是,孔令华便想办法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给李敏买她喜欢看的杂志。
随着恋爱关系的逐渐稳定,李敏决定将这件事情告诉父亲,请他帮自己把把关。李敏说完后,毛主席问:“这个小孔的父亲是做什么的?”
对于这个问题,李敏确实是不知道的。那时候,她只顾着了解孔令华自己, 并没有觉得了解孔令华家庭的重要性。因此,在听到毛主席的问话后,李敏诚实地摇了摇头。
紧接着,毛主席耐心地教导李敏说与对方谈恋爱,要做到知己知彼,弄清楚对方的家庭情况及人品,不能盲目,这样才能打胜仗。
听了父亲的话,李敏找到孔令华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孔令华告诉李敏自己的父亲叫孔从洲,紧接着,又诚实地将家里的情况仔细说给李敏听。

得到情报后,李敏赶紧回到家里,将孔令华的家庭情况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后笑着说:“哦,原来是故人之子啊!”
对于孔从洲,毛主席早就见过。当年,在餐桌上谈到对儿女婚事的看法时,毛主席还对他说:“儿女之间的婚事,我们大人就别干涉了。”
有了毛主席的认可,李敏和孔令华之间的关系发展的非常顺利。
1959年,在征得贺子珍的同意后,毛主席便给女儿举办了一个简朴的婚礼。
结婚那天,毛主席特意拿出400元钱,在丰泽园颐年堂摆了三桌酒席,请来一些亲朋好友,大家在一起吃了顿饭。席间,毛主席非常高兴,频频举杯和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敬酒。
酒宴结束后,毛主席还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最后,毛主席又安排在春藕斋里请大家看了电影。
那天晚上,毛主席意犹未尽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的娃娃长大了,她长大了,结婚了……”
婚后,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住在中南海,两人过得十分幸福,经常能看到两人一起吃饭,散步,赏花……每次看到女儿和女婿,毛主席都会笑容满面,用心感受着儿女为他带来的亲情之乐。
后来,李敏怀了孩子,毛主席更是十分高兴,期待着外孙的出生。
1962年8月,毛主席带着李敏、孔令华、李讷和王海容来到北戴河避暑。
期间,王海容陪李敏来到海滩散步,累了就坐在阳伞下的藤椅上休息。看着藤椅上的李敏,肚子圆鼓鼓的,王海容说:“小老表什么时候能和我们见面?”李敏笑着回答说:“再过两个月。”
可以看出,李敏对孩子充满了慈爱,并对王海容说:“做妈妈是神圣、伟大的,没做过妈妈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就在两人有说有笑的时候,毛主席走了过来。听到王海容问李敏要不要继续上学的问题时,毛主席关心地说:“娇娃,你向学校请假在家待产吧!”
李敏问:“我落下功课怎么办?”毛主席笑着说:“可以自学,可以让令华补课,也可以把老师请到家里嘛!”听了毛主席的话,李敏点着头表示同意。
外孙出生后,毛主席高兴地说:“母子平安就好……”然而,在后来的生活中,李敏感受到了许多不友好,受了许多委屈。但他不敢和毛主席说,只能强忍着,半夜偷偷地流眼泪。
1963年,李敏最终决定搬出中南海。
得知女儿要搬出去住,毛主席就像丢了宝贝一样,站在那里,默默地抽着烟。虽然十分不舍,但他知道女儿出去后可能会更自由一点,过得开心一些,便没有坚决阻拦,而是说:“手心和手背,都是手上的肉啊!我也知道你们在这里的日子不好过,离开了也好。”
见毛主席这样说,李敏拉着父亲的手说:“爸爸,我们走了也会经常回来看您的。”毛主席点头道:“好好生活,照顾好自己!”
