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湖北一农民,被主席点名:享受元帅待遇,他为何能这么特殊
2024-11-10 00:00
发布于:河南省
1955年授衔的时候,从最高的元帅军衔到最末的军官,一共授予了50多万人,这个工程量非常大,工作人员评级的时候非常慎重,争取不漏任何一个人。
郑位三
但是其中一个人,却让所有人都犯了难,因为这个人没有任何职位,也不在军中任职,此时的他就是一个农民,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农民,工作人员却不敢马虎,不知道应该给他什么待遇,。
最后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过后沉思了一会,说到:郑位三同志对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理当享受行政三级待遇,这可是相当于元帅的待遇啊,那么这个没有任何职位的郑位三,为何能这么特殊呢?他到底做过什么?今天就带大家走进郑位三平凡又伟大的事迹。
百折不挠 革命之心坚定
郑位三拥有丰富的斗争经验,革命之心非常坚定,他在1925年加入我党,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原名并不叫郑位三,而是郑植槐郑植槐,出生湖北黄安,幼年的郑植槐对于学习非常热衷,甚至为了能够考上大学,在他16岁的时候,徒步走了300多里,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都没能打消他的求学之心,考入了湖北甲种工业学校,也就是如今武汉科技大的前生。因为当时他的成绩是第三名,所以就自己改名叫郑位三。
他在就学期间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于1925年加入我党,开始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加入我党后,就一直在老家组织革命工作,一直到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使很多优秀的党员受到了迫害,而这其中就有郑位三,他跟另外的91名党员一起被通缉,到处东躲西藏。
四一二政变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被迫害了,有的贪生怕死逃走了,最后只剩下了郑位三一人在斗争,哪怕周围没有一个同伴,他也依然在战斗。为了避免我党的牺牲过大,他冒着生命危险,终日游走于各地,把孤军奋战的党员集中了起来,成立了黄安临时县委,在此期间,他也一直组织群众,发展武装力量,还独自前行,义无反顾的去往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武汉,联系组织一起制定了反抗方针,最终在发动了又名的“九月暴动”,拉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
随着黄麻起义的声势越来越浩大,国民党也开始了疯狂地打压,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郑位三不得不带着大家进行转移,由于长时间的艰苦斗争,此时的郑位三已经身患重病,但是部队一天没安全,他就一天不能歇息,就这样,郑位三强撑着,带领部队走了大半个月,才来到了鄂豫皖跟大部队汇合。
经过简单的治疗后,郑位三又一刻不停地投身革命,因为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使得红军的主力不得不离开,最终留在根据地的只剩下了老弱病残,根本不能对抗国军。
此时的根据地犹如初生的婴儿,非常脆弱,但他身兼数职,一边担任着书记一边担任着游击队总司令,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枪杆,不断的游走在农舍间,一面动员群众,一面组织武装力量,就这样硬生生的用他那并不宽敞的肩膀,在短时间内拉起了5000多人的力量,组成6个师抵抗敌人。
鄂豫皖
大别山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损失了非常多的有生力量,士气非常低落,但是郑位三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沿,选择跟战士们同吃同住,上山挖野菜啃树皮,跟战士们同甘共苦,在战士们难过的时候,他就像兄长一样鼓励他们,还经常跟战士们讲革命的趣事,开导他们,虽然当时的条件艰苦,但是在郑位三的鼓舞下,战士们哪怕士气低落,也很快就恢复了,并且始终坚定着自己的信仰。
痛失至亲 无私奉献
战士们士气低落了悲伤了,有他开导,但是他心中的苦却没办法跟任何人诉说,当时为了躲避蒋介石的追剿,不得已之下郑位三带领部队进入了山林中,跟国军进行游击战,因为山林中很多毒虫,加上环境潮湿,很多的战士都得了毒疮,就连郑位三以及他的家人也不例外,而当时革命进行到了最艰苦的时候,加上他父亲年纪大了,长期的斗争也让他吃不消,而且也缺少没有药品治疗,郑位三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在痛苦中倒下。
而郑位三的母亲因为饥饿寻找野菜,结果误吃了有毒的植物而逝世,他的妻子也因为寒冷冻死在了山洞中,只剩下了郑位三跟他的女儿,他一边打游击一边照顾女儿,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他只能收拾好心情,继续带领队伍,经常给士兵加油打气,以一己之力壮大了根据地。
但是壮大之后的根据地,郑位三并没有把他紧紧握在手里,而是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边发展自己的根据地,还一边支持其他的红军队伍,如果缺人了,就给兄弟部队送人,缺装备了就送装备。而红四军当初就是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基础上,组建的,由此可见郑位三做的贡献有多大。
长征
一直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进行了长征,郑位三这才离开根据地,跟随红25军开始长征,之后到达陕南后,郑位三再次负责了鄂豫陕根据地的创建,并且在1935年,红25军需要跟随主力部队北上,最后发展根据地的重要任务,又落到了郑位三的身上,而且当时还要面对国民党20多个军团的围剿,斗争条件同样艰苦。
