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高启写下一首咏梅诗,毛主席读完以后直接评价: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10-8 18:52:02     标题: 高启写下一首咏梅诗,毛主席读完以后直接评价: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高启写下一首咏梅诗,毛主席读完以后直接评价: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2024-10-07 18:30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酷爱咏梅诗,曾经在一日之内三次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要求他帮自己寻找一首明代高启的《梅花九首·其一》。因为毛主席此前读了这首诗以后,一直对这首诗念念不忘。

拿到高启的原作后,
毛主席立即亲笔将这首诗抄写了一遍,并在诗前郑重地注明: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那么,这位高启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毛主席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呢?他创作的梅花诗到底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就来浅聊一下这个话题。
一、《梅花九首·其一》赏析
《梅花九首·其一》——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白话翻译:
梅花天生一副瑰丽的姿容,只适合生长在王母的瑶台。是谁把它移植到人间的江南,让它随处可见呢?
它就像一位在大雪漫山的季节闭门高卧的隐士,又像一位在月下林间翩翩起舞的美人。

寒冷的时节,它依偎着稀疏的竹影;春暖大地的时候,它就掩埋在大片的青苔下面散发着残香。
自从南朝的何逊离开以后,再也没有好的咏梅诗了。不知道它独自在东风中,寂寞愁苦地开过了多少回?
毛主席最喜欢这首诗中的颔联,即“雪满山中高士卧”二句。
这一联中涉及了两个典故,其一出自《后汉书》中“袁安困雪”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讲:汉代的袁安客居洛阳之时,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很大很大的雪。洛阳令前去探望袁安,发现通往他家园子的路,全部被雪埋住了。
洛阳令派人清扫干净路面的雪,才走到屋子里面,却发现袁安独自一人瑟缩在榻上,并没有外出。
洛阳令问袁安为什么不外出寻找食物,袁安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原来袁安认为在这种天气里,大家肯定都没有东西吃,所以他不愿意外出去打扰别人,这则故事主要是赞扬袁安在清贫中的操守。
颔联的第二个典故,出自柳宗元的《龙城录》
。文中有一个叫赵师雄的人,黄昏在酒肆里睡觉,梦中见到一个淡妆素服的美女。
这个美女把赵师雄引到一个酒家,还招来一位绿衣童子欢笑起舞。赵师雄醒来以后才发现美女是梅花树,绿衣童子是树上的鹦鹉。
高启把这两个典故引用到自己的诗中,一是赞颂寒梅高洁的操守,二来是赞美寒梅出众的姿容。梅花被他这么一写,顿时显得秀外慧中,才貌非凡。
二、一代诗宗,名齐李杜
高启本人的才华与品貌,正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
高启生于元朝,殁于明朝,一共只活了39岁,如今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不过
在明清二百年间的诗坛里,高启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代诗宗,名齐李杜”的“明朝第一诗人”。
据高启自己介绍,他家是北齐高欢的后代。不过从他往前数三代,没出过一个名人。
高启出生在江苏苏州,祖父和父亲都是普通的种田人,不过到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家里也有良田百余亩了,看上去生活还过得去。所以家里有闲钱供他和兄长们读书。
少年时代的高启有一点像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在孩童时代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别人拿一篇千字文给他,他看一眼就能全部背下来。
高启性格“喜谈兵”、“好游侠”、“胸有大志”,写诗的口气也和李白一样狂。
他曾经在某首诗中写道:
我少喜功名,轻事勇且狂。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公卿可俯拾,岂数尚书郎。
这几句诗的意思就是说:他少年时代热衷于追求功名,做事有些轻率、狂妄,
每天照镜子都觉得自己长得“好帅”!
他说,你瞧瞧我这身板,堂堂七尺男儿汉,光明磊落!

他还时常想着把治国方略呈给皇帝看,帮皇帝治理好国家。到时候
当个公卿都不成问题,尚书这种官职,根本看不上。
李白吹牛顶多也就是吹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级别,高启直接就吹自己可以封王、封侯了。
不过非常奇怪的是,成年以后的高启却表现得十分淡泊。根据史料记载,高启不管是在元朝还是在明朝,似乎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前半生也没有当过官。
高启长得很帅,“美风仪”,“身长七尺,有文武才”。因为成名很早,他在
十六岁的时候就被淮南行省的参知政事饶介招为幕僚了。
这个饶介本来是元朝的官吏,后来张士诚打到吴中立了国,饶介就投到了张士诚的麾下,当了张士诚的“右丞相”。

高启在饶介的幕府中工作了十年,二人的关系十分亲近,与张士诚手下的文武官员们也大多有来往。不过高启并没有在张士诚手下当官,反而在张士诚得势之后,选择去青丘隐居。
那么,为什么少年时代的高启胸怀大志,到了中年时代,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一点目前在史学界来说,还是一个未知之谜。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张士诚的吴国被朱元璋所灭,饶介于同年被杀。高启的兄长和旧时的朋友,大多因为曾在张士诚手下当官,遭到逮捕流放。
唯独高启因为早就离开了饶介的幕府,所以没有受到牵连。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听说了高启的才名,于是把他召到宫里去修《元史》。
过了一年,又把高启弄去当王子的老师。
洪武三年,朱元璋想把高启弄去当户部右侍郎,
这是一个管国家财政的官职。

高启觉得自己年少识浅,不能胜任,所以拒绝了。朱元璋当时没说什么,还赏给高启一些金银,把他放还了。
没想到
高启回到家中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因为给别人写了一篇《上梁文》,遭到腰斩。这位“明朝第一诗人”,活了39岁,真正在明朝生活的时间不过7年。
最后再说回高启的《梅花九首·其一》,看他中年以后的人生选择,他的确是爱死梅花了,想做一株寒梅一样的高人隐士。
有人说高启拒绝当朱元璋的官,其实是因为他还在怀念张士诚统治下的生活,
因为他曾在诗中怀念“十年离乱如不知,日费黄金出游剧”的日子。
而且当时与高启交游的人,最后大多遭到了朱元璋的清算。不过高启事实上在张士诚灭国之前,就已经萌生了退隐的念头,所以他一直没有谋求出仕。

因此
高启不当官,也有可能是读了太多的史书后,懂得了“鼎食复鼎烹”的道理,所以只想回家当一个单纯的诗人。
高启不想当官,本来是为了避祸,但是没想到他的举动惹恼了朱元璋,反而替他招来了杀身之祸,这简直是命运给他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
结语
高启虽然只活了三十九年,但是她却留下了很多的好诗。
在高启被杀之后,他生前的好友,
同为“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徐贲,冒着生命危险撰写诗文悼念他,
称他的诗是
“汉家乐府盛唐诗”、“有名齐李杜,泉下奚太息”。
张羽、徐贲的说法得到了后世二百年的公认,直至清朝雍正年间,还有学者断定高启的诗歌成就“冠于明、胜于元、高于宋”,难怪毛主席说他是“明朝是伟大的诗人”。
高启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诗名却流芳百代,其结局正像这首《梅花九首·其一》中写的那样——“春掩残香漠漠苔”。

后世的文人们早已经把高启的事迹记录进了青史,他再也不必担心“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了。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