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65年取消军衔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总理连连摇头,彭总黯然神伤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11-30 07:09:51     标题: 65年取消军衔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总理连连摇头,彭总黯然神伤

65年取消军衔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总理连连摇头,彭总黯然神伤                                                                    2024-11-27 21:55                                        

发布于:天津市
   
65年取消军衔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总理连连摇头,彭总黯然神伤
1965年,一场关于军衔制度的重大变革悄然展开。这一决定不仅影响深远,更是引发了军中高层的不同反应。当时的总理周恩来,面对相关文件时连连摇头;而曾经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则在得知消息后神情黯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军衔制的取消?为何这两位军事巨擘对此决定如此不满?取消军衔制又会给我国军队带来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I.军衔制的建立与发展
世人皆知1955年9月27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却鲜有人知这一天还有个别致的称呼——"授衔节"。这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大规模授予军衔,一时间全国上下欢欣鼓舞,军营里更是沸腾一片。
要说这军衔制来之不易啊!早在1950年,我们的军队就开始酝酿评衔方案了。当时,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望着广场上整齐列队的部队,不禁感慨道:"咱们的军队还是太'土'了,得向现代化迈进啊!"这一番话,可是让下面的人忙活起来了。
1952年,全军上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干部定级工作。你别看这定级简单,可是大有学问!从连长到军长,从普通战士到高级将领,每个人的功劳、资历都得一一核实。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光是整理档案就让不少人熬红了眼睛。
说起来,这项工作还真有意思。有位老红军,打仗时英勇无比,可惜字不认得几个。评级时,首长们犯了难。最后还是那位老红军自己说:"我就是个大老粗,给个班长当当得了。"这一番话,倒是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

不过,你别以为定级完了就万事大吉了。这评衔可是个技术活!罗瑞卿、赖传珠、徐立清这些老政工,那可是绞尽脑汁。他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研究了苏联、美国等国的军衔制度,甚至连清朝的官制都没放过。最后,他们设计出了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军衔体系。
1955年春天,评衔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那段时间,中南海的灯火可是彻夜不熄。据说,连毛主席都亲自参与到了评定工作中。有一次,讨论到一位将军的军衔时,意见不一。毛主席听后,轻轻一笑:"这位同志啊,打仗勇猛,带兵有方,就是脾气急了点。咱们就高看他一眼,给他高一级军衔,也算是对他的鼓励。"这一番话,可是化解了不少争议。
终于,在1955年9月2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授予军衔的决议》。紧接着,毛主席签署了授予军衔的命令。这一天,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等高级将领的任命,如雷贯耳,传遍大江南北。
你可别小看这军衔啊!它不仅仅是个荣誉称号,更是一种责任。拿到军衔的那天,不少老兵都红了眼眶。有位刚获得少尉军衔的年轻军官激动地说:"这军衔,就是咱们的使命!以后打起仗来,就得像个军官的样子!"
然而,世事难料。这来之不易的军衔制,却只维持了短短十年。196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革,让许多人措手不及。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军队再次脱下了带有军衔标志的军装呢?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II.取消军衔制的背景
1965年5月,一纸文件在中南海悄然传阅。这份由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取消军衔制的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军队高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得先把时间拨回到1950年代末。那时候,中苏关系可谓蜜里调油。苏联专家在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从工厂车间到军营训练场,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我军的军衔制度,包括那些漂亮的肩章、领章,可都是"舶来品"啊!

然而,好景不长。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那篇著名的"秘密报告",批评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一举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毛主席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赫鲁晓夫有点儿"过"了。
紧接着,1958年,中苏之间爆发了第一次公开争论。赫鲁晓夫提出要在我国沿海建立长波电台,美其名曰"共同防御"。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毛主席当即拍案而起:"这是对我国主权的侵犯!"一场激烈的争论,就此展开。
随后的几年里,中苏关系急转直下。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召回在华专家。这一举动,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造成了重创。当时,有位老将军愤慨地说:"苏联人太不够意思了,连图纸都卷走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军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去苏化"运动。从作战理论到训练方法,从武器装备到军服样式,处处都在寻求"中国特色"。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运动中,有些做法显得有些"过犹不及"。比如有个部队,为了表示与苏联划清界限,竟然把操场上的单杠、双杠都给拆了,理由是"这是苏联体操"。后来上级知道后,哭笑不得,连忙下令重新安装。
军衔制度,自然也未能幸免。有人认为,这套制度是"舶来品",是"官僚主义"的产物,不符合我军的优良传统。1964年初,军委召开会议,讨论取消军衔制的问题。会上,一位老将军慷慨陈词:"咱们红军时期,哪有什么军衔?不也打了胜仗吗?"这番话,引来不少人的赞同。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赞同取消军衔制。有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就提出了不同意见:"军衔制度虽然是从苏联学来的,但它对加强军队管理、提高战斗力是有好处的。咱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1965年5月,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取消军衔制的决定。这一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军正式告别了沿用十年之久的军衔制度。

