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小人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华    时间: 2024-7-22 11:00:06     标题: 小人书

小人书
王应波                                                                  2024-07-20 06:00                                        

发布于:山西省
   

  小时候生活十分简单,文化娱乐活动实在太少太少。仅有的缤纷,仅有的“高科技”就是电影了,一年也看不了几场。此外,我们认识外面世界的第一扇窗户就是连环画了。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我们那里叫“娃娃书”。现在的孩子们根本想不到一本薄薄的巴掌大小的小册子对当时的我们会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提起小人书,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会说出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来:《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小号手》《两个小八路》《鸡毛信》《一支驳壳枪》《沸腾的群山》……,相信大家至今还对《西游记》《水浒》《杨家将》《小将罗成》《智取威虎山》记忆犹新,因为我们都是伴着小人书成长起来的,也最早从小人书中认识了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罗盛教、欧阳海。

我生活的村子,没有书店,供销社也在八里之外,而且主要卖日用品,只捎带着卖那种一两毛钱的小人书,但小人书题材丰富,图文并茂,让人着迷!看小人书,有的字不认识对应着画面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我对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入门知识,大多是从小人书里得来的。还有很多文学名著都改编成小人书,最有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它们使我早早地接触并喜爱上了文学。黑脸的张飞,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打虎的武松,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一个个仿佛活跃在我面前。长大后再读原著便极其流畅,刻在脑海中的人物竟似要呼之欲出。
我的第一本小人书是父亲给我的《长坂坡》,我一口气把它读完,那个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的常山少年令我心驰神往。以后有几个硬币就悄悄地攒着,直到够买一两本小人书,就跑到八里外的供销社去买梦寐以求的“小人书”。薄薄的小人书不经看,出了供销社,走不了多远,我便翻完了,于是回过头一遍又一遍翻看。成天与小人书朝夕相伴形影不离,我成了地地道道的小人书迷,一有空闲,就从书包里、抽屉里、枕头底下摸出一本本心爱的小人书,如饥似渴地读着。小人书看得多了,肚子里装了古今中外好多故事,写起作文来便轻而易举,而且还常常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读,让同学们佩服不已。遗憾的是,家里后来再也无书可读了,我只好四处向同学去借。每当一本小人书到手,我便迫不及待地翻看那一页页有故事的图文。在那贫穷的年代里,同学家有小人书的也不多,平素把它当稀世珍宝一样。能带到学校的就更少了,还只能在课间看,不然会被老师没收。许多个小脑袋凑在一块看一本小人书,谁的书谁做主--自己翻页,不让别人染指,速度快慢也由他掌控。

我曾借过一本《桃园结义》,是比我高两个年级一位学友的,到了约定的还书时间,那书却像长了翅膀似的,怎么也找不到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像蚊子哼哼似的说书丢了,他一听就急了,不相信,认为我不想还。“我赔,等我爸回来我要钱赔你。”他这才相信了,还帮我回忆,最近谁去过我家?我带书去过哪些地方?我说最近家里没来过外人,书就放在家里,自己偷偷看。“这就怪了!”他宽限我几天,让我再好好找找。我垂头丧气回到家,一通乱翻乱找。母亲问“寻啥哩?把啥丢了?”我支吾着说:“没啥,没丢啥。”那几天,我魂不守舍,坐卧不安。延期还书时间又到了!没办法,我磨磨蹭蹭出了门。他见我两手空空,大失所望!“我赔你钱。”我连忙说。当时供销社销售的图书,每次只进很少的几本,卖完了也就没有了,不像现在会及时补货。他犹豫了好半天,最后点了点头,又对我说“钱不急,啥时有了再给。”我忧心忡忡回到家,忽然,一眼看见有本小人书放在枕头边。我扑过去,仔细一看,正是那本《桃园结义》。我又惊又喜,“妈,这书......?”“刚才晒被褥,扫炕时从炕席底下发现的。上面全是土......”我欣喜若狂,没等母亲说完,抓起那本书,冲出门去!
渐渐地,家里的、本村的小人书都看完了,我又感到空虚无聊。暑假的时候,就翻过村里的驮水沟,去五里路外的回路村姨妈家玩儿。姨妈的三儿子和我同岁,生月比我大,我叫他三姨哥。他知道我爱看小人书,就把自己积攒的书一股脑全拿给我看。后来又发动小伙伴们一起给我找书看。他们在一起讨论:某某有一本书,某某某有两本书,还有某某有五、六本书。经过商议,根据每人与书主人关系的友好程度进行分工,分头去借,果然“手到擒来!”村里的小伙伴很热情,不但借书给我看,还积极提供新的线索,主动出击,借书队伍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几乎把全村的小人书扫荡一空。他们借得快,我读得更快,开始两天,还能供应得上,后来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甚至无书可供的状况。一位小伙伴说:“还有一个人没借。”“谁呀?”“是谁呀?”大家七嘴八舌地问。“刘成涛呀!”“啊!对呀对呀,他也爱看书,学习最好了!”“他有一箱子小人书!用锁子锁着,我见过!”“走,去他家!”一伙人浩浩荡荡去了,很快就空手回来了。“咋啦?不给借?”我忙问。“门锁着,没人。”“那他去哪儿啦?”我不死心。“去他舅舅家了!”“几时去的?啥时回来?”我焦急地追问。“去了两天了!”“怪不得这两天没见他!”“咱隔上一会儿就去他家看一下,一个一个轮流去!”三姨哥说。就这样,一群小伙伴走马灯似的来来回回跑了十几趟--“跟经布似的!”姨妈笑着说。一次次的失望都快让我急疯了!谢天谢地!掌灯时分,这家伙终于回来了!听说小人书告急,他急忙打开小木箱,取出珍藏的三十多本小人书,兴冲冲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赶来了!走亲戚穿的新衣服也没顾上换,整齐干净清爽,神情略带腼腆却掩不住独特的书卷气!那次,我真的是过足了书瘾!《小霸王孙策》《赤壁大战》《四渡赤水》《铁道游击队》《大浪淘沙》《沙家浜》《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青年近卫军》《在人间》......姨妈也替我高兴,说我是“来着了!好比老鼠钻进了麦仓里!”

攒钱,买书,借书,一直贯穿着我的童年生活。就这样在小人书的陪伴下,我渐渐的长大了。小学毕业时,我连买带借大概看了两百多本小人书。上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视野的开阔,我已不满足于小人书,开始转向砖块厚的小说了,读小人书的岁月也离我越来越远……
现在的小孩子,谁还会像我小时候那样把拥有几本小人书当作最大的快乐呢?在声、光、电、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冲击下,孩子们迷恋的是卡通连环画,《机器猫》《奥特曼》《美少女战士》......人物大多是“杏核圆眼、樱桃小嘴”的美少女和“长发遮脸、细腰长腿”的“酷”少年,这些被洋化了的小人书,画面很抢眼,内容很热闹,但中华文化的古老底蕴已经无从寻觅了,无论其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令人实在不敢恭维。
于是,我便格外怀念童年的小人书......
沮水微澜欢迎阅读
作者简介
王应波,毕业于铜川师范,先从教后从税,现供职于铜川市税务局。爱好阅读,偶有少量作品散见于《铜川日报》《延安日报》《陕西税务》杂志。

图片:网 络

编辑:高 洁

初审:付 炜

终审:阎 新 红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