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周总理逝世34年后,朱士珍吐露总理晚年鲜为人知的举动,潸然泪下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9-7 04:28:07     标题: 周总理逝世34年后,朱士珍吐露总理晚年鲜为人知的举动,潸然泪下

周总理逝世34年后,朱士珍吐露总理晚年鲜为人知的举动,潸然泪下                                                           2024-08-15 14:08                                        

发布于:天津市
   
朱士珍1959年到1966年,负责照顾总理的起居生活七年之久。
2010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34周年前夕,朱士珍接受了杂志的专访。他用平实的话语,真实吐露了总理晚年鲜为人知的举动,为我们勾勒出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高尚而平凡的伟大形象,听完潸然泪下。

他在专访中交待了总理一些什么样的举动呢?
让笔者一一道来。
一、周总理找陈毅要人
1932年,朱士珍出生于江苏宝山县(今属上海),和大多数老百姓一样,没上几年学就不得不出门谋生。因为年龄小,个子不高,他只能去餐馆找工作碰碰运气。最终,他在上海四川北路凯福饭店当起了学徒。
不是每个师傅都愿意将手艺全部教出去的,他们都会有所保留,除非遇到天赋极好的徒弟,才会倾囊相授,一般悟性的徒弟只能打打杂。
朱士珍的天赋不算高,但他肯学肯练,将自身的服务和管理能力练得炉火纯青。上海解放后,积极上进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凯福饭店的工会主席。
1958年4月,26岁的朱士珍被领导找去谈话,领导跟他说:“现在国家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交给你。”
朱士珍疑惑地问领导:“是什么任务呢?”
“组织决定把你调到北京去,你愿意吗?”
“去北京是好事,我愿意,我正想去北京看看呢!”
领导严肃地说:“去北京可不是小事,一年只能回来一次,家里的重担都只能让你的妻子扛了。”
“我回去和妻子商量!”
“想好了随时向我报告。”
朱士珍的妻子也是党员,她知道共产党员的使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决定全力支持丈夫去北京工作。
朱士珍向领导表明了妻子的态度,几天后,他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到北京后,外交部的领导看中了他,将他安排到钓鱼台国宾馆参加国庆庆典的准备工作,他的工作还是“老本行”——厨房管理。
按照惯例,外交部先对朱士珍等选调上来的服务人员,进行了简单的培训,教了他们一些基础的服务礼仪和外交场合上的禁忌。

一天,周总理到钓鱼台国宾馆,了解新选调人员的家庭情况。周总理问到朱士珍时,也算见过世面的他,竟然结巴起来。
周总理问道:“这位年轻的同志,你贵姓啊?”
朱士珍回答:“报告……总理,我叫……朱士珍,朱元璋的朱,战士的士,珍惜的珍。”
周总理听出他的紧张,安慰道:“不要紧张嘛!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是哪里来的?做什么工作的?”
“我是江苏宝山县人,之前在上海凯福饭店工作。”
“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我是饭店的小组长,做厨房的管理工作。”
“你不算小组长了,是饭店的管理者了,忙前忙后的,负担很重呢!我听陈老总说起过你,你13岁就开始做饭店工作,还是位年轻的老师傅呢!对了,你在上海担任过什么职务吗?”
朱士珍如实回答:“我当过凯福饭店的工会主席。”
周总理接着问:“一个人来北京工作,家里人什么想法,老人小孩有人照顾吗?”
“爱人支持我的工作,他们以我到北京工作为荣。”
经过打听,朱士珍得知,国庆庆典结束后,自己将会被派往驻外大使馆工作,一切手续都办理妥当了。他不想出国,因为一旦去国外工作,想要见到家人就更困难了。
令朱士珍感到困惑的是,几天后,外交部的同志告诉他:“周总理准备将你调去他家管理内务。”
原来,陈毅陪周总理检查国庆准备工作时,周总理突然问道:“国庆过后,我找你要个人,可以吗?”
陈毅风趣地说:“是谁呀,还要总理亲自来问?”
“就是那个从上海调来北京的,年纪不大的,小朱同志。我想让他留在我身边,帮我管理内务。”
“全国各地来了这么多人,你怎么对他情有独钟呢?”
“他在上海饭店干过管理,经验很足,我正需要这样一个人。对了,你到底同不同意呀?”
“你总理要人,我哪敢不放呀!你尽管调去,再缺人的话,直接找人事部要。”
二、周总理设家宴欢迎朱士珍