紧随其后,一种被称为"六五式"的新军服投入使用。这种军服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表示军衔的标志,从外表上看,将军和士兵穿的是一样的衣服。有人打趣道:"这下可好,真正实现'官兵一致'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取消军衔制后,一些实际问题随之而来。比如,在国际场合如何体现军人的等级?在战时如何快速识别指挥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一一解决。
就这样,我军开始了一段没有军衔的岁月。这一决定的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深远。它不仅改变了军队的管理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的。二十多年后,军衔制又重新回到了人民军队。这其中的曲折,又是另一个精彩的故事了。
III.取消军衔制的影响
1965年6月,一场特殊的仪式在全军各部队陆续展开。官兵们聚集在一起,将肩上的军衔标志一一摘下。有的人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收藏起来,有的人则将它们郑重其事地交给了政治部。这一幕,标志着我军正式进入了无军衔时代。
取消军衔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改变了军队的管理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对外交往。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决定带来的具体变化。
首先,在军队管理方面,取消军衔制后,部队内部的等级观念被大大淡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兵关系的融洽。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某部队,一位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军官被安排和老兵同住一个宿舍。起初,这位军官还有些不习惯,总觉得自己是"长官",应该有特殊待遇。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融入了集体,甚至主动帮老兵们叠被子、打扫卫生。这种情况,在军衔制时期是很难想象的。
其次,在作战指挥方面,取消军衔制也带来了一些变化。没有了肩章和领章,如何在战场上快速识别指挥官成了一个问题。为此,军队采取了一些替代措施。比如,在演习中,指挥员会佩戴特殊的臂章或者使用特定的通信设备。有一次野外演习,由于没有军衔标识,一位团长被自己的警卫员当成了普通战士,差点被拦在指挥部外。这个小插曲在部队里传为笑谈,也反映出取消军衔制后带来的一些实际问题。

在对外交往方面,取消军衔制也给我军带来了一些困扰。1966年,我军一个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由于没有军衔标志,阿方一时搞不清楚该如何安排座次和接待规格。最后,还是我方代表说明了各自的职务,才解决了这个尴尬局面。这个事件后来在外交系统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有人甚至提出是否应该在对外交往时保留一些军衔标志。
然而,取消军衔制并非只有负面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军队中的等级壁垒,促进了基层民主。在某些部队,士兵们变得更加敢于向上级提意见了。有一次,一位连长在讲评时批评了一名士兵。这名士兵不服气,当场就站起来反驳。在军衔制时期,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此外,取消军衔制还在一定程度上stimulated了军队的战斗精神。不少老兵回忆说,那个时期,大家都觉得自己就是一名普通战士,更加注重实际本领而不是军衔高低。有个笑话说,那时候评功评奖,看的是真本事,不是肩上扛的星星。
值得一提的是,取消军衔制后,军队的工资制度也随之改变。原来的军衔工资被取消,改为按职务发放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军官的收入。有位原来是上校的军官开玩笑说:"这下可好,官是当了,钱没挣着。"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取消军衔制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军队内部开始重新讨论恢复军衔制的问题。一些老同志回忆说,当时的讨论可谓是激烈。支持者认为,军衔制有利于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反对者则担心会重新滋生等级观念。
最终,在1988年,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决定恢复军衔制。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军在经历了23年的无军衔时期后,重新回到了军衔制的轨道。当年摘下的肩章,终于又回到了官兵们的肩上。
这段特殊的历史,成为了我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独特篇章。它不仅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气候,也体现了我军在探索中前进的坚定步伐。无论是实行军衔制,还是取消军衔制,抑或是重新恢复军衔制,每一次变革背后,都凝聚着军队领导人的深思熟虑和对强军之路的不懈探索。
IV.恢复军衔制的过程

