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家”。
《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山水人物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少有的反映“农乐”的题材作品。
宋 马远《踏歌图》中国古画,绢本水墨设色,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踏歌图》描绘的是阳春时节,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场面。画面上,山石、林泉、楼阁、人物尽有,整个画幅近景、中景和远景相互衔接,层层铺设,由近及远,虚实相间,开阔了然。近景中,翠竹垂柳,溪水石桥间,几个农民正结伴踏歌而行,他们的举止行为憨态可掬,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中景部分以云气相隔,轻盈缥缈,奇峰之下的树林中,云雾缥缈处隐隐耸立的宫廷建筑,象征着帝王或皇权。远景中,奇峰对峙,笔直的“类剑插空”的山峰,气势悍然奇崛。整幅画面既展现了自然山川的壮丽,又表现了人间生活的欢乐与和谐。
马远采用“一角式”的构图,将画面有意识地分为了上下两个部分,中间以云气相隔,虚实相映,颇具匠心。这种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既开阔又集中,既展现了广阔的自然空间,又突出了近景的人物活动。
马远的山水画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在《踏歌图》中,他以大斧劈皴表现山石的阴阳面,强调山石的刚坚和磅礴的气势。同时,他用简约的线条和清丽的色彩,巧妙地把复杂的山水景物描绘得层次分明、远近得当。
画面上,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与远处奇峰对峙、宫阙隐现的壮丽景色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既欢乐又宁静、既世俗又超脱的意境。这种意境既反映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也寄托了画家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皇权的赞美。
据研究,马远的《踏歌图》可能创作于绍熙五年(1194年)的下半年。当时南宋王朝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后,宋宁宗赵扩即位并带来了一股清流,使得人们看到了曙光。马远在这一背景下创作此画,饱含着他的满腔热情,成为史称“绍熙内禅”的热烈颂歌。同时,画面上宋宁宗赵扩抄录王安石的诗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这首诗点明了画意,也是宋朝皇帝对丰收景象和太平盛世的企盼。
《踏歌图》是马远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远的意境传达了人们对丰收、欢乐和太平盛世的向往。这幅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