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当年此营长抓一俘虏,没想到28年后俘虏却成元帅,而营长当了少将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12-21 06:39:53     标题: 当年此营长抓一俘虏,没想到28年后俘虏却成元帅,而营长当了少将

当年此营长抓一俘虏,没想到28年后俘虏却成元帅,而营长当了少将                                                                     2024-12-10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当年此营长抓一俘虏,没想到28年后俘虏却成元帅,而营长当了少将》
1927年的南昌城,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起义正在紧张进行。东门外,一位身着国军制服的军官正焦急地请求通行。"我是自己人,快让我进去!"然而,坚守岗位的营长却命令将其五花大绑。谁能想到,这位被绑的军官,日后会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而那位执拗的营长,28年后也戴上了少将的肩章。更令人称奇的是,在1955年的授衔大典上,两人再次相遇时,这位元帅不但没有追究旧事,反而当众称赞起当年"抓"住自己的营长。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对"欢喜冤家"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峥嵘岁月?
一、不期而遇:南昌起义中的"误会"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内一片肃杀。东门岗哨的战士们正紧张地监视着四周的动静。这个夜晚注定不平凡,起义的枪声即将在这座古城响起。
东门的守备工作由24师73团3营负责,营长袁也烈早已下达了严格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必须查验证件。这道命令在深夜显得格外严厉,每一个值岗的战士都绷紧了神经。
凌晨三点,东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借着微弱的月光,岗哨看见一个身影正快步走来。这名军官身着国军制服,却没有任何证件。他焦急地解释着:"我是自己人,我是朱德,请立即放行!"
这个名字对守城的战士来说并不熟悉。起义前,朱德曾在滇军中任职,此时作为重要的联络员,他正在为起义的准备工作奔波。然而,东门的战士们并不知道这些。

袁也烈闻讯赶到时,局势已经变得紧张。这位营长是个出了名的原则性极强的人,面对眼前这位可疑的"国军军官",他开始了一连串的盘问。
"您说是自己人,可有任何证明?"袁也烈严肃地询问。
朱德虽然解释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但在那个特殊时期,口头的解释显然不够。更何况,他此时确实没有携带任何证明文件。
袁也烈当机立断,命令士兵将这位"可疑分子"控制起来。战士们依令行事,用绳子将朱德捆绑,并暂时关押在东门的值班室内。

这个意外很快传到了指挥部。得知消息的周恩来立即派人前往东门了解情况。经过周恩来的确认和解释,这场误会才得以澄清。
当袁也烈得知自己"抓"的竟是朱德同志时,连忙解开绳索,向朱德表示歉意。然而,朱德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同志,你们做得对!"朱德拍着袁也烈的肩膀说,"在这种关键时刻,就应该这样谨慎。"
这场意外虽然很快得到解决,但它却成为南昌起义中一个生动的插曲。当天凌晨四点,起义正式打响。在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战役中,袁也烈率领部队成功占领了东门阵地,而朱德也在其他战场上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这次"不期而遇"的经历,成为两位革命家之间的一段特殊缘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被五花大绑的"可疑分子",日后会成为威名赫赫的开国元帅;而那位坚持原则的营长,也将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少将军衔。
二、革命生涯的交织
命运就是如此奇妙,两个在南昌城东门偶然相遇的革命者,竟有着截然不同却又相互交织的革命经历。
袁也烈的革命生涯开始得颇早。1924年,在湖南一所学校任教的他,经聂荣臻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的袁也烈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他的父亲是清朝秀才,给了他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同一所学校,还有一位年轻的教师,就是后来的毛泽东同志。