1959年10月2日,外交部派人将朱士珍送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的家里。当晚0点30分,周总理回家,一见面就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说:“老朱,你来帮我管理内务了,很好!”
第二天中午,周总理自掏腰包,设家宴欢迎朱士珍的到来,同时,周总理还邀请了陈毅夫妇和办公室的其他同志作陪。
面对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朱士珍有些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周总理拉住他的手,请他坐到自己和陈毅中间。
席间,周总理多次给朱士珍夹菜,嘱咐他:“你得多吃点,今天这场午宴,主要是为了欢迎你而办的。”
随后总理站起来,郑重向大家介绍朱士珍:“我向陈老总要了一个人,就是这位小朱同志,不,应该叫老朱同志。他小小年纪就有10几年工龄,很厉害了,他虽然年轻,但我们还是要尊重他,以后大家都要管他叫老朱。”
朱士珍更加不好意思了,他低着头,小声说:“总理,请不要叫我老朱,叫我大名朱士珍就行。”
邓颖超在一旁笑着说:“你不用客气,总理说得对,以后我们就管你叫老朱了。你管我叫邓大姐就行。”
陈毅也乐呵呵拍着他的肩膀说:“总理亲自点的将,你可要好好干才行啊!老朱啊,你怎么不吃菜呢?总理请你吃饭,你要吃啊,我们都是过来陪你的,不要紧张。你紧张总理就要不开心了,放松点。”
刚说完,周总理又往朱士珍碗里夹了一个红烧狮子头,说:“这是我家乡的特色菜,叫红烧狮子头,很好吃的,你尝尝。”
朱士珍站起身来,给周总理夹了个狮子头,随后又给陈毅夹了一个。邓颖超和张茜没等他夹菜,自己动手夹了一个。
因为是第一次与周总理吃饭,朱士珍说话结结巴巴的。总理感觉到了异样,主动与他唠家常,他激动得说不出话,只能一直重复:“首长吃,首长吃……”
周总理亲切握着他手说:“以后不许叫我首长了,我们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同志,都是为人民服务,只是分工不同,地位都是一样的。”
周总理热情欢迎自己的举动,让朱士珍的心中感到了一丝温暖,他想:原来周总理夫妇和陈老总夫妇都是这么平易近人。

三、周总理关心朱士珍的学习和生活
周总理平日工作很忙,但常常忙里偷闲,无微不至关心身边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学习和生活。朱士珍刚到周总理家时,总理见到他总是问:“生活方面都习惯吗?粗粮吃得惯吗?”
实际上,当时北京市民每人每天只有二两大米的配额,其余都是粗粮,周总理也不例外。
朱士珍说:“总理您也是吃这些东西,您能吃得惯,我也吃得惯。”
“那可不一样,你刚从南方调来北京,我们还是要多关心你的胃口嘛!”
“我是农民出身,吃苦耐劳是我的天性,吃点粗粮还行。”
“过去农民出身,现在是工人,工农都干过,很好嘛!以后你要多了解工人、农民兄弟的生活。”
平时,周总理一有空就会找朱士珍聊天。有一次,他对朱士珍说:“你能来我这,我和你邓大姐都很欢迎,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家里如果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提。”
朱士珍说:“困难倒是没什么,就是我文化水平不高,担心工作做不好,耽误总理的工作。”
总理安慰他:“文化水平不高,不是什么大事,可以学嘛!有空我找秘书教你认字。”
周总理知道朱士珍老家在上海郊区的农村,家里有年迈的父母和身体不太好的妻子,常常提醒他多给家里写信、寄钱。
后来,周总理每次到南方,总会带上朱士珍,让他顺便回老家看看。
朱士珍第一次跟周总理去上海视察时,秘书没有安排他回家去看看。周总理看到站在身边的他,疑惑地问:“你家不是上海郊区的吗?怎么不回去看看呢?”
朱士珍如实回答:“抽不开身。”
周总理马上找来秘书严肃批评道:“老朱的老家就是上海郊区的,你怎么不让他回去看看呢?下次再来上海,不要向我申请,直接通知他回家。”
这件事周总理一直放在心上,后来,总理第二次带朱士珍来到上海,飞机刚落地,总理就亲自关照他回家,说:“这次,我可能要安排人到你家去看看了。”
于是,周总理派了他的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和另外两名秘书,带上了卷面、饼干等礼物,去了朱士珍老家一趟。
朱士珍的父母和妻子,听说对方是周总理派来看望自己的,内心激动不已,差点就哭出来了,他们反复念叨着:“周总理真是爱民如子,竟派人来看我们这样的平头老百姓。”
以后,只要和周总理来上海,停留时间超过两个晚上,他都会让朱士珍回家看看。当然,朱士珍每次都是坐公交车回去的。