在离开的那一天,望着父亲不舍的眼神,李敏的心里很不好受,但还是在嘱咐父亲要照顾好自己后,抱着儿子,抹着眼泪,离开了中南海。
李敏觉得,只要自己离开了,父亲就会好一些,自己也可以随时回去看望。但她想得太简单了。
后来,李敏进出中南海的通行证被收了回去,每次去看望父亲都要先申请、报告、请示、审核、批准,在得到批准后才可以进去,就像隔了一座大山一样,见面变得非常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敏见到父亲的次数掰着手指都能数过来。越是见不到就越想念,毛主席就是这样,他更加渴望能够有家人和子女陪伴在自己身边。
贺子珍:你们不想想老年人多么希望见到儿女在身旁啊
1971年开始,毛主席的身体出现了大的问题,曾经一度休克。从那以后,毛主席的健康问题,便成为了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
1972年,李敏参加了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李敏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那天,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来到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见到在人群中的李敏时,毛主席拉着她的手说道:“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
听了父亲的话,李敏强忍着心里的委屈,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她担心父亲的身体,但是她又能怎么样呢?又能说些什么呢?
这一年,毛主席想到很久不见自己的孩子们了,便让人安排了一次家庭聚会。
看到李敏又挺着一个大肚子时,毛主席问题了情况。李敏摸着圆鼓鼓的肚子说:“爸爸,继宁10岁了,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也该再要一个了,只是怕养不起,做了几次人流把身体搞垮了,不敢再流了。”
毛主席听了十分心痛,关心地说:“娇娃,你不要做人流了,该生就生一个吧,养不起爸爸帮你,从稿费里给你拿些钱。”李敏摇着头说:“不用爸爸拿钱,只要能与令华生活在一起,生活费用就能省一些,再养个孩子没问题。”
提到孔令华时,毛主席问:“令华还在38军?”李敏说:“还在保定,现在任38军337团副政委。”
听了李敏的话,毛主席摸了摸女儿的肚子,说:“分居两地确实不方便,爸爸没为你们办过事,这次爸爸来安排。”
不久后,李敏生下了一个女儿。考虑到无法将孩子抱过去给父亲看,李敏特意给毛主席寄了一张女儿的照片。看着照片上可爱的外孙女,毛主席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1975年,在毛主席生日那天,李敏和李讷一起来到中南海,见到了久未见面的父亲。那天,毛主席虽然行动不便了,双手发颤,但是头脑清晰,谈笑风生,看起来还是好好的。
1976年9月9日,李敏突然接到了中央办公厅打来的电话,让她去看毛主席。李敏还以为父亲已经转危为安了,便匆匆上了中央办公厅派来接她的汽车。
在走进毛主席房间的那一刻,李敏见到了躺在床上的父亲,为他输氧的罩子已经撤了。从周围人的口中,李敏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时间是0时10分。
毛主席去世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人民大会堂设灵祭奠。在守了一天灵后,李敏便被要求离开。悲愤交加的李敏当即说:“我即使不作为主席的女儿,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给主席守灵,为什么不可以?”
随后,李敏一连几天都站到长长的人流中,排队进入人民大会堂,去吊唁父亲。在来到毛主席遗体旁的时候,李敏便停留下来,参加到守灵的行列中。
看到李敏不肯走,卫士过来查看情况,李敏只好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并请求为父亲守灵。好心的战士被李敏感动,同意了她的请求,让她为父亲守灵的心愿得以实现。
考虑到父亲的离世对母亲贺子珍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打击,李敏和孔令华特意来到上海陪伴。
见到女儿和女婿时,贺子珍哭着责怪他们说:“你们的爸爸走了,他临终时连儿女都不在身旁,送送他,好可怜啊!你们只顾自己,不想想老年人多么希望见到儿女在身旁啊!”
虽然心里委屈,但李敏知道母亲说的是对的。后来,在提到父亲的时候,李敏声泪俱下地说:
“有一次,梦境向我重演了我刚从苏联回国在香山双清别墅见到爸爸的情景,爸爸向我慈爱的笑着,用他那浓重的湖南话喊我‘娇娃’,然而,当我醒来后,眼前的现实却告诉我,那是梦,我的爸爸已经与世长辞了,想到这里我就忍不住哭了起来……”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