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主席是如何做到这么博学的呢?他又有着怎样的求学经历呢? [打印本页]

作者: 志和    时间: 2024-11-6 19:06:03     标题: 毛主席是如何做到这么博学的呢?他又有着怎样的求学经历呢?

毛主席是如何做到这么博学的呢?他又有着怎样的求学经历呢?                                                                        2024-11-06 10:30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除了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还有思想家和诗人等身份。我们也经常在课本中学习毛主席的诗词,他的思想更是我国奉行的主要方针,那毛主席是如何做到这么博学的呢?他又有着怎样的求学经历呢?什么样的老师才能教出这样的学生?

毛泽东小的时候在外婆家住过一段时间,而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文正莹。文正莹是毛泽东的亲舅舅。因在家排行老八,所以毛泽东一直称他为八舅父。毛泽东寄居的外婆家,可以说是书香之家,八舅父正好开了一个蒙堂,为一批七八岁的孩子开蒙,教授他们识字读书。五岁的毛泽东因为顽皮到处乱跑,外婆怕出意外,就让大他三岁的表兄将他带去蒙堂玩耍。谁知幼小的毛泽东一到了蒙堂边,就立刻安静了下来,有模有样地跟着那些孩子识字读书。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下,毛泽东背会了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籍。

八舅父非常高兴,亲切地称他为小小陪读郎,并开始有意对他进行培养。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另外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等。毛泽东学习得很积极,小小年纪就知道刻苦努力。
一九零二年春,八岁的毛泽东被父亲接回韶山,正式入私塾读书。虽然离开了八舅,但文正莹仍一直关心着毛泽东的成长。在他读私塾期间,文正莹经常借给他一些图书报刊,让他开阔视野。进入南岸私塾后,毛泽东开始正式接受私塾教育。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正式老师邹春培,由于跟着八舅父学了不少知识,又喜欢自己看书。使得少年毛泽东懂得很多,在跟着老师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不用老师讲,自己就会去寻找答案。于是同窗的学生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省先生”,意思是不用老师费神教。但也因为如此,毛泽东恃才放旷,开始不守规矩,邹春培就严厉对待他,甚至时不时进行体罚,纠正毛泽东的坏习惯。两年后,毛泽东学习得很快。邹春培感觉自己已经教不了他了,于是诚恳地对毛泽东父亲说明,于是毛泽东在这年秋天离开了南岸私塾。

一九一零年秋天,十七岁的毛泽东来到了东山高等学堂求学,他赶了五十多里路来到这个著名的洋学堂。但还没跨进校门,他就被看门的人给拦下了。原因是他错过了考试报名的时间,另外,这座学堂是由本地的地主豪绅资助的,怎么可能让他一个外乡人沾光。
毛泽东当然不愿就这样回老家,于是和看门人大声议论起来,很多人都在一旁看热闹,直到李元甫先生从学堂里走了出来,周围的人才散去,李元甫知道了毛泽东求学的事,他让看门人拿来一张纸,一支笔,让他写一篇作文。随后毛泽东被带到了门房里,看门人给了他一盏油灯,要在一晚上的时间里完成这个命题作文。次日,一篇作文交到了李元甫手上。他看过这篇作文后,当场下定决心,要破格录取毛泽东。

一九一一年,毛泽东同志选择了入伍当兵,在辛亥革命的新军中,度过了半年的军旅生涯。在这一过程中,他见识到了更多的世面,学到了很多东西,从兵营出来,他决定继续求学。
因为毛泽东的父亲是个米商,一心想让毛泽东也从商,于是支持着儿子进入商业学校,毛泽东就报名进去了。但是商业学校的学习并不像毛泽东想象的那样。其实也可以预见,那时候的很多学校只为了挣钱和名声,教学质量十分敷衍,而招收学生时又十分草率,几乎大部分人都是来混个文凭的,学校里鱼龙混杂。同时学校里的授课又是英文授课,对英语不好的毛泽东来说很有难度。因此,只在这所学校里待了一个月,毛泽东就离开了。