1988年7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主席令的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时隔23年后,正式恢复了军衔制度。这一天,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节点。
然而,军衔制的恢复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艰辛历程。
早在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军队内部就开始了关于恢复军衔制的讨论。当时,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将军在一次军队高层会议上提出:"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考虑军衔制的问题。"这个提议在会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支持恢复军衔制的人认为,军衔制有利于军队的正规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们举例说,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就因为没有明确的军衔标识,在与美军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
反对者则认为,取消军衔制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恢复军衔制可能会滋生等级观念,影响军队的团结。有位老红军甚至说:"咱们当年打江山的时候,哪个脑袋上顶个军衔了?"
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1980年,军委决定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对军衔制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这个小组走访了全国各大军区,听取了从普通士兵到高级将领的各种意见。
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在某部队调研时,一位年轻士兵大胆地提出:"如果恢复军衔制,能不能让我们也有机会当将军?"这个问题引起了研究小组的重视,他们意识到,新的军衔制度必须要有利于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军衔制是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认真研究。"这个指示给了研究工作极大的推动力。

然而,恢复军衔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85年,军队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军。在这个背景下,有人担心恢复军衔制会影响裁军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军衔制的恢复再次被搁置。
直到1987年,随着裁军工作的基本完成,恢复军衔制的讨论再次被提上日程。这一次,讨论更加深入和具体。比如,应该设置哪些军衔等级?如何确定每个人的军衔?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考虑。
有一个问题引起了热烈讨论:是否要设立"大将"军衔?支持者认为,设立大将军衔有利于提高我军的国际地位。反对者则担心,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最后,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暂不设立大将军衔。
在确定具体方案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在讨论军衔标志时,有人提议用中国传统的"梅花"图案来代替星星。这个提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反映出军队在寻求"中国特色"方面所做的努力。
1988年5月,军衔制恢复方案终于通过了军委的审议。紧接着,6月29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为恢复军衔制奠定了法律基础。
7月1日,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终于到来。在人民大会堂,1600多名将军身着新式军服,庄严宣誓。随后,他们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军衔证书。这一幕,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画面。
恢复军衔制后,军队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军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得到了极大提升。有位刚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军官说:"肩上的星星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然而,新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如何处理同级军衔官员之间的关系?如何避免军衔崇拜?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恢复军衔制的过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军队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也体现了全军上下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一重大决策,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提高我军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V.军衔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988年军衔制恢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反映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探索。
首先,军衔等级的调整是一个重要方面。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我军设立了10个军衔等级,从下至上依次为: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上将。然而,随着军队建设的深入,这个体系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
1994年,军队内部开始讨论是否要增设"大将"军衔。支持者认为,增设大将军衔可以进一步完善军衔体系,提高我军的国际地位。反对者则担心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暂不增设大将军衔,但这个问题并未就此终结。
2007年,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发生了。在某次国际军事交流活动中,一位外国将军好奇地问我军代表团团长:"中国军队为什么没有大将?"这个问题一时让我方代表有些尴尬。这件事后来在军队内部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军衔体系的讨论。
除了军衔等级的调整,军衔晋升制度的完善也是一个重要方面。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军衔晋升主要依据军官的职务。然而,这种做法很快就显现出一些问题。有的军官虽然能力出众,但由于职务原因无法获得相应的军衔。
为解决这个问题,1994年,军队开始试行"军衔职务分离制"。这项改革允许军官在一定范围内获得高于其职务的军衔。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军官的积极性。有一位技术军官回忆说:"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发展空间有限,现在感觉干劲更足了。"

2009年,军队又推出了"军衔竞争晋升制"。这项制度允许军官通过考核竞争获得晋升机会,进一步打破了"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在某部队,一位年仅35岁的少校通过竞争晋升为中校,打破了该部队的最年轻中校纪录。这个消息在军队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年轻军官为之振奋。
军衔待遇制度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军衔工资占军官收入的比例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衔制度的权威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军队多次调整工资结构,逐步提高军衔工资的比例。
2006年,军队推出了新的工资制度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大幅提高了军衔工资的比例,使军衔在军官收入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一位刚晋升为上尉的军官兴奋地说:"现在肩上的军衔不仅是荣誉,也是实实在在的待遇。"
军衔标志的改进也是军衔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军衔标志采用了五角星图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军官反映这种设计不够美观,也缺乏中国特色。
2007年,军队组织了一次军服改革设计大赛。在这次比赛中,一个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军衔标志设计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方案将传统的"梅花"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虽然这个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用,但它为军衔标志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0年,一场重大的军衔制度改革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次改革调整了军衔等级设置,优化了晋升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军衔待遇政策。这次改革被认为是军衔制度恢复以来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变革。

在改革过程中,军队广泛征求了基层官兵的意见。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某部队的意见征集会上,一位年轻士兵大胆提出:"能不能设立'特级士兵'军衔?"这个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反映出基层官兵对军衔制度改革的热切关注和参与热情。
军衔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体现了军队领导人与时俱进的决心。每一次改革都是对前人智慧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未来军队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