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一生真的不在乎功名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4-11-14 07:05:04     标题: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一生真的不在乎功名吗?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一生真的不在乎功名吗?                                                                                2024-11-13 18:30                                        

发布于:天津市
   
        如果提起柳永,你会想到什么?肯定是他的词作,后世对他的认知,也往往来自于其词作和市井中对他的评价。
在后来的戏剧或者是电视剧中,柳永都被塑造成了一位风流倜傥的读书人,但是虽然才华过人,但是却得不到赏识,他在民间的认知里,是一位才华横溢之人,而且很是蔑视权贵。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
在宋代,文人其实是有情怀的,与其说是情怀,还不如说这是情结,“学而优则仕”,这是读书人的理想,也是天下士子的追求,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碌碌无为,柳永也一样,他从宋真宗时,就一直在参加科举考试,到仁宗之时都还在不断考试。

和唐寅一样,他们都是少年学子,肯定也是想在科举考试上拔得头筹,可是都因为一些事情,无缘于仕途。
宋代的风气,柳永的出身,都决定了他想走仕途的最终理想
宋代是文人的舞台,柳永虽然倚红偎翠,但是他最终的理想还是能走上仕途。
柳永本身也出身官宦之家,这样的家庭,也会对于他报有厚望,而且在那样的社会风气下,学子读书就是为了仕途,这不仅仅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也是对于自己学业的一个交代。
柳永其实一直在为科考作着准备。14岁柳永作诗《题中峰寺》,初显才华;17岁第一项填词《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有诗仙李白风骨。18岁,柳永准备进京赶考,途经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写出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即被广为传诵。

谁都会有理想,特别是在那个文人的舞台上,柳永也极力的想站上去,成为一颗闪耀的星星。
不管后来如何,不得不承认,柳永的科举考试一直在路上,当然后来他的狂妄,又使得他被宋仁宗给贬黜,这么看起来,他也是想走仕途,实现人生报负的。
柳永一生参加了四次考试,可以说屡战屡败,但是他还是走在科举的路上
柳永的一共参加过四次科举考试,公元1008年,年轻的柳永第一次走进科举考试的考场,这一年他24岁。
公元1015年,他又参加了第二次科举考试,公元1018年,他再次落榜,公元1034年,仁宗开恩,善待落榜学子,他才又机会走入仕途,可是这一年,他已经垂垂老矣,潦倒半生。

柳永的一生,其实一直在追寻着仕途,只是阴差阳错,总是错过而已。
柳永的文风,在当时是不为正统所接受的
北宋文坛,曾经有“西昆体”盛行,后来宋真宗不喜这样的浮华文章,于是宋代文坛大肆改革。
而柳永的文章恰恰在当时就中了浮糜这一点,所以并不会被官方所认可。柳永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也去拜见过晏殊。
他和晏殊有一段对话,特别有意思,晏殊问:“贤俊作曲子吗?”
其实晏殊这样问是有深意的,因为柳永的曲子在当时应该被定为“低俗”一类,上不了大雅之堂。

柳永听到晏殊问自己这个问题,其实内心是高兴的,如果要求人办事,如果能找到共同语言,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于是就答道:“我和您一样,也填词。”
晏殊直接回答了柳永一句,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
证明虽然北宋是重视文人的,但是也是重视文人的品格的,这些艳词就如污点一般,会影响仕途发展,《清平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欧阳修本来已经考上了状元,可是因为他善于写“艳词”,不为刘太后所喜,最后被定为第十四名。
这种种的资料表明,在北宋,虽然文人是受到重视的,但是品德才能才是考察举子的关键。
柳永虽然词作华丽,但是要走去庙堂之上,那也是需要考验的。

柳永作词,其实是内心的一种发泄
柳永因词而闻名,也因为词而落魄。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踌躇满志的柳永想一展抱负,他颇有自信,认为自己“定然魁甲登高第。”
然而天不遂人愿,他落榜了落第,酒醉愤慨之下,作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以发泄他的不满,本来这仅仅是一句抱怨,可是听到了仁宗的耳朵里,仁宗回他,“且去浅酌低唱,要甚浮名。”
柳永一生都在追求仕途功名,只是一生都坎坷不平,不过柳永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一生倚红偎翠,也是值得了,据说他死后,每年都有歌姬到他墓前唱他生前所填之词,名为“吊柳会”。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