但是郑位三面对这样的情况,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重任,他跟陈先瑞一起,重新组建武装部队,并改编成红74师,而此时的部队人数只有600人左右。面对国民党的围剿时,同样发扬了游击的灵活性,带领敌人兜圈子,先后击退了国军3次围剿,在长期的游击战中,电台也小心损坏,跟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也没人能够提供敌人的有效情报,为了避免部队落入圈套,郑位三经常游走于各地乡村,收集情报,好几次把部队从危险的地方拉出来。
并且在游击过程中,还不忘动员百姓,做思想工作,在陕南根据地的两年时间里,郑位三一身农民装扮,并发挥自己多年的动员能力,郑位三硬生生的发展了2000多人的武装部队,让革命的火种越发壮大。
由于大多数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文化,郑位三不得事事亲为,战斗、动员百姓、后勤,都是他在负责,长期的艰苦斗争再加上没有药品,郑位三也患上了十二指肠溃疡,但是他一直坚持着。不但打退了敌人,而且扩大了在陕南战役中起着重要指挥作用的第74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位三仍然带领他的部下和敌人打游击战。
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人的侵略和对群众的肆意掠夺,导致党内经济关系紧张,郑位三就在游击战以及动员百姓之余,建立了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发展商业获得资金,当时鄂豫地区干部的经费,基本上都是从郑位三这里领取的,除此之外,他还把多余的钱,补贴战士的家属,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负责传递重要的文件以及情报。
动员百姓
郑位三简直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不仅能打仗,宣传以及动员能力也是顶级的,就连发展商业也在行,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革命,就连身患重病还一直坚持工作,真要说他的功劳,简直数不胜数,只能说在革命进程中,郑位三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功成身退 元帅待遇
好不容易打赢了抗日战争,当时中原大地满目疮痍,本以为可以休息的中原部队,因为解放战争的到来不得不打起精神,郑位三跟李先念共同领导中原部队,继续留在这个满是硝烟的地方,苦苦坚持10个月之久,期间牵制住了国民党30万大军,为其它地区的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其实在突围战的前夕,中央考虑到此战的危险性,想要先派飞机把郑位三接走,但是郑位三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如果在战斗还没有打响时走了,那么势必会影响到部队的士气,于是就拒绝了。
之后他跟李先念一起制定战略计划,率领部队进行突围,这就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原突围战,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为解放军保留了有生力量。
在之后的斗争中,郑位三依然奋斗在第一线,但是多年的斗争生涯以及残酷的生存环境,导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完成使命的他卸甲归田,安心的在家养伤,没有担任任何职务。
授衔
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军衔还是沿用着以前的制度,自然就不适合如今的部队,因为有些部队,军衔差不多的人,发生过恶劣的争权行为,所以新的军衔制度自然提升了日程,但是因为抗美援朝的爆发,使得授衔一拖再拖。
一直到1955年,才制定完整的军衔制度,因为在革命期间,有功之人非常多,所以军衔的审核工作量就非常大,对此毛主席说到,不要漏了任何一个人。工作人员也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所以在评级的时候非常的慎重。
但是等他拿到郑位三的资料时,却犯了难了,一时之间不知道该给什么待遇,毕竟郑位三为革命做的贡献非常大,已经不是他能够评选的,所以最后他才把资料拿给毛主席,而毛主席对于这位在家休养生息的郑位三也非常清楚,他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历历在目,最后毛主席亲自批示:行政三级,这可是妥妥的元帅待遇,这也肯定了郑位三对于革命做出的贡献。
虽然获得了元帅的待遇,但是对于郑位三来说,依然没有变吗,在家是也时刻关心国家建设以及人民生活,并没有闲下来,不仅投身建设中,还把自己每个月300元的补贴,发给了革命烈士的家属以及后代,自己跟家人则每天都省吃俭用,单单受到救济的人,就多达几百人,虽然是元帅待遇,但是郑位三却把这些都用在了别人身上,就连给配备的厨师,也失去了勇武之地,因为郑位三的家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做饭的食材了。
而在那段漫长的特殊时期,他也受到了牵连,但是对此郑位三却并不关心,心里想的依然是百姓,甚至还托人给一些老干部带话: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搞建设,否则老百姓吃什么穿什么。
就这样一个时刻想着百姓的人,最终在1975年7月病逝。郑位三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哪怕是再艰苦再恶劣的斗争环境,他都不惧,始终坚定着自己的革命信仰,在革命成功之际却卸甲归田,再次投身于基础革命的建设,哪怕面对苦难的环境,也依然关心着人民,这就是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致敬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先烈前仆后继地投身革命,才换来了如今的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也要牢记他们的事迹,永远也不要忘记,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对于郑老这样的革命者,你怎么看?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