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还荒?辛苦开发半个世纪,如今为何不种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惜晖
时间:
2024-12-11 17:50:19
标题:
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还荒?辛苦开发半个世纪,如今为何不种了?
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还荒?辛苦开发半个世纪,如今为何不种了?
2024-12-10 21:51
发布于:江西省
“北大荒”是一片冰冷且荒凉的象征,有人曾形象地描述其寒冷:“气出为霜,水滴成冰,赤手可使指关节僵硬,不戴帽则耳朵冻裂”。该地区南部年均温仅有2.6℃,北部更低至-3.5℃。
全年平均霜冻期限仅有100至130天。因此,这里的生活环境极为艰苦,古代常将北大荒作为放逐之地。
然而,它是怎样从一片“荒凉”变成了“粮仓”的呢?
关键在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
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等构成。
其总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为中国三大平原之最,
气候上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其特征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则短暂且温暖。
东北平原地形平坦,
非常适合进行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
此外,这里还拥有众所周知的肥沃黑土地!
这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极其适合农耕;加之雨水集中在夏季,极有利于作物生长。
因此,“北大荒”成为农作物的天堂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首要关注的是解决粮食问题。
因此,共和国建设者们便下令开发北大荒。
最先开启北大荒开发序幕的,
是1947年刚从战火中退下来的士兵们。
1954至1957年,北大荒成立了若干国营农场,
并在1954年接受了苏联赠送的
适用于30万亩耕地的全套农业机械设备
同时苏联还派遣了土地规划、农艺、农机、财会等领域的专家来华作顾问,
在此基础上中国还建立了友谊农场,
标志着北大荒迎来了它的春天。
1958年,又有大量转业军人、知识分子和青年陆续迁至此地;
可以说那时的北大荒进入了全面的发展时期,
此后更有大量军人投身于此,
其中称有10万人投入北大荒的实际人数约为7.2万,这成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的光辉一页;
1968年之后,又有54万城市青年和大量现役军人来到这片土地,
他们的热情和汗水滋润了这片古老的荒原。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北大荒的开发不仅仅是为了生产粮食,
同时也提供了安置劳动力的可能。
几十年的耕耘之后,北大荒已成为一个机械化水平高的商品粮基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如今的“北大仓”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粮食库,保持市场的稳定不可或缺。
例如在60年代初期,我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北大荒人民将自己的食粮一次次减少,硬是为国家上缴了1.8亿公斤粮食,
还完成了300万公斤大豆的出口任务。
1988年,当全国粮食生产再次波动时,国家决定增加北大荒的粮食上缴量至10.9亿公斤,以稳定粮价。进入90年代后,全国粮食生产的调出省份减少,而调入省份增多。到1998年,北大荒的年粮食产量达到85亿公斤,能提供65亿公斤的商品粮。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北大仓”如此高产,为何还需要退耕还“荒”呢?
首先,东北是中国湿地资源的重要区域,主要以淡水沼泽和湖泊为主,总面积达556万公顷。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以及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均发育有广泛的沼泽地,这些都是我国淡水沼泽的主要分布区。湿地能为本地区提供持续的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促进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时间以来,湿地的重要性并未被充分认识,我们经常将其视为无价值之地。随着东北湿地的持续开发,湿地的生态环境开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湿地面积的减少导致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气温上升,许多野生动物因此被迫迁徙。
此外,北大荒内流经的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等河流,由于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开始枯竭和受到污染,严重时甚至改变了河流的水量和流速,常导致水灾和水土流失、河流泛滥、风蚀沙化、气候异常、旱涝频繁和粮食减产,严重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
因此,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退耕还林,还必须恢复植被,这已成为必然选择。同时,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首先试点退耕还林,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随后,国家决定停止对北大荒的开垦,对不宜耕种的土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加快建设三北防护林,治理土地荒漠化,以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2001年,黑龙江作出战略决策,停止湿地开垦,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进行全面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
自此,人工造林绿化面积每年以20万亩的速率递增,初步形成了支撑“北大荒”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垦区新建和扩建了14个湿地保护区,湿地总面积达407万亩,生态小气候逐步形成。经过数年的努力,北大荒焕发新生:在三江平原,野生动物的数量已由三年前的168种增加至224种,过去因开荒消失的湿地逐渐恢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白鹳和丹顶鹤再次在此飞翔;昔日消失的狍子、马鹿又重新在林间奔跑,甚至世界濒危的东北虎也频繁与人类相遇,形成了水丰林美、鸟鸣鹿欢、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喜人景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东北地区作为粮食生产基地的优势消失。在退耕还“荒”的同时,“北大荒”通过科技和生物措施提高单产,加上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形成年产100亿公斤商品粮的生产能力。垦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绿色食品管理体系,成立了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品检验机构,全面启动了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通过绿色食品的开发,不仅优化了垦区的种植业结构,促进了农产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有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使一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