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人都有一种亲切、放松的感觉。他们都十分愿意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事情讲给总理听,总理也乐意当他们的倾听者,所以他常常能及时了解到社会上许许多多第一手的、真实的情况。
朱士珍每次回上海探亲,周总理都会交待他几个任务,让他做一些田野调查,要求他看得尽量仔细一点,回北京后再当面一五一十、原原本本汇报。
周总理对他说:“你了解情况不要贪多,只需看看自己的那个生产队,看看你周围的邻居平时都吃些什么,听听他们平时在讲些什么,回来告诉我,我就心里有数了。”
1961年,朱士珍回上海探亲,当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他看到上海郊区农村许多人家吃的都是稀饭,青菜很多、米粒很少。
回北京后,朱士珍便向总理汇报了这个情况,总理非常重视,马上找到来北京开会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
柯庆施说:“我叫秘书下去看过了,上海农民生活条件还是可以的。”
总理说:“我也派我身边的老朱同志回去看过了,情况怎么和你说的不一样呢?不要老是坐在办公室里,等别人向你汇报,要自己亲自下去,揭开农民家里的锅盖好好看一看。”
后来,柯庆施按照周总理的要求,到农民家里去看了,才知道总理的批评都是对的。
四、周总理对自己的工作、生活近乎苛刻
朱士珍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头几年,正好是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的情景,虽然已时隔多年,但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每当朱士珍回忆起来,还时常忍不住流眼泪。
那时,周总理一个月只有三、四两猪肉的配额。朱士珍看到总理工作非常辛苦、劳累,想悄悄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点。总理得知后,非常严肃地对他说:“国家规定了多少猪肉,就是多少猪肉,超过标准的部分,我不会吃的。现在国家有难,全国工人、农民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你说我怎么吃得下呢?”
以前,周总理的习惯是每天早上喝一杯豆浆、吃一个鸡蛋。后来,由于国家困难,他主动提出不吃鸡蛋,朱士珍只好照办。
不久,保健医生发现总理的身体越来越消瘦了,找到朱士珍商量,希望能让总理恢复早上吃鸡蛋的传统。朱士珍知道,如果直接将鸡蛋送到总理面前,他一定不会吃的。
为此,朱士珍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炊事员将鸡蛋打散倒进豆浆里一起煮。可是,当他把早餐端到周总理面前时,总理一脸不高兴地说:“我说过不会吃鸡蛋的,我不吃,请你将它吃完吧!”
说完,周总理就背着手出门,去人民大会堂开会去了。朱士珍急了,赶忙向邓大姐报告,邓大姐觉得总理空着肚子开会,可能会贫血晕倒,于是派人去会场,在总理茶杯里加了几勺葡萄糖。