毛泽东出来后,又去报名了另外一所学校,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笔试过程中由于文章写得好而成为第一名,但是校领导又担心他不是自己写的,因为当时很流行找枪手进行考试,所以又对毛泽东进行了面试。面试结果表明,毛泽东确实写得一手好文章,第一中学也因此录取了他。但是这个学校里对学生的限制还是比较多的,规矩又老套繁琐,所以在半年后,毛泽东觉得不能满足自己,就又离开了。

但第一中学的一位国文教员对毛泽东的学习生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与毛泽东关系甚好,曾经借给毛泽东一本书籍,使毛泽东学的自己读书比在学校学的更有用。于是他制定了一个每天自修的学习计划,天天跑去湖南省立图书馆里读书。从第一中学出来后,毛泽东彻底进入了自修的学习状态,每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每天早上一开门,他就走了进来,取了书就坐下慢慢看,几乎废寝忘食,风雨无阻,中途饿了就出去吃两个包子,回来再接着看。照毛泽东自己的话讲,那时候的他就像是牛进了菜园子。

毛泽东那时候也没有具体的目的,几乎什么书他都找来读,涉猎十分广泛,从达尔文的物种源始论、穆勒的明学、孟德斯鸠的法意,到世界历史地理相关书籍,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艺作品,总之,只要是外国翻译进来的作品,他总有兴趣读上一读。那一时期,我党的很多领导人都在国外留学,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思想。而毛泽东即使不出国门,却也在努力跟上世界潮流,积极地了解世界。正是印证了那句话,身体和精神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样积极又艰苦的图书馆读书生涯持续了半年,尽管在这半年间,毛得到了很多知识,但是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即使他在艰苦省钱也支撑不下去了,并且家里也不愿再继续给他生活来源了。

所以毛泽东根据自身的特点,认为自己最适合教书,在学校里可以一边教书一边学习。所以在这次的学校选择中,他想选择师范学校。恰逢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此时正在招生,毛泽东在两个朋友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劝导下,报名参加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里,他度过了五年的求学生涯,从一个略带懵懂的少年真正开始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者。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习,一大部分仍然延续了在图书馆学习的形式,他总是抓住一本书就天昏地暗地看个没完。除此之外,他读书学习还很会抓住重点。当遇到一个中心问题时,就专门研究他,因此他只学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内容。师范学校的课程有些大多无聊又无用,所以有时候在教室内上课时,毛泽东就会带着自己的书看,同时为了顾及导员的面子,就把教科书放在桌子上,偷偷的看自己带来的书。在功课的学习上,他比较喜欢社会人文科学类的科目,所以在这方面更加用心。

对于其他不实用的课程他理都不理。画图考试要求画鸡蛋,他就画了一个椭圆就交了上去。他内心的想法是,只要一两门课满分,即使其他的课是零分,那平均分也会及格。毛泽东也十分的好学好问,不但要学好知识,还要提出问题。在学校时有位杨昌济,这位先生对毛泽东影响很大。杨昌济先生曾经在岛国留学六年,又在带英留学四年,但始终不离我国的理学传统,既喜欢讲康德、斯比尔和卢梭,又喜欢讲周、程、朱、张。毛泽东和两个同学很喜欢听他讲学,一到星期日就跑到杨先生家里请教论道。
除了杨先生,长沙城里时不时也会来一些其他的名人大家每次有学者来时,毛泽东总是十分积极地去拜访人家,向他们虚心请教,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新知识。学校里偶尔举办一些讲座,毛泽东也总是谦虚听讲学习的态度,只有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啊,毛泽东同志的政治头脑十分精明,善于总结、分析和概括。他十分爱读报纸,自从他到了长沙之后。成为了一个忠实的报人。在学校的阅览室中,很多人总会在那里遇到正在看报纸的毛泽东。

从第一师范毕业后,毛泽东同志决定到北平去,希望能和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取得联系。当时全国愿意上进的青年在中等学校毕业后,都以升学无力为由,对出洋留学有着极大的兴趣。那段时间,毛泽东帮助了很多青年同学实现了留洋学习的计划,但自己却不到欧洲去。他觉得我国还有很多事情要研究,需要很多人做,把时间花在国内,比出洋留学对我国有用。
毛主席的求学之路无疑是坎坷的,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却是贪婪的,相较于主席的求学环境,今天的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