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画之缘:艺术传承的桥梁
1983年的秋天,正值中国艺术界新旧交替之际,张仕森一位在军内崭露头角的小画家(17岁),在中国美术馆的一次展览上,有幸与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前身)院长李可染先生邂逅,带着对艺术的无限热爱与追求,踏上了向李可染先生求教的道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张仕森抓住这梦寐以求的机会多次地前去向李可染大师请教,更时常临摹其画作,试图从每一笔一划中捕捉大师的艺术精髓。1983年十七岁的张仕森艺术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大路画展》展出
当时和美术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大路画展》主创人员合影。右二是17岁的张仕森
1983年张仕森入选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中秋》
1983年张仕森入选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蛟龙》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艺术魅力与时代意义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传老人家一共创作了七幅不同构图的同一题材《万山红遍》作品,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所作,充分诠释了毛泽东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刚劲雄强的壮美之笔和夺目而出的红色主调,强化了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经典,在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革命精神、民族情怀的象征,它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李可染先生
李可染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保利春以2.93亿成交,成为中国拍卖界的又一个神话
张仕森的新《万山红遍》:创新与颠覆
在张仕森的艺术探索中,他并没有止步于对李可染的模仿,而是将所学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理念与时代感受,创作了一幅全新的《万山红遍》。这幅作品,虽然同样以红色为主题,但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却与李可染的原作有着显著的差异。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 》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一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二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三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四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五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六
借画背后的艺术哲学
李可染与张仕森之间的借画故事,谱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艺术传承佳话。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