事后,邓大姐对朱士珍说:“总理对自己要求很严,说到就要做到,以后你按他说的去做就行,不要违背他的意思了。”
周总理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到近乎苛刻,他工作起来不分昼夜。从外面回到家里,总是先进办公室批阅文件,他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亲自过问。
每天晚上,朱士珍总会要求炊事员为总理准备一些点心,总理却总是拒绝,常常吃上一碗白开水泡饭或者啃一个馒头就了事。
周总理的卧室十分简陋,除了几样普通的家具、一张木板床外,没有其他东西了。为了让总理住得舒服一点,有一次,总理出国访问,秘书派人将房间翻修了一遍,并且把木板床换成了从钓鱼台国宾馆换下来的旧席梦思。
周总理回来后,生气地质问秘书:“是谁把我的木板床换了?”
秘书理直气壮地说:“换床是我的建议,大家都同意了。您搬到北京都十几年了,还睡木板床,我们心疼您啊!而且,这席梦思床垫,不是我们花钱买的,是国宾馆换下来的。”
周总理语气缓和了一些,但态度依旧强硬:“你们今天必须给我换回来。”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话。
周总理指着门外说:“不换是吗?我今晚只能去饭店睡了!”
眼看事态严重,大家只好请来邓大姐圆场,好在换掉的木床没有丢掉,几分钟后,秘书将木床重新安了回去。
事后,周总理将工作人员叫到一起谈话,对他们说:“我常说,如果工农群众的生活不提高,那我的生活标准也绝不能提高。现在我的生活条件已经比群众好太多了,怎么还能超过呢?”
接着,周总理对朱士珍说:“老朱,你刚来我家,年纪又不大,今后跟我的时间还很长,你要记住一句话:为我搞特殊待遇,我是要生气的。你们记住了吗?”
朱士珍点了点头,大家也跟着点了点头。在朱士珍的记忆里,周总理是个脾气很好的人,生气的次数极少。工作人员换床的举动,看来真的惹他生气了。
周总理的衣服也非常朴素,据朱士珍回忆,总理的外套只有一件是像样的,那是总理接见外宾和出国访问时穿的“正式服装”。
有一次,朱士珍发现周总理的衬衣破了几个洞,顺手缝好了。总理知道后,夸奖道:“老朱,你的手艺真不错呀!以后我的衣服要是破了,专门找你补。”
从此,周总理的衬衣领口、袖口发生破损,朱士珍会按照邓大姐的要求请人调换,一般的小修小补,都是由他来完成。
五、临别前,周总理送了朱士珍一块手表
1966年春节前夕,周总理将朱士珍叫到面前,亲切地对他说:“老朱啊,你来我身边工作快6年了吧!你的老家在上海,家里比较困难,如果能把你的家人接到北京来,该多好啊!可是听办公室的同志提醒,你的家人都是农村户口,贸然迁到城市是不符合规定的。”

“总理,我能理解。”
“如果是城镇户口还可以动动,农村户口不行,我作为国务院总理,不能开这个先河。所以,你的家属调北京不可能了。但你一个人在我这里工作,生活确实有困难,我想把你调回上海,你有什么意见吗?”
后来,邓大姐也找朱士珍谈话:“总理决定让你回上海工作,怕你有什么想法。你工作很好,总理和我都很满意!让你回上海,主要是考虑对家里照顾方便些。”
听完总理的一番话,朱士珍很感动。他虽然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北京工作,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照顾不到,但他很愿意在总理身边工作,他将自己的想法跟总理说了。
周总理听完笑着说:“以后我到上海去,会去看你的,你也可以常来北京玩。”
临别前,周总理又设宴为朱士珍送行。他动身前的那天,总理一大早就要出门,总理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老朱同志,我就不送你了,以后我会去上海看你的。”
周总理想了想,将一块手表送给了他。这块手表是总理去参加苏共二十一大时,苏共送给他的纪念品。回国后,周总理将这块手表上交国务院了。朱士珍离开北京前,周总理特地将手表申请回来,作为纪念品送给了他。
周总理说:“我没有准备别的礼物,就把这块手表送给你,留个念想吧!”
朱士珍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止不住往下淌。这件珍贵的礼物,他一直珍藏着,他打算将它当作传家宝,世代不忘周总理的恩情。
回到上海后,朱士珍到锦江饭店工作。以后,周总理去上海,会让秘书将他叫过去,嘘寒问暖,还亲手给他削苹果。总理问起他家里的情况时,朱士珍总是说:“家里过得还可以。”
总理说:“老朱,我知道你做人老实,有困难也不提,在我身边工作这么多年,我是清楚的。”
六、周总理逝世后,邓大姐邀请朱士珍到北京做客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传遍全国,朱士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参加总理的追悼会,他非常遗憾。
1988年10月20日,邓大姐将朱士珍和他的妻子邀请到家中叙旧。他们走到门口时,邓大姐迎上前握住他们的手说:“都快20年了,你一次也没来北京看过我们,我们都很想念你啊!”
当朱士珍提到周总理追悼会,他未能参加时,邓大姐说:“你不来也好,总理临终前嘱咐过,不要叫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来。来了,也必须呆在家里,不要出去抛头露面。”
其实,周总理是在想办法保护他们的安全。
1989年,邓大姐又邀请朱士珍夫妇去北京做客。她对朱士珍说:“你回去可以和组织说,让一个孩子出来工作,接你的班,国家政策规定了的。”
朱士珍想起了周总理的教诲,他没有向组织提出来。所以,他的子女都在上海宝山区的农村务农。

朱士珍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他所知道的,关于周总理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举动和生活小事告诉大家,让大家更全面了解周总理。
谨以此文向周总理致敬!


作者: 大漠    时间: 2024-9-21 04:55:12

好帖!学习!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