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主席极具气势的一首词,改一字而成世界佳话,副教授无知出洋相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10-26 05:45:32
标题:
毛主席极具气势的一首词,改一字而成世界佳话,副教授无知出洋相
毛主席极具气势的一首词,改一字而成世界佳话,副教授无知出洋相
2024-10-25 12:30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的诗词以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著称。
大诗人柳亚子曾盛赞毛词,说是“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耳”。
要老覃说,毛主席的诗词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推倒千古,横绝一世。
昨天,老覃写了《一首被毛主席丢弃的诗,被人从垃圾篓里捡出,多年后,成不朽名作》,文中提到,毛主席喜欢吟诗赋对,一生创作过多少诗词已无法统计。
但要说毛主席诗词中的精品,主要还是集中诞生于长征途中。
毛主席自己也承认,长征途中,在行军路上,有了很多时间,可以从容思考,可以反复推敲,许多诗词就在行走前进的过程中哼成了。
那么,在长征途中,毛主席都“哼成”哪些作品呢?
已经公开发表、并已经脍炙人口,成为了经典佳作的有:《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长征结束后,从1936年至1947年这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毛主席几乎没怎么创作过诗词。以至于在重庆和谈期间,遭遇柳亚子索诗,只好重抄了创作于1936年2月率红军东征时的《沁园春·雪》相赠。
回顾诞生于长征期间的作品,意境最为壮阔,气魄最为雄大的,莫过于《念奴娇?昆仑》,端的是纵横捭阖,豪迈雄浑,色彩瑰伟。
该词开首一句“横空出世,莽昆仑”,便如同危峰突起,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之后数落和评说昆仑之语,让人啧啧称奇。
那“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之语仿佛出自造世创物主之口。
待到“倚天挥剑”之句出,真是天下噤声,所有人都只有干瞪眼的份。
当然,最显云水胸襟,博爱情怀的,还是那最末的一句:“环球同此凉热!”
这里有一个问题:《念奴娇?昆仑》既然是诞生于长征途中的作品,何以词中全无丝毫长征的气息呢?
其实,很多读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话说,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征服了昆仑山的支脉岷山,毛主席站在岷山峰顶,极目四顾,远眺青海一带苍茫的巍巍昆仑、莽莽雪山,未免遐想联翩,油然而生情愫。
由于过了岷山,便可入陕,而此前又已作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之句,那么,诗人的思维就不再受长征之事的束缚,而要鼓翼而起,扣天问地,穷极八荒了。
毛主席后来给《念奴娇·昆仑》作注,注中说:“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
也就是说,昆仑大雪山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当听当地百姓说雪山在夏日消融之后会造成洪水灾难,便大感天道不公,要替天行道;大叹世间不平,要拔剑将不平之事一一削平。
想想看,此时红军还尚未完全脱离困境,诗人却关心起“环球凉热”来,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概!
必须要说明的是,最初,毛主席原词写的是要倚天挥剑,像分蛋糕那样,把巍巍昆仑分为三份,一份送给欧洲,一份送给美洲,另一份归还中国。但是,1963年,该词录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时,毛主席把“一截还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即改动了一个字,把“中”字改成了“东”字。
这仅仅一个字的改动,意境便大为改观。
盖毛主席原词的意思,是想让昆仑山造福于人类,让欧洲、美洲和中国的广大人民有福同享。
但把“中国”改为“东国”,那就是指包括我国和日本在内的东方各国了。
毛主席也特别作注说明:“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
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毛主席的诗词作品,乃是世界级的作品。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英文,先后又被转译或直接翻译成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希腊语、阿拉伯语、朝鲜语、越南语、泰语、日语、印尼语、马来语等近40种语言文字。
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售的毛主席诗词集,已高达7500万册!
可以这样说,《念奴娇·昆仑》中仅一字改动,就成为了一则世界佳话。
让人想不到的是,前些年,同济大学哲学系某副教授专门研究德国现代学者施米特的政治理论时,他明明看到施米特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毛主席,但他仍把施米特引用了毛主席所作的《念奴娇·昆仑》诗句理解为“施米特引用了中国诗人昆仑的诗句”。
在他的学术报告上,他还把他从施米特的著作里看到的《念奴娇·昆仑》德语版转译为中文,并非常认真地作了说明:“这是本人的翻译,未查到昆仑原诗。”
显然,这位副教授是没读过毛主席的词作《念奴娇·昆仑》,而把这首词的作者说成是“中国诗人昆仑”了。
太不应该了。
这位副教授也因此事出洋相,一度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