与此同时,朱德的革命道路却走了一段迂回。他最初是滇军的一名军官,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曾任滇军的团长、旅长。1922年,朱德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并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逐渐认清了军阀混战的本质。
1925年,袁也烈已经开始在湖南农民运动中崭露头角。他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理念,并开始系统学习军事知识。这一年,朱德也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频繁与共产党人接触,思想逐渐发生转变。
1926年,袁也烈参加了北伐战争,被任命为独立团营长。他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这一年,朱德也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他毅然脱离滇军,奔赴上海,寻求革命真理。
到了1927年初,袁也烈已经成为叶挺独立团的骨干力量。而此时的朱德,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在南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南昌起义前夕,袁也烈担任24师73团3营营长,负责东门的重要防务。而朱德则承担着更为隐蔽的工作,他利用在滇军的旧关系,秘密联络可能支持起义的军官。
在那个特殊的夜晚过后,两人的革命道路再次分道扬镳。起义军南下时,朱德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发现了部队行军中的战略失误。他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使残存的部队最终能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袁也烈则带领部队继续坚守阵地,为起义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很快被提升为团长。然而,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1927年底,朱德带领部队开始了艰苦的井冈山斗争。他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充分发挥,为创建革命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而袁也烈则继续在各地开展革命工作,组织和发动群众,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这两条看似平行的革命道路,在南昌城东门那个不期而遇的夜晚,留下了历史的见证。一个从军阀长官到共产党员的转变,一个从知识分子到革命军人的蜕变,都诉说着那个时代革命者的选择。
三、命运的转折点
1931年的一个寒冷夜晚,正在指挥部队作战的袁也烈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不幸。敌人的子弹不偏不倚地击中了他的右肩,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这场遭遇战中,身负重伤的袁也烈被敌人俘虏,由此开始了他长达四年的囚牢生涯。
与此同时,朱德正带领红军在各个革命根据地间转战,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新的局面。谁能想到,当年在南昌城东门相遇的两个革命者,此刻的命运竟如此不同。

在国民党监狱里,敌人多次诱降袁也烈。他们开出优厚条件:只要袁也烈愿意投降,不仅可以立即获得自由,还能得到一个师长的职位。面对这些诱惑,袁也烈始终保持沉默。狱警们经常能听到他的咳嗽声,那是子弹留下的伤口在寒冷潮湿的牢房中恶化的症状。
1932年春天,敌人改变了策略。他们把袁也烈的一位同乡请来做说客。这位同乡带来了家乡的消息,说起了袁也烈年迈的父母,也谈到了他留在家乡的妻儿。然而,袁也烈只说了一句话:"革命者的事业重于泰山。"
狱中的日子异常艰难。每天清晨,袁也烈都要面对审讯。敌人反复盘问他关于红军的部署、同志的下落。但他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没有透露任何有价值的情报。
1933年,袁也烈在狱中遇到了另一位共产党员张子华。两人虽然不能经常说话,但他们用敲击牢房墙壁的方式交流。一次,张子华问他:"你被关了这么久,后悔吗?"袁也烈用力敲了三下,这是他们约定的"不"的暗号。

这四年的牢狱生活,使袁也烈错过了许多重要的革命时期。当他在1935年终于获释时,中国革命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军主力已经开始长征,许多革命根据地面临着严峻考验。
而这段狱中经历,也直接影响了袁也烈后来的军事生涯。由于长期受伤未得到及时治疗,他的右臂落下了后遗症,在一些剧烈运动时会感到疼痛。更重要的是,这四年的空白期,让他错过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行动和战略部署的机会。
然而,坚定的革命信念让袁也烈在获释后立即投入到革命工作中。他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党的忠诚。但这段被囚禁的经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军衔晋升。
相比之下,这四年里,朱德率领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两位革命者的人生轨迹,就这样在1931年那个命运的转折点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人们常说,革命历程就像一条大河,有人在浪尖翱翔,有人在暗流奋进。袁也烈的这段狱中岁月,虽然让他失去了许多机会,但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这段经历,成为了他日后被授予少将军衔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往事。
四、重逢与认可
1955年9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灯火通明。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授予军衔的盛典正在举行。大厅里,身着崭新军装的将领们济济一堂。在这庄严的时刻,两位老战友再次相遇了。
"袁营长,好久不见啊!"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袁也烈转身一看,竟是身着元帅服的朱德。两位老战友相视一笑,28年前南昌城东门的那个夜晚仿佛就在眼前。

