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主席为何一生没上黄山?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10-26 06:49:52
标题:
毛主席为何一生没上黄山?
毛主席为何一生没上黄山?
2024-10-25 12:30
发布于:天津市
四百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旅行家穷尽毕生之力走遍了中国的万水千山。在纵览了许多秀美壮丽的山河后,有一天,他来到了黄山。尽管他已经看过许多名动天下的山川,但当他第一眼看见黄山时,还是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这便是后人常说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由来了,这个中国著名的旅行家就是徐霞客,黄山由此名声更甚。
尽管黄山如此有名,但却有一个人在多次经过黄山时放弃登上黄山,一生都没有登上黄山,这个人是谁?他又是为什么放弃了登上黄山的大好时机呢?
一、被迫离开——侥幸逃脱的毛主席
这个屡次拒绝登上黄山的人就是毛主席,而提到毛主席拒绝登上黄山的理由,与他年轻时经历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脱险有关。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自从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后,内心革命的理想越发坚定,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他开始在长沙当地组织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引导穷苦大众摆脱悲惨的命运。
可以说,当时尚且年幼的毛主席就如同划破黑暗的一道曙光,为许多底层人民带来了希望,
而毛主席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可以说是“履险蹈危,十荡十决,吾往矣”,丝毫没有惧怕任何困难。
这份坚定和勇气惊动了本地的军阀。
正在湖南驻扎的军阀
赵恒锡
就是其中一员,面对毛主席的屡教不改,赵恒锡是恨得牙根痒痒,为此他早在1923年4月便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抓捕毛泽东。可惜的是,毛主席一行人早有察觉,已经离开了长沙远赴上海。
在长期组织大家开展各项革命运动的过程中,毛主席逐渐发现了一味照搬俄国的
十月革命
是难以有成效的。因为俄国的工人运动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在他们的国度里,工人是主力军,是社会的核心阶层,这样他们的声音才足够大,能够为自己呐喊权利。
但在中国,贯彻小农经济几千年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几乎为零,工人数量无法撼动现有的腐朽制度,只有找到一个在中国最为普遍的群体,革命方能成功。
很快,毛主席意识到了中国最普遍的群体是什么,那就是和他家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千万万个农民,他们才是中国的根基。
为了唤醒农民的斗争意识,毛主席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杨开慧返回家乡韶山,挨家挨户地走访,鼓励农民和地主抗争。
为了更好地带领大家开展农民运动,毛主席还在当地开展了一个雪耻会。这下可就彻底捅了马蜂窝,地主们自然是不干的。和军阀站在同一阵营的他们很快向赵恒锡告密,告诉他毛泽东又回来了,还在当地搞农民运动。
赵恒锡自然是怒不可遏,好啊,你小子跑了还敢回来,还整出这么大的动静,当我是死人吗?当即下令让湘潭当地的武装部队前去捉拿毛泽东并且就地正法。
此时的毛主席对此仍是一无所知,好在当地有个好心人紧急送来了一封密报,上面写着:
得密报,今日已有人电令县团防总局,决定即日派兵前来捉你。望接信后,火速转移。
毛主席一看到这封信,当即意识到赵恒锡又杀来了。
此时的韶山已经是一片肃杀的氛围,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依稀间,仿佛能听到当地部队的马蹄声正在从远方逼近。这可怎么办?毛主席心想,此时转移已经来不及了,莫非我毛润之今日竟要落入这贼人手中吗?
此时得知这个消息的不止毛主席一人,当地的许多农民也都得知了这件事。毛主席在他们心中就是带领他们逃脱苦海的佛祖,是当做神明来尊敬的,如今他有难,这群人自然不愿袖手不管。
情急之下,他们让毛主席乔装打扮成一个本地有名的郎中,端坐在轿中,大摇大摆地从军阀的眼皮子底下抬走了。
这是毛主席生平第一次坐轿,也是他此生唯一一次坐轿子。
望着抬着轿子的父老乡亲们的沧桑的面孔和佝偻的身躯,年轻的毛主席难得落泪,他何德何能得父老乡亲如此庇佑,又有何脸面端坐在轿中?
作为人民的儿子,毛主席一直将人民的利益高高放在自身利益之上,这种把父老乡亲的当做畜力来用的轿子向来是被他所鄙夷的,而如今,他迫于形势不得不当了回自己鄙夷的人,
这让毛主席心里很不好受,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从今以后坚决不坐任何轿子了。
二、寄情山水——竹杖芒鞋轻胜马
毛主席自从确定了不坐任何轿子的想法后,就真的坚决不坐任何轿子。
即便是在长征期间,毛主席因为大病初愈身体十分虚弱,队伍里的士兵觉得毛主席拖着病躯走路实在是太辛苦了,于是,特意为他做了一副担架,希望毛主席坐会担架能够轻松一点。
谁料毛主席坚决拒绝了这副担架,在毛主席看来,担架是用来帮助伤员的,队伍里需要这副担架的人更多,怎么能因为自己的一点虚弱就给自己用呢?
警卫员被毛主席教导了一番后明白了毛主席不会再接收这副担架了,
无奈之下,警卫员给毛主席临时找了个木棍充当拐杖,毛主席欣然接受了这个“拐杖”,靠着这根拐杖走下了几万里长征路。
革命胜利后的毛主席虽然忙于工作,却也是十分重视自己的身体锻炼,时常去爬山或游泳来锻炼身体。
我们常常说的“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就是出自他老人家之口,由此可见,毛主席对身体锻炼的重视。
因此,在工作闲暇之余,毛主席会选择去爬爬附近的小山,外出考察工作时也会抽空拜访一下当地的名山,许多名山都能看见毛主席的身影。
而在这些爬山的身影里,我们最常看见的一定还有各式各样的拐杖,有农家临时晾衣服的细细长长的竿子,有柳树枝条做成的拐杖,还有临时从竹林里伐下来的青竹,这些形形色色的拐杖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底色,那就是朴素。
毛主席的每一任拐杖都没有任何多余的雕饰也没用什么名贵的木材,有的只是取乎山水之间的一份自然纯真简朴。
这些拐杖陪伴了主席几十年的风雨,主席从未有过半分嫌弃,他们是主席独自爬山的好帮手,就连越南胡志明想要用精致贵重的拐杖换取主席手中的青竹拐杖时主席都不舍得答应,而是笑呵呵回了句:
“我还是接着用自己的打狗棒好了!”
