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私语 张鸿飞 摄
□李晓伟
一阕清词,渐入清秋。月色如水,清露为霜。桂香袭来,沁人心脾。
时光静好,岁月无痕。夜空中,那一轮日渐丰满的凸月,让人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
秋意渐浓,在李白看来,清秋带来无尽的诗意;在李商隐看来,秋风带来无边的思念;在白居易看来,秋雨带来高情逸态……我也是。
一入秋,万物便都有了禅心。年少轻狂时,总想着逆流而上;等到老大无成时,才明白要顺势而为。
仰望夜空,月亮悬在深邃的天穹,那么大,那么圆。偶尔有丝缕白云轻轻飘着,犹如缕缕雅叹和怅惘……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我们的审美境界和意趣。面对柔润晶莹的月色,几乎所有人都倾诉着一切的烦恼郁闷、欢欣愉快、人世忧患和生死别离,似乎在这里,一切的情感都能得到寄托。这些寄托的情感,赋予中秋节新的文化内涵,理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脉络,将中华文化的增长基因有效地注入中秋团圆节日之中。
生命需要感激,情感需要温暖,心灵需要感动。感激会触动每个人情感角落最真实的善良;温暖会激发每个人萌发破土的冲动;感动会唤醒每个人心灵深处最本源的真情。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最深处。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支配着华夏民族生产与生活,还给民族注入了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宁静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谐的追求。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太白吟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诵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张九龄咏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李清照歌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叹的……而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将这种意境推向了极致。这些诗人望着明月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这月,又寄托着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之情?天涯游子肝肠寸断的寄托之情?归心似箭人的思念之情?
诗不在绝,在于有人能懂;词不在唱,在于有人倾听。身距千里,心灵相通;千里明月,遥寄真情……
明月的盈圆呼唤着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在此时翻涌翩跹。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蕴含着华夏子民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的,不正是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吗?
我笃信,岁月有岁月的创伤,但日子,终究有日子的温度。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世界上最疼我们的人一个一个地离去,虽然无限思念,但那些美好的回忆,满满都是爱,都是爱的传承。天上那洁白的一轮明月,不正如我们父母头上的一层银霜。
一直以来,秋都是思念的精灵,回忆的载体。当回忆涌起时,太多的浪漫都化在了秋风里、秋雨里,成为心中不可触摸的情感。
谁都喜欢花好月圆,谁愿意在泥泞险滩里徘徊张望。漫漫人生路,不一定都是鲜花芬芳,只要淡定从容,月缺月圆,心里都会是圆圆的希望。
清秋煮墨,凝眸望月。中秋节,给了我们看月的情思和幽趣。看月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点儿感动,会有一点儿感伤。就像著名诗人王维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句,不仅记载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思乡情结,揭示了人类最纯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亲“图腾”,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印记,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揽一怀秋色,抒一阕清词,丰盈了中秋的一抹情怀。一轮明月,圆满了如诗,亏憾了如画。盈亏之间,寄托着我们亘古如斯的情感。一缕白云,流动是韵,静止是曲。流滞之间,饱含着我们万古不变的思念。
人生入秋,岁染花香。流年缱绻,转眼已是经年,青春早已散场。生命如歌,可歌可泣。一场秋雨,惊了秋梦,醉了流年,天凉好个秋。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