这次授衔大典上,朱德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而袁也烈则被授予少将军衔。当天的宴会上,朱德特意找到袁也烈,向周围的同志们讲起了那段往事。
"你们可能不知道,当年在南昌起义时,我就被袁营长给抓起来过!"朱德爽朗地说道。周围的将领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纷纷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朱德指着袁也烈说:"这位同志,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一个革命军人应有的警惕性和原则性。当时我虽然是自己人,但没有证件,他坚持按规矩办事,这种精神非常难得!"
在场的将领听完这个故事,都对袁也烈投去敬佩的目光。朱德继续说道:"其实,革命年代正是需要这样严格遵守纪律的同志。如果当时东门守备松懈,让不明身份的人随意出入,后果不堪设想啊!"

宴会上,朱德还特意提到了袁也烈在1931年被捕后的表现。"四年牢狱,始终不改革命意志,这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朱德的这番话,让袁也烈不禁红了眼眶。
这次重逢,两位老战友谈起了许多往事。朱德说起了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袁也烈则讲述了狱中坚持斗争的经历。他们的革命道路虽然不同,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却是一致的。
朱德特别强调:"军人的职责就是要像袁同志这样,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纪律和原则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对革命负责,也是对战友负责。"
这次授衔大典后,袁也烈的事迹在军队中广为流传。人们都说,一个共产党员,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此坚持原则,实属难得。而朱德对袁也烈的高度评价,更是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意义。

授衔大典结束后,朱德还特意邀请袁也烈到家中做客。两位老战友促膝长谈,回忆往事,展望未来。朱德说:"革命胜利了,但建设新中国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为人民服务!"
从南昌城东门的"俘虏"与"看守",到人民大会堂的元帅与少将,28年的岁月见证了两位革命者不同的人生轨迹,也见证了他们对革命事业始终如一的忠诚。
五、历史的回响
1964年,已经退休的袁也烈来到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在一幅南昌起义的老照片前,他驻足良久。一位年轻的解说员正在为参观者讲述那段历史,却不知照片中那位守卫东门的营长就站在身边。

这些年来,关于南昌起义中袁也烈与朱德的这段往事,在军队中广为流传。老一辈革命家们每每谈起,都会称赞袁也烈当年的果断决策。1962年,一位军史研究人员专程来到袁也烈家中,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
"当时的情况十分特殊,"袁也烈对那位研究员说,"南昌城内有敌人的眼线,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即便是熟悉的同志,没有证件也不能放行,这是铁的纪律。"
这段历史被收录进了《南昌起义亲历记》一书。书中特别记载了朱德对这件事的评价:"革命战争年代,正是需要这样原则性强的同志。如果人人都按照规矩办事,我们的革命队伍就会更加坚强。"
1965年春,南昌军区组织青年军官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在东门的旧址前,讲解员讲述了这个"营长抓元帅"的故事。一位年轻军官问:"如果是我们,敢不敢抓自己的首长?"老馆长回答说:"关键时刻,要以革命的大局为重。袁也烈同志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军队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1970年代,各部队常常用这个事例来教育战士要严守纪律,坚持原则。一位老战士回忆说:"每次听这个故事,都让人深受教育。它告诉我们,革命战士必须把纪律和原则放在第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袁也烈在1931年被捕后的表现,同样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四年的牢狱生活,他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不向敌人屈服。这段经历被收入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的故事》一书,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些历史研究者注意到,正是这段狱中经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袁也烈后来的军衔晋升。但朱德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军衔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革命者的贡献。革命年代,每个岗位都同样重要,需要人人坚守职责。
如今,在南昌起义纪念馆里,专门辟出了一个展区,陈列着当年东门守卫的史料。墙上挂着一幅袁也烈和朱德在1955年授衔大典后的合影,见证着这段独特的革命友谊。

2000年,一位外国历史学者在研究中国革命史时,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著作中写道:"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不仅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有像东门守卫这样的小故事。正是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构成了革命的完整图景。"
南昌城的东门早已改头换面,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依然在后人中间传颂。它不仅是一段军史掌故,更是一个关于原则、忠诚与革命精神的永恒见证。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