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主席拄着拐杖上山辛苦,有时会主动提出让主席坐轿子上山,有一次甚至拉来了两匹马准备半路接应主席,让他轻松一点。
毛主席却严肃地拒绝了这个提议,说:“我是来爬山的,骑马还像话吗?”让大家把马退回去,也拒绝了乘坐轿子的提议,在主席看来,一根竹杖就足矣,这便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自信了。
三、二拒黄山——不改初心的主席
张治中
,作为毛主席口中“三到延安的好朋友”,和毛主席的关系自然十分要好。作为一名安徽人,他十分自豪于家乡黄山的美景,常常给毛主席介绍黄山的松石瀑布。
黄山本也是一座名山,听的次数多了,毛主席也不由得产生了浓厚的好奇,笑着对张治中说:
“你这个人对家乡是很有感情的啊,安徽我早晚要去的。”
张治中在一旁笑着回应说,那我到时候亲自带领毛主席去爬黄山。
可以说,这时候的毛主席还是很愿意爬黄山的,那么,是什么促使他最后拒绝登上黄山呢?这与张治中的一番话脱不了关系。
原来,就在之后不久,毛主席就和张治中来到了安徽考察,
张治中为了表现安徽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烈欢迎,特地联系当地部门安排了二十万民众夹道欢迎。
但这并没有让毛主席觉得愉悦,生性简朴,以人民利益为上的他此刻想到的全是这种行为会浪费多少财务精力,给人民带来莫大的麻烦。
作为用了老乡一根竹子都要坚决付费的领袖,毛主席绝不愿意多让人民花一分钱,但碍于张治中是党外朋友的情分,毛主席皱了皱眉头,没有吭声,和张治中聊起了爬黄山的注意事项。
当毛主席得知山高路陡,不好爬时,他询问张治中,山路如此陡峭,通公路了没有?
毛主席心里想着,实在爬不动的话,坐汽车倒也可以。但张治中回复他说黄山还没有通公路,建议毛主席乘坐滑竿上行。
张治中
在主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景区取缔了这些抬游人上山的滑竿,给他们安置到妥帖的地方。
张治中提出这个建议也是好心,担心毛主席岁数大了爬黄山路上劳累伤到身体就不好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这句话刚说完,毛主席立马出声说:
“我不坐滑竿!车子和轿子还是很不一样的,车子是开,轿子是抬!”
这让张治中百思不得其解,其实,经过我们前文的讲述,我们不难得知真相,毛主席不愿意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在毛主席心中,不管他走的有多远,他依然是人民的儿子,是那个和百姓一起闹革命的长沙伢子!
因此,他不想坐在滑竿上,让中国的老百姓再吃这种苦了,为此,他宁可不登黄山。
后来,当毛主席再度经过安徽时,张治中再次向毛主席发出了同游黄山的邀请,毛主席认真询问了一下路况,得知黄山的公路仍然没有开通,毛主席再次摇头拒绝了张治中的邀约。
这一次的张治中再度询问毛主席是否愿意坐滑竿,毛主席意味深长的回答了一句:
“我的双腿就是滑竿!”
此时的张治中才恍然大悟,他不该让毛主席坐滑竿了,对于毛主席来说,宁可用自己的双脚一点点慢慢爬上黄山,也不愿意有任何欺压人民的可能。
张治中不由得懊悔地说道:“我不该提滑竿的啊,竟然让主席生生错过了黄山美景!”
毛主席不仅这么严格要求自己,还在自己的身体力行下带动了领导层的爬山不坐滑竿的好习惯。毛主席为这件事还特意交代过:“老同志爬山,实在爬不动了可以慢慢爬,不要坐滑竿,这样影响不好。”可见,毛主席一直都在默默用这些规则约束自己。
在主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景区取缔了这些抬游人上山的滑竿,给他们安置到妥帖的地方。
毛主席两拒黄山的行为让我们看见了他把人民放在心上的无私高尚的品格,哪怕是这样一个是否坐轿子的小细节,毛主席都能牢牢守住心中的底线,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可见伟人的非同一般。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高尚的情操,毛主席才能在这片大地风雨飘摇之际带领人民打出一片属于人民的红色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毛主席深谙此中道理,牢牢把握群众路线不动摇,这才有了军民一心、全民皆战的传奇。
对比之下,蒋介石每次上山都要和他的夫人共乘滑竿,还得意洋洋地拍照留念,将经过的道路称呼为蒋公道,丝毫不在乎民众的感受,不在乎民间疾苦,不得民心,自然兵败如山倒。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虽然毛主席没能登上黄山,但他的诗词却深深印刻在了黄山上,当每一个中华儿女登上黄山时,引入眼帘的便是“江山如此多娇”这一句遒劲有力的诗词。鲜红的字迹在清晨的阳光下格外闪耀,显得更加气势磅礴。
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当青年时的毛主席提笔挥就这阕诗词时,他心中涌动的是何等的豪情,他带领人民守住了这片美丽山河,更将这片山河送到人民手中。他的伟大必将永远铭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间,长存此间山河。
作者:
兰梅
时间:
2024-10-26 